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组织中,所有成员之间都能进行直接的、频繁的、丰富多彩的交往,形成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教育活动是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特别是传统教育。在学校里,几乎全部教育活动,如思想教育工作,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等,大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所以,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加丰富多彩。其二,学校组织管理层次少,成员之间的时空隔离性小,交往极为方便易行,这就在客观上为人际关系的丰富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三,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所以,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学校成员的特点。因此,在学校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和友谊,不论是同事之间、还是干群之间、师生之间,都十分活跃。这也是学校人际关系丰富化的内在原因。
此外,学校人际关系的这种丰富性还表现在其多样化方面。学校教育的影响来自诸多方面,由此也带来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多系统、多层次和多方位。诸如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内部之间,还有师生与校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成员之间等,各种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学校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正是其丰富性的外在表现。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每个成员,所属群体和整个组织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管理活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特别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有较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职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1.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不仅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且温暖与体贴,信息与智慧等都会随着相互间的交往而来。尤其在遇到困难时,四处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往往容易使人形成不负他人,并以努力工作和学习回报他人的心态。另外,由于关系密切,互相信任,学校成员之间容易出现互相仿效,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心理学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抱负。例如,一个学生,如果他的好朋友打算考大学,那么他很可能也想考大学。
2.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频率高,知识、技术、信息等交流快,有利于个体能力的发展。另外,良好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们之间可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情绪开朗,可避免不少心理疾病。良好人际关系还意味着彼此信任,在思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学习与汲取,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近年来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还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不良人际关系将容易导致青春期的破坏性行为及成年期的心理疾病。总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不良人际关系,预示着高中阶段的心理隐患;而小学和中学的不良人际关系,又预示着成年的心理危机。
3.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由学校成员合力创造的。当学校人际关系处于和谐协调状态时,人们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质量往往较高。反之,人际关系紧张,相互对立,甚至故意设置障碍,教育力量不是内耗掉了,就是难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愿接受其教育,教育质量就更难以保证。
4.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巩固和发展。
学校组织的巩固和发展需要群体成员同心同德,拧成一股绳。而这又依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人际关系密切,大家认同感强,才有同心同德,也才有组织的较大凝聚力。相反,人际关系紧张,互不相信,安全感下降,甚至经常要提防被人暗算,要分出许多精力去应付人际纠葛,有些人受不了,便想一走了之。日本学者调查发现,约有95%的人调动工作是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当人心思走的时候,组织也就难以巩固,更谈不上有较大发展了。
二、如何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人际环境是由学校里的领导、教师、职工、学生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和监督来实现的,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从而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也能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互相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友好相处,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否则将使人心中烦闷、压抑,缺乏活力。因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十分注重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要努力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优化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校里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生面前都是教育者,都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形象来做学生的楷模。要优化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始终确立领导和教师是平等共事,互相尊重这样一种意识,而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一种纯粹行政上的关系。其次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并且充分利用教师中的典型来影响大家,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再次相互沟通,增强了解,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政治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好师德规范,注意经常性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最后领导要以身作则,做表率。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各种活动,领导能亲自参加,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教师、学生。
(二)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育工作中,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与其他工作中的分工有区别,所有分工都统一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首先领导要善于引导,自觉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要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再次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对自己要严格,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最后要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把身边的经验利用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之,有良好教师群体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强,育人的效果就好。
(三)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学校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渠道。教师是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抓好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懂得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打破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那种师生关系的束缚、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其次在教师中开展“爱岗、敬业、奉献、守纪”竞赛活动,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以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庄重的仪表态度,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再次在学生中开展尊师活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使学生懂得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是尊师最经常性、最具体的表现,尽可能为老师分忧解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最后开展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学校中尊师爱生的生动事例挖掘出来,感染师生教育大家。总之搞好师生关系的真谛是人的解放,只有把教师和学生从极权主义和对立冲突关系中解放出来,做到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事业的发展人是决定的因素,学校中只有不断地改善人际环境,学校才会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将阻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管理者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