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演讲力
17684300000040

第40章 运用态势语言为成功演讲添色彩(2)

柯云路说过:“目光是一种更含蓄、更微妙、更有力的语言。”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ǎo)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哉。”了:明;眊,眼睛昏花;廋,隐藏。

确实,眼睛是人体发射信息最主要的器官。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睛的开闭、瞬间的眯眼以及许多细小变化和动作都能发出信息。眼睛传递的信息最丰富、最复杂、最微妙。

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眼睛是大脑的延伸。因此如果医生发现眼底动脉硬化,那么证明脑动脉硬化了;发现眼底视神经肿胀,证明脑细胞水肿或长肿瘤了。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大脑的思想动向、人的性格、内心想法等都可以从眼睛中看出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显露感情的重要方式是面部的表情,其中眼睛在面部又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人的各种复杂的内在感情,如喜、怒、哀、乐等都会从眼睛的微妙变化中反映出来。上面引用的孟子的一段话就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有效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心歪,眼睛就阴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这话说得非常精辟。人的内心情感、胸中隐秘,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复杂多变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眼神坦荡明澈,显示为人正直,胸怀广阔;眼神狡诈,显示为人虚伪狡猾;眼神执著,显示为人坚定;眼神浮泛,显示为人浅薄;眼睛能够燃烧起爱和恨的火焰,能够射出奇异的光芒,或令人精神振奋,或叫人胆战心寒。在说话过程中,眼睛能够把人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情操、性格和审美观等都展示给听者。所以,凡是有经验的谈话者,总是注意恰如其分地巧妙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整交际现场的气氛。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作公开演说或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讲话,因为他对眼睛交谈思想感情的作用极为重视。今天,我们的不少领导者在和人交流时,如果不仅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干部,讲话时两眼死盯着讲稿,谈话时两眼或仰望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知他心里在想着什么,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和人谈话时,一定要“目中有人”,还要根据谈话的对象、谈话的内容、场合、气氛,恰当地运用目光语,这样才会有良好的谈话效果。

(第三节 )如何通过姿态加强演讲的力度

姿态指演讲者的手势和动作表情。它和眼神一样,是一种态势语言。在演讲中,它同有声语言和眼神一样,都是表达、交流的工具。它能够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或者把有声语言加以强调,能够与眼睛的活动变化协调一致,以共同完成演讲任务,争取演讲的最佳效果。又因为它在演讲中是一种外观形式,具有完全的可见性,所以它在演讲中的作用是与眼神同等重要的。比如眼神会说话,会传情这意,姿态也能这样,眼神具有一种有声语言难于企及的力量,只要一个眼色就可以促使他人的行动。姿态也不例外,只需一个手势便可以从可见而不一定能够听到的地方把人召来。它和眼神一样,都可以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识的,一种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通常又分为习惯性的和下意识的两种。习惯性的,一般忌用,除非是良好的习惯,否则用来弊多利少;下意识的,则一般可用,但要对它进行加工,使它具有表情的力量和明确的目的性。有意识的,则可恰当使用。

演讲者的手势是演讲者在演讲时手部动作的姿势。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思想、意念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人际交流的高级形式。演讲中不但不讲,而且有演,“讲”不是一般地说话唠嗑,在声音、音调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演”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种“演示”。演讲中的道具没有别的,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主要是依靠手势,可见手势在演讲中是十分重要的。

手势是演讲者诉诸听众视觉、给听众以演讲者直观形象的构成部分。也是交流、传播思想、意念和情感的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诚如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观点、情感与感受的。”因此,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

手势语在演讲态势语言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演讲者运用手掌、手指、拳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

一、手势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情意手势语。主要用于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情感表达得真切、具体、形象、渲染作用很大。比如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演讲者怒不可遏,双手握拳,不断地颤抖,加上其他动作配合就展现给听众一种愤怒的情感,既渲染了气氛,又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又如,西方政治家在一些盛大的群众集会上演讲之前,面对热烈鼓掌的广大听众,他们往往会用双手举过双肩,手心向外,向听众摇摆。它表示两个含义,一是对听众的欢迎致以礼貌性的谢意,二是恳请听众可以停止鼓掌,以便他开始演讲。和其他类型的手势语相比,情感性手势语在演讲中运用得最多,其表现方式极为丰富。

2.指示手势语。其特点是运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直接指示了演讲者要说的事物。例如,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多次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为了使演讲条理清晰,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地数,其手势语含义直截了当。再如,当说到“你”、“我”、“他”,或者“这边”、“那边”,“上头”、“下头”等等,都可以用手指一下,给听众以实感。这种手势语,只能指示听众视觉可及范围内的事物和方向,视觉不及的,不能用这种手势语。

3.象形手势语。主要用来摹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讲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说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可知道它的大小了,这是一种极简便而常用的手势语。

4.象征手势语。它比较抽象,但用得准确、恰当,就有引起听众心理上的联想,启发思维。比如讲“社会主义祖国,好比一辆大车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飞驰”时,演讲者可向前方伸出左手或右手,以示“大车”飞驰的方向。

5.习惯手势语。其他手势语都是演讲者有意识运用的,而这种手势语却不同,它往往是在演讲者下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含义不甚明确,有时连演讲者本人也难以说清楚。例如,有一位大学教授上课时,每遇到一时忘记了某一个问题,他总是伸出右手,朝着自己脑袋上使劲地“啪、啪、啪”敲打几下。虽然问题被他想起来了,但是同学们却被他这副样子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在演讲中,喜欢一边讲,一边双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这种手势已经形成习惯,一下子难以纠正,一到台上就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它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不太美观的。但有些习惯手势语有时却又独具魅力。如斯大林演讲时习惯手拿烟斗,边讲边摇动。这种手势语并无害处,相反倒成了斯大林独特的演讲风格的一部分。

6.单式手势与复式手势。演讲者只用一只手做的动作姿势叫单式手势;双手同时做的动作姿势叫复式手势。它们在演讲中怎么运用,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但应注意三点:①看表情达意的强弱。如果讲到批评或表扬,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时,而其情感又要求表达得极为强烈,可用复式手势。在一般情况下,用单式手势就比较合适。②看会场的大小。如果会场较大,听众较多,为了发挥手势的作用,便于掌握听众,就用复式手势。反之就用单式手势比较适宜。③看内容的需要。这是单手式和复手式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内容的需要,即使会场再大,情绪再强烈,不该用复式手势的,用了复式手势,也显得滑稽可笑。比如讲到“同志们,千万要注意,这次试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这句话时,举起右手的食指,就可强调“这一次”的重要性了。如果举起两只手的两个食指,显然是既乱意又难看的。另外,不该用单式手势的,用了单式手势,就显得无力。比如向听众发出号召:“同志们,让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吧!”如果用了单式手势,仅把右手向上扬起,就显得单薄而无力。如果用复式手势,将双手向上扬起,就显得有气魄,有声势,有感召力。

二、手势的活动区域及意义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手势的活动区域及意义。从活动范围看,手势的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区域。

1.肩部以上,称为上区。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理想的、想像的、宏大的、张扬的内容和情感,如表示殷切的希望,胜利的喜悦,幸福的祝愿,未来的展望,美好的前景等,象配合“我们的前程是无限光明的”,“希望同志们为开创新局面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这样内容的手势,在上区就比较贴切而有意义。

2.肩部至腹部称为中区。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表示记叙事物和说明事理,一般来说演讲者的心情比较平静,比如“整个方圆仅有500平方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象表现这样的手势,在中区活动就比较合适。

3.腰部以下,称为下区。在这一区域做手势,多表示憎恶、不悦、卑屑、不齿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在公共场所吵闹,实在是不文明的”,“随地吐痰是可耻的行为”,表示这些内容的手势就宜于在下区。

在整个手势中,手掌的运用占居首位,其基本方法和作用如下:

(1)手心向上,胳膊微曲,手掌稍向前伸。这种手势,主要表示贡献、请求、承认、赞美、许诺、欢迎、诚实的意思。比如说:“我想大家是能够做到的。”“希望同志们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新局面而多做贡献!”“希望同志们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凡属这类内容的,就可以用这种手势。

(2)手心向下,胳膊微曲,手掌稍向前伸。这种手势,主要表示神秘、压抑、否认、反对、制止、不愿意、不喜欢的意思。比如:“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们不同意采取这种办法。”大凡这类内容,就可以用这种手势。上述两种手势,是用单式还是用复式手势,可由演讲者视具体情况而定。

(3)两手由合而分开。这种手势,多表示空虚、失望、分散、消极的意思。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理想,那他将一事无成!”“我简直是没有办法。”“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仍然是不见效的,最后他们还是分开了。”类似这样内容的,基本上都用这种手势。

(4)两手由分而合。这种手势主要表示团结、亲密、联合、会面、接洽、积极的意思。“我们要团结起来,把这个工作做好。”“同志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凡是这类内容的,就可以用这种手势。

(5)单式手势的“冲击式”。如:“同志们,如果敌人敢于进犯我们,我们就坚决把它打出去!”“同志们,向着未来,向着胜利,前进吧!”手势就要紧密配合最后一句话,果断、猛力地向前方伸出去,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

(6)单式手势的“推顶式”。如说“中国人民是无所畏惧的,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顶得起”,以手心向上推顶出去,就给听众一种气魄浩大之感。另外,手掌向下、向后,则表示卑屑、消极、后退、黑暗的意思,讲时可灵活掌握。

手指的运用在演讲中虽然较少,但它也有很强的表意作用,表现在:

(1)表示人格。伸出拇指,就是赞颂、崇敬、钦佩之意。比如,“蒋筑英同志真了不起呀!”伸出小拇指,则表示卑下、低劣、无足轻重的意思。比如,“这种人的言行,实在太卑劣了。”

(2)指点事物或方向。为了使听众见到具体事物,演讲者可用食指指点那一事物,也可以指示某一方向。

(3)表达斥责、命令的意念。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时可用食指指点,既明确对象,又加重了语气和意思。

(4)表示数目。如“‘五讲四美’的具体内容是,第一……”在用手指表示数目时,可用一只手的手指的伸曲,也可用两只手的手指互相配合。如用左手的手指伸曲表示数目,而用右手的食指指点,这样做会使演讲内容表达更鲜明。

从演讲总体上看,拳的运用很少。常用在政治、法律、道德等内容方面的演讲,学术演讲基本不用。用拳则表示愤怒、破坏、决心、警告等意念,如“这个仇我们是一定要报的!”“谁敢侵略我们,就一定要消灭它!”用拳时,可以直锤,也可以斜击。用拳有时也可表达有力和团结的意思,这要根据内容需要来定,但非到情感异常激烈时,决不要用,而且也不可多用。

在演讲过程中使用手势语的原则:

1.雅观自然。

2.保持三个协调:手势与全身协调,手势与口头语言协调,手势与感情协调。

3.因人制宜,演讲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有表现力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