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16

第16章 提高校长演讲能力的方法与技巧(4)

段中,为强调捐资办学前聚资之艰难,字体加粗的词语是演讲者意欲强调之处,应当读重音。

以上所举,仅是重音确定的几种常见情况。重音确定后,可稍重地读这些词句,也可采用语句的停顿和音调的长短来读出重音。演讲时,要努力深入角色,尽力投入到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按照感情表达的重点,恰如其分地强调某些词句,来加强表达效果。当然,在演讲中,重音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演讲中重音也不可确定太多,多了则轻重音显得不明显,反而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第五节 )如何使用修辞方法使语言表达更精彩

修辞,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技巧。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使讲话生动、形象、鲜活,使听众理解起来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讲话内容。

修辞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介绍其中最常用的几种。

一、比喻

有人问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是相对论。作为一个非常深奥的理论问题,如果用科学术语来解释,必定冗长晦涩,让人难以理解。爱因斯坦是如何解释的呢?“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炉子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而如果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高深的理论,只因为巧用人的感受作比喻,简单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比喻,就是在说明一个事物时,不是直接去说,而是通过描述或说明另一个事物来达到目的。要说明的事物是本体,借用来描述的事物是喻体。比喻一般都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来描述、解释人们不熟悉的东西,减少理解的障碍。

巧妙运用比喻,能给语言涂上一层绚丽色彩,增加讲话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让语言更精彩。上面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解释,不仅能让人理解相对论的内涵,更让人觉得风趣可爱。

1.在演讲中运用比喻有以下几种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2.要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完全不同,但又有极相似之处的两种事物。属性相同的事物,难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没有比喻的意义;而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来比喻。

(2)比喻的喻体必须为大众所熟知。喻体要浅显易懂,生动具体,与听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比喻不能只是形似,还应神似。这是指对比的两事物不仅要有外表的共同点,还要有内在特质与神情上的相似点,以便能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

(4)比喻的运用要贴切自然。比喻是增加语言色彩的好方法,但比喻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于猎奇而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比喻应有创造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经为人熟知的比喻。不自然的比喻,不但不能为讲话添彩,反而会让听众反感。

二、双关

汉语是形、意、义的结合,汉语的词汇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场景下,利用文字的多义性,可以达到奇妙效果。双关就是利用文字的多义性,使讲话含义不仅表现在某个词或一句话的字面意义上,而隐含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背后的含义才是真正的表达意图。

1.双关的类型。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青飚直上重霄九。“杨”“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例如:“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收在抽屉里”的“算盘”是计算工具,“肚子里”的“算盘”是个人的想法和打算。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双关对于提升语言的艺术色彩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双关语,可以使讲话简单明了,又含蓄自然、幽默风趣。特别是在一些严肃场合下,有些话不便明说,用双关语则能隐晦曲折地表达出这种想法。

一位青年来到编辑部,递上自己的作品要求发表。编辑看了他的作品后问:“是你自己写的小说吗?”青年人回答:“是我自己写的,我构思了几个月,整整写了三天,才把它完成。”编辑站起来与他握手:“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青年脸一红,拿起了作品稿,不好意思地走了。他的文章是抄袭契诃夫的,但编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契诃夫复活了这种荒诞的感慨让青年自己知道不应发表。语藏机关,一件尴尬的事竟然说得如此风趣,编辑用的就是双关手法。

2.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

(1)双关的意思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

(2)运用双关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战斗性,尤其是在构成歇后语时,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含蓄而忽略了思想健康。

双关的修辞艺术也要运用贴切,注意场合与语言环境,注意对方的理解能力,选择好内容与双关形式。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导致双关艰深晦涩,落入低级趣味。

三、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

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

讲话要引人入胜,必须有气势,让听众感受到语言的压力,感受到力量。排比是最能提升语言气势的修辞手法。通过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关联密切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或句叠加在一起说出来,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气势如虹、滔滔不绝的语气力量,给听众形成强烈的震撼力。

1.排比的运用,让话语整齐明朗,富于节奏感,读者朗朗上口,听者赏心悦目,使语气气势强劲,情感得到升华,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罗斯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向国会发表了演讲。他说:“昨天,日本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军造成了严重损害……”

“昨天,日本政府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天,日本军队攻入了香港。”

“昨天,日本军队攻陷了关岛。”

“昨天,日本军队登陆菲律宾群岛。”

“昨天,日本进攻了威克岛。”

“昨天,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罗斯福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日本军队两日内的所作所为一一道来,让人们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狂,认识到美国所面临的危险,从而激发大家同仇敌忾的勇气,鼓舞大家战斗的决心与信心。这一番排比句,不仅加重了语气,更让听众的心为之不断提高,终致愤怒,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2.排比句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需要注意场合与语境。

(1)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可能条件恰当运用。不能为追求形式美而伤害内容,勉强地去凑排比句。

(2)排比的形式应根据形势灵活选择,词的排比、句的排比、段的排比都是可用的形式。排比中每一部分应是平等独立互不包含的,最好能够在顺序上由轻到重排列,层层深入以达到气贯如虹的效果。

(3)掌握使用的度,适可而止。

四、夸张

在对话时,为了表达需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夸大或缩小人或事物的一些特征,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能使人或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更加突出,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从而使人受到话语的感染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人们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时,不能不用心去体会庐山瀑布那从天而降的气势,因为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这瀑布的美震撼人心。

夸张手法的运用,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在不失去真实感的前提下进行夸大或缩小,绝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把事物夸得过分了。夸张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目的与场合而用,在随意的场合可以活跃气氛,增加谈话趣味。但在严肃场合,不宜用夸张的语句。

五、设问与反问

设问是为了提醒、加重讲话内容、引起观众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进行的自问自答。设问能够产生悬念,引起人的注意力,引发听众思考。设问运用得好,会使讲话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让人无法辩驳的说理效果。常用设问还能帮助讲话者抒发情感,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某些不便明言的信息。

设问的运用,关键在于为讲话内容设计几个醒目、巧妙而有分量的问题,给听众一种好奇感,激发他们等待答案的期待心,然后自己作答,娓娓道来。设问的问话,忌提一些无关紧要、众人皆知或者缺乏震撼力的问题,也不应问得太频繁。

反问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就在问话之中,就是对问话的否定。反问的运用,可以表达出非常激烈的情绪,在热情奔放、情绪激昂的场合最适合运用。一连串设计巧妙的反问句,能使讲话具有非常大的气势,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让听众听了之后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如下面的演讲:“和平!和平!和平已经不存在,战争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血染黄沙了,我们难道还站在这里袖手旁观?……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值得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反问的频繁出现,勾人心魄,动人心弦,可以让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放弃对和平的幻想,坚定战争的决心。而这一段演讲,也正是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语言通不通,看的是语句的选择和逻辑关系的处理;语言美不美,却完全取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修辞是一门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学问,要想使自己成为语言艺术的天才,那就多学些修辞的学问,多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吧。

(第六节 )如何使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逻辑是思想的规则,是语言的框架。逻辑能保证说话顺畅,能让别人理解话语的内容。没有逻辑学知识,不讲究语言逻辑性,说话的人将陷入语言混乱、思维混乱之中,把握不了演讲的主题与步骤;而听者更会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能理解讲话内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逻辑是难以给出明确定义的,只能通过逻辑范畴的一些概念与规律来揭示逻辑的含义,来了解逻辑方法,来学习如何在演讲中做到逻辑严密。

一、了解基本逻辑术语

要做到讲话具有逻辑性,首先要了解逻辑范畴包含些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样的要求。逻辑作为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以三个次级范畴为基本研究内容。

1.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用一个词或词组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标志。

从概念方面来说,讲话的逻辑性,就是指在讲话的用词造句中,同一个概念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概念明确,内涵外延确定。

概念是思考的基石,是语言的细胞。如果概念前后不一致,内涵外延经常变化,语言表述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甚至造成思想混乱。

2.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是用语句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的描述或者说明。一个判断,是构成一个完整语句的基本要求。

判断是语言表达的最主要形式,人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判断根据特定的关系进行的组合。正是因为有判断,概念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得以成立。

从判断方面而言,要做到讲话的逻辑性,就要保持判断的明确。判断不能模糊不清,不能前后矛盾。

3.推理。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产生新东西的思维方式,用一定的形式将一组判断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判断,形成新的概念。任何说理的过程都是推理方法的运用。

推理中,作为前提的判断与作为结论的判断之间,并不是任意的,必须有一定的推论关系,亦即一定的因果关系,不能把一堆风马牛不相及的判断随意堆积,去拼凑结论。

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知识是非常复杂而深奥的,不是简单地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提高讲话水准,讲话者应该注意学习一些普通逻辑的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推理规则,使自己的讲话更有逻辑性,更有说服力。

二、讲话要尊重基本的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是人们在千百年的语言对话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维规律,是确保语言能够表达清楚意思、被人理解的基本要求。讲话必须尊重逻辑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不仅是确保讲话者自己思路通畅、表达顺畅的基础,也是保证听众能顺利接收信息,愿意静下来听讲话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