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管理力
17684000000040

第40章 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理(4)

(N1-1)+(N2-1)·(1N1+1N2)

t=1226<t005因此P>005

说明虚无假设成立,即两组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第2种检验方法——Z检验

当平均数是来自两个相互独立的大样本(n>30)时,要用Z检验的方法。作Z检验时,可根据如表3判断:

Z值范围P值差异显著性

接受或拒绝虚无假设

Z<196

196≤Z<258Z≥258P>005

001<P≤005

P≤001不显著显著非常显著接受拒绝拒绝

例:对两个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测验,结果如下表。试问两校一年级语文教学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异?

校别人数N平均分X-标准差σ

甲乙18016082782115105

Z=|X-1-X-2|

σ12N1

+σ22N2=82-7821152180+1052160=318

因为Z=318>258,所以P<001。说明两校一年级语文教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第3种检验方法——x2

x2(卡方)检验能同时对多种资料进行检验,检验实得次数与理论次数(即我们所期望的次数)之间的差异情况,看其是否达到显著程度。x2的计算公式:x2=∑(f0-fe)2fe。

f0——实得次数fe——理论次数。

(六)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

撰写科研报告,其实质是对科研过程的总结,是对实验结果的精确化、系统化与理性化。科研报告的质量首先决定于研究工作的本身,如课题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对研究过程的控制是否科学,对大量资料的处理是否科学、先进等。另外,还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素养与功力,包括分析、归纳能力,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也包括写作能力。要把研究的成果表现出来,与别人交流,最后总要形成文字,即撰写科研报告,所以,实际上科研报告就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和价值体现,应该引起重视。

科研报告大致可分为调查报告与实验报告两大类,它们的写作要求大致相同。下面按科研报告的组成部分简要介绍一下写作方法与要求。

1.题目。

科研报告的题目应能反映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研究的内容,例:“中学生语文学习中自学习惯的调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研究”等,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课题的大致内容或领域,迅速判断对自己有无阅读的价值。

题目在语言表达上应力求简练、明确。如“关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朗读法提高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这个题目,语句拖沓,意思不明,可改成“运用朗读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研究”,这样,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2.问题。

问题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整个科研报告的写作也必须围绕着问题的提出、解决逐步展开。因此,研究报告的开头就要说明对课题的认识,问题是在什么背景及现实意义上提出来的。例如一篇《关于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在一开始就提出这样几层意思:(1)长期来,学生为考而学,并不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2)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3)学生自评学习质量,这对传统的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评价手段是一个冲击,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这三层意思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写作时应抓住问题的要点,作简要的表述。如果叙述过于详尽,可能会冲淡下文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实验成果的显示及分析。因此写作时要突出重点,要言而不繁。

3.方法。

在科研报告中,要具体地交代研究方法,通过对方法的说明,人们可以鉴别该项研究的科学性,也可以按照方法进行验证、推广。在这一部分,可着重说明这样几点:(1)对象是如何选择、确定的。要说明研究对象的范围、取样方法、数量等。(2)实验是按何种类型加以组织的。常见的教育科研的组织类型有单组、等组和轮组三种,类型的选择应由课题的具体内容和规模大小所决定。(3)实验因子是什么,即在本次实验中共施加了哪些实验措施。这里要对一些重要的专用名词其内涵和外延界定明确,如前面提到的“学习质量自我评价”、“朗读法”等含义是什么?应有明确的表述,以免混淆不清,难以把问题讨论清楚。(4)条件如何控制,如以师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条件如何加以控制,教应作出必要的说明。(5)效果测定。一要说明测定什么,即内容,应把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方面)列出来;二要说明怎样测定,即手段,要把所采用的量表及其他的测量手段写明白。

4.结果。

要把研究结果清楚、形象地介绍给读者,对于大量的数据,可用图表加以描述。为了说明问题,对于同一组资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以显示多方面的信息,如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状况做调查,可从纵向描述,看不同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什么特点;也可以从横向描述,看同一年级不同类别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怎样的差异。另外,还可以从性别、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作出描述。当然,这一部分不仅仅只呈现结果,还要结合结果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数据,又有典型事例,使人们对结果的认识更深入、信服。

5.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结果之后,要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所以科研报告中单独有“讨论”这一部分(内容较少时也可与“小结”部分合并)。对讨论的内容一般不作太严的限制,均由研究者本人决定。主要内容可有这几方面:根据实验结果来回答篇首提出来的问题;将本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作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深入、集中的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方法作一些分析,特别在科学性、可行性方面发表研究者的观点;对本实验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实验存在的问题等等。

在这部分的写作中应注意:(1)综合运用教育理论,旨在探索教育规律。因为一次研究过程中引起研究者思考的东西可能很多,如果仅仅是罗列一些自己不太系统的断想的话,意义不会太大。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去研讨,面不求宽,却更有深度。(2)紧扣本次实验深入讨论。要从本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出发,归纳出若干专题作讨论。成为对本实验的再认识,再深化。

6.结论。

作结论应明确。在这部分,应用简短的文字把通过实验获得的结果、说明问题分成若干要点表述出来。要注意与报告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相照应,即明确地回答些问题。

下结论应谨慎。要将所作结论的适用范围交代清楚。适用范围同取样的范围是一致的。在下结论时,在措辞上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切不可说大话,违反了科学性。

撰写科研报告是一件十分严肃、十分慎重的工作,要努力做到材料翔实,方法科学,分析得当,观点辩证,结论可靠,指导实践。只要我们多下功夫,不断学习,努力实践,达到上述要求并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 )课题选择与过程管理

一、课题管理

(一)研究项目——课题

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比如,中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这个课题,从题目上便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中学段的普通教育,其研究范围即是中学教育整体改革。其目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课题的形成与选择是一项科学的思维过程。一般课题类型比较多,如新开课题,结转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等。

(二)什么是课题管理?

管理,简言之就是管辖和治理,管辖指掌管,治理则是在掌管范围内的职能作用。管理则是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生而产生。它是社会的共同需要,是管理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管辖范围内管理对象的一系列组织和协调活动,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含义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方法来管理教育科研研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信息等要素的效用,完成教育课题研究任务的活动。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含义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方法来管理教育科研研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信息等要素的效用,完成教育课题研究任务的活动。

(三)课题管理的原则

教育科研应按照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规划。既要从全局、整体观念出发,建立集中管理体系,指挥整个系统,又要求各分系统从全局观念出发,立足全局,考虑局部问题。

2.统筹兼顾。即要统筹兼顾研究人员的专长、志趣、才能、爱好,给他们一定的研究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分工协作。即把整个工作分解成各个单元,按照客观规律制定规范细则,使各个单元的工作规范化。

4.动态调整。即适时地进行工作调整和科学的组合,使整个工作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以提高工作效率。

5.经济原则。即要采取适当的经济办法管理教育科研,又要注意科研工作的特点,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二、课题管理的内容

(一)课题组织管理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课题一般都应成立课题组,依靠群体的力量及时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应设组长(负责人)一人,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一至二人。大型研究的课题,由若干单位协作完成,应设组织单位一个,根据需要,也可设副组织单位一至二个,其余的协作单位为成员单位。课题组成员又可分为“主研究者”和“参加成员”两类。主研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或重要创新的提出者、研制者;重要科学现象、规律或改革方案的主要发现者、阐明者与制定者;关键性学术问题或实验、研究难点的主要解决者。主研者及参加人员的身份,应在课题结束时根据各研究者的实际贡献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应是主研者之一。课题组组长的职责是:承担或参与承担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及资助金的使用许可范围计划,决定资助金的开支项目,并报清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审核;加强与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系。课题组单位的行政领导,没有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不能算作课题负责人。课题组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聘请研究工作顾问或指导者。对课题研究提出过实质性的指导,咨询意见并被课题组采纳的有关人员,方可视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或顾问。指导者或顾问不能算作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管理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没有参加具体研究工作的,不能算作课题组人员。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指导、咨询意见并被采纳的,不能视作指导者或顾问。

(二)课题计划管理

课题计划管理即目标管理。所谓计划管理,就是把课题计划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用以掌握课题研究的进程、保证课题目标的完成。计划管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计划去管理科研工作,即靠整体计划去组织、安装、实施科研工作;二是把各方面的计划都管起来,掌握科研工作的进程,使课题计划如期完成。实行计划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可以不受或少受外来干扰,减少实验中的简单重复和浪费人、财、物的现象。

(三)课题的常规管理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是科研管理的基本程序,也是课题管理的常规。就课题而言,一般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根据学期进程特点确定管理常规。

教育科研课题的周期性一般由学校进程周期性的特点决定。期初,主要应对前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结合新学期的教育制定新课题的任务。期中,主要应以课题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检查实验研究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过程性管理。期末,主要作好实验检测、结果统计、写好阶段小结。

2.根据课题研究基本环节确定管理常规。

一般教育科研的宏观课题,如某街道社区教育的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都不大受学期阶段性的制约。但科学研究过程,总是受规律制约的,遵循一定的程序的,即按照科研基本环节确定管理常规。一般讲,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项目确立、课题论证、开展研究、总结成果;成果评价。

3.根据科研资料形成确定管理常规。

一般讲,一个课题研究应注意积累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研究性实施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如父母职业、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实验教师的自然情况、学历、教学水平等。

(3)过程性资料。如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纪实,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的情况。教师实验室的观摩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如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试题、答案、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作品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