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33

第33章 学校教学管理(1)

(第一节 )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目标和原则

一、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过程,协调教学系统各个要素,以实现教学工作高效率运行的一种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教学工作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工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教学目标一经确定是否就一定能实现呢?或者一切教学活动、教学行为都一定能实现教学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科学的教学管理。可见教学工作管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学工作管理是一种协调教学工作的过程,它需要学校领导、教辅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种共同努力即表现在课前的共同准备工作中,又表现在课的进行中。如果教学的有关人员各行其是,不仅不能形成整体功能,反而会使力量分散,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克服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教学工作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一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工作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过程。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程。教学工作管理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如教学的分管领导、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之间的力量、作用的发挥与协调,又有人与物的因素的充分利用问题,如教学仪器、设备的合理使用等,还涉及如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教学环境的问题。可见,教学工作管理过程不是单一过程,而是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

(一)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任务

学校教学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主要的任务有:

1.领导和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并掌握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任务。

2.认真贯彻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正确地协调、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3.正确认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制定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保证其实施,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5.科学地利用、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管理目标

教学工作管理目标是指“教学工作期望达到的成就或结果。”中国教学工作管理总的目标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在总体目标下,……普通中学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使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相互配合,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和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工作管理的原则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必须牢牢树立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为此,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中要集中主要精力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原则就是对教学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管理的思想性原则

教学工作管理的思想性原则是指学校领导必须要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管理教学,实现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为此,学校领导必须树立坚持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观点。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中学的教育,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和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后备力量,而且还有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好智力基础的任务。因此,在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是学校的权宜之计,而应把它提高到振兴中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就决定了学校既开齐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好这些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这既是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的表现,又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对教育事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原则

1.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教学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加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过程。任何活动过程都具有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作为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是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和普遍的联系。教学规律对教学工作具有制约作用,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工作就能获得成功,取得效果。违反教学规律就将导致教学的失败。在管理教学中同样也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才能对教学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使教学工作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2.教学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能科学地对教学过程实施管理必须体现教学规律的要求。

学校领导在管理教学工作过程中,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统一”的规律,就必须要求学生很好地学习、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消化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经验。但是也应该看到,学生消化理解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直接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要把理论讲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教学中,只有坚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以一定的、必要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辩证统一的观点、明确认识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智能发展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能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克服将二者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现象。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作为教学管理者还必须认识到知识与智能的转化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教师要克服教学只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思想,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以及由这些组成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形成“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能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行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能起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这些既是教学管理者必须明确的基本道理,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

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遵循知识传授与全面育人相统一的规律,要求教学管理者要重视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又要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寓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的教育因素,发挥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同时,还要求教师加强修养,提高觉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把言教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规律管理教学,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活动始终纳入符合教学原则要求的轨道、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三)按照国家对教学工作要求管理教学的原则

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基本的途径,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国家对各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有其基本要求的。国家对学校开设课程的要求规定了应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体现着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国家关于课程的文件一般包括:规定课程设置的文件,即课程计划(亦称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纲要的文件,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具体内容的文件、即课本(教科书),和教学设备目录;教师实施课程的辅导、参考性文件,即教学指导书等。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统一要求的重要文件,教科书是对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任务,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的,它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既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校教学管理者组织安排、监督检查教学的依据。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者要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教学、必须认真研究、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严肃对待这三个文件,严格按照三个文要求组织教学、检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管理教学的原则

按照教学过程特点管理教学的原则是指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者对教学工作管理必须充分地反映、体现教学过程的特点,不能违背,否则将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学活动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迅速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平。可见,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在学校,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往往是以教科书形式出现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既反映了学生认识是否达到人类认识的最高水平,又反映出学生认识是否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为此,学校教学管理者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开齐课程计划规定应开设的课程,保证学生能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系统的教学内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教学内容是独立存在于学生大脑之外的,在静态条件下,它是不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才能将客观存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此,作为教学管理者,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即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又要使教学具有启发性、教育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学内容具有的教育价值、发展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教学信息不断的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与反馈的渠道是否畅通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行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有效地组织、指导、调节与控制,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得来自教师教学的信息,得到发展。为此,教学管理者应抓住两点:一要求教师不断地向学生输出教学信息,并保证输出渠道的畅通。二要有畅通的反馈渠道,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能及时、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判断、评估教学情况、预测教学趋势,使教与学能保持最佳的动态平衡,取得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里,反馈渠道是否畅通十分重要,必须建立获得反馈信息的制度,如定期征求学生意见,认真批改并分析学生作业。做好测验,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从学生的情绪变化中获得调整教学的信息。

(五)突出特色、创出品牌的教学管理原则

教学管理除常规管理外,还要有教学特色管理。学校要发展,要加速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特色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

1.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如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他们以英语作为整个学校的教学的特色,学生从小就进行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设有“特色课”和“剑桥课”,通过特色教学,他们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就不用担心语言关;广州市第89中学根据学校地域特色开设了有关社区资源的特色教学;广州市恒福中学在教学中把科技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进去,形成自己学校的教学特色。

2.开展学科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