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领导力
17684200000031

第31章 重视管理,创造和谐人际关系(6)

角色性。校长的职能决定了他担当决策、组织、指挥的角色。可校长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能仅依靠角色,还要以教师、学者、行家、长者、同事、朋友等角色出现群体之中,广泛虚心地听取多方意见。只有因事、因人、因环境而变换角色,才能取得成功。

规范性。在人们交往中,那种市场经济的等价性、竞争性、开放性、求利性等固有的特性,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校长的人际关系也必然受其冲击,并产生消极影响。但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伦理、思想、行为、才是校长人际关系的规范性要求;庸俗的人际关系,是与校长角色不相容的。

(二)校长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1)交往的时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有交往的时空条件,时间是沟通交往渠道的一个基本条件。应注意:①珍惜每个交往机会;②同交往对象均等地交流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态度;③遵守时间,注意瞬时效果;④审慎作结论,切忌盲目的结论性评价。

(2)交往的频繁程度。在时空条件内,校长与人交往越频繁,越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不是绝对的。要注意的是:①选择有益的交往内容;②把共同志趣引向共同的价值取向;③摄取各自的正面需要;④朝着纯正的友谊发展;⑤事业上的相互支持;⑥沟通在某一不悦问题上的理解。

(3)交往中的相辅。人际关系的相辅往往是交往需要的相属性。比如校长要把教职工纳入自己交往圈子,也要使自己纳入人家的交往圈子,形成相属;校长工作要求得支配、控制、就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拥护和支持,后者即是前者辅助条件。

(4)个性相容。每个人都有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校长既要考虑自己个性特征能否为交往对象相容,也要对交往对象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以相容,能“容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5)价值观念的共同性。共同的价值观念是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志同道合”比什么都重要。校长要把其价值观念统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范上来。

办好一所学校,要依靠教师,因此学校领导就要善于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然而,一所学校的人事环境、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影响个人工作情绪和积极性发挥的决定因素。近几十年来,“人事关系理论”在国际上被推崇为科学,它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管理等问题因此对学校管理问题,有人已把创建良好的人事环境视为重要课题。

(第九节 )如何形成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存在着,都必然要同他人发生联系,进行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作用,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影响群体心理和行为效率的重要因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人际关系的一种,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研究和改善学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人际关系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育性。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学生进行的,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受制于教育的目标以及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实践。因此,学校人际关系的评价和调节,是以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为首要原则的。离开教育目标的实现来谈学校人际关系,就是偏离了学校教育的主题。

学校人际关系的教育性往往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如果学校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民主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友爱互助,那么在学校亲密友好关系的熏陶下,学生之间的关系肯定和睦有序,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学校上下左右关系紧张,冲突频繁,那么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冷漠混乱,不良的人际关系,必然带来不良的教育后果。学校人际关系的教育性,既体现在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教育手段上。首先就教育内容而言,学校人际关系的性质、功能、特征、内容以及怎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其次就教育目的而言,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人际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认识和判断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处世做人,这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再次就教育手段而言,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不仅能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和学习,而且能促使人们接受意见,改正错误。例如师生彼此信任、关系融洽,学生就更容易听取教师的批评意见,迅速纠正错误。又如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和谐的心理氛围,师生都会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2.纯洁性。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社会文明的炼狱。在学校里维系师生员工人际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情感等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利益和其他。因此,长期以来,纯洁性是学校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这种单纯和圣洁,才使之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使学校的人际关系既具有了教育的特点,又具有了教育的功能;对师生员工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成长,起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学校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际关系相比较,显得更为规范和单纯,特别是在道德的要求方面,这首先是由学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学校应当传播历史和现实中一切真善美的精神财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为此,学校必须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来衡量学校各方面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摒弃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学校人际关系规范性和纯洁性还与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分不开。小学生稚嫩无瑕,中学生亦单纯天真,他们的心理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的发展,在学校里,是通过与师生员工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而实现的。教师通过与学生频繁的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在课堂上,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炽热的情感、求实的作风,示范、指导着学生;在课外,以自己热诚的关心、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导感染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以自己广泛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公正无私的榜样行为熏陶着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必须符合道德规范,以纯洁的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另外,学校是法定的传播文化知识和接受文化知识的场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受文化知识的高雅和洁净所浸润,久而久之,校园中的师生相对淳朴,精神境界比较高尚。因此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着文化知识的浸润,并染上清纯圣洁的色彩,这就使学校成员,尤其是教师,在运用人际称呼,采取人际行为,处理人际矛盾等方面带有更多的纯洁性。

3.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