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12

第12章 阅读行为的培养与引导(1)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但却无成熟的鉴别和了解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宣传媒体的误导,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动机不正、兴趣不能持久等阅读行为,这就使得他们的课外阅读带有很强的盲目性,需要我们在阅读指导中给予切实的引导和帮助。

(第一节)提高读者的阅读认识

阅读作为人的一种自觉活动,必须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为思想基础。因此,主观上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是每个人得以提高阅读修养的内在动力。阅读认识愈高,产生的阅读行为就愈理想,收到的阅读效果就愈好。一切外来的阅读指导活动都必须通过它才能产生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意识,是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阅读的作用

(一)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根据自身的感知和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一是通过读书和其他视听活动,获得间接的知识。古人把这两条途径概括为两句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直接经验是认识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脱离实践,不但会造成直接经验的短缺,而且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而停留在低水平上,妨碍了间接经验的吸收。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也只能变成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但光有直接经验也办不成大事,一个人无论怎样勤奋,生命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个人的实践同人类群体长年累月而且无限广阔的实践活动相比,不过沧海之一粟。要使这小小的水滴脱离卑微浅陋的境界获得大海的品格,就得靠读书。

书本知识也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一个人如果想要回到原始时代去,亲身体验一下原始人的生活,谁都会认为他是在幻想,但是通过读历史书籍,却可以越过几万年的时间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状况。读书获得知识也不受空间限制。我们要到月球上旅行,亲自看一看月球上的情况,尽管在宇航事业极大发展的今天,也还是不能随意办到,但是,如果我们读一读宇航员写的报道,却可以超越几万公里的空间,详细地了解许多与月球有关的知识。

英国科学家兼政治家约翰·卢保克说:“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他还说,“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总之,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因而阅读就是从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中,从这些一代又一代人所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认识世界。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在浩瀚的书刊文献的海洋里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还可以透过书刊文献而清晰地感受到当今世界脉博的跳动,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阅读是开发智力潜能的有力工具

当你用14秒钟跑完100米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还有更大的速度潜力。开启这种潜能只能是多练、多跑。其实,人的能量往往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有多方面的潜能,最大的潜能就是智能,激发这一潜能的最有效工具便是阅读。法国女作家史达尔夫人说:“读书对于智力的关系,如同锻炼对于身体的关系一样。”那么阅读为什么能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呢?

有人从理论上推算,智力是由120种因素构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当你聚精会神阅读的时候,你在不断地、积极地思索、想象、判断和推理,既要领悟词义,理解语句的含义,又要批判地思考文本中的内容观点,还要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大脑里已有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比较。因此,阅读中的思考使你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断地全面得到锻炼,使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达到思维活化的目的。正如学者法格说:“图书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精巧工具,是帮助我们克服智力上的惰性,以及知识贫乏的思想发动机。图书是我们最宝贵最亲密的朋友。”

(三)阅读是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的良师益友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热爱书吧,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的心灵。”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你可以从中学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自然科学著作与历史著作,你可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阅读文艺作品,你可以受到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美育上的熏陶。借助阅读,你或者受到事理的教育与启发,或者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从而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应该拥护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你的理想与追求,什么是你应该防范与改进的,了然于心,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志敏烈士年轻时,读了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了中国史又想做岳飞,后来读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就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非常喜欢读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爱看反映社会现实的进步书籍,这使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萌发了为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社会而奋斗的理想。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又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识了革命真理,从而成了一个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读书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还可以改进人性。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造就一个人的品格的全面影响。人生会有春风得意时,也难免会有“屋漏更遭连夜雨”的困境。这时,诗人但丁有这样的感受:“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不仅得到了慰藉,而且得到了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

总之,阅读对一个人的德、学、才、识的完善、丰富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活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两千多年前埃及著名哲学家西塞罗说:“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当今时代已进入不阅读就难以生存的时代了。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书风气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进步和文化水平的体现。

对于读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我们许多同学都有所认识,因此能够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但也有的同学对读书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喜欢读书,或者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结果知识贫乏,思想简单,甚至闹出不少笑话来。宋代学者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比喻成源头的活水,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透澈明晰,知识广博精深,就要像池塘引进活水一样,通过读书源源不断地补充新东西。

二、怎样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要从学生读者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地进行。一般来讲,应从道理上点拔,在实践中推动,在活动中激励,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读书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深化认识,激发兴趣,形成自觉性。

(一)在“道理点拨”方面

图书馆导读人员要给学生讲清“阅读的作用”。这种讲解,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学生能理解的前提下,适当选用古今中外名人自觉阅读成功事业的事例,适当选用本校、本地区“三好学生”、先进人物,通过阅读充实自己,促进了学习,推动了工作的事例,使学生发现和接受这些道理。

(二)在“实践推动”方面

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实践,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重要性。开始,可引导学生听声情并茂的范读、听他人阅读后的生动复述、听同学畅谈阅读收获,引发课外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文化程度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体会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物的美、祖国的美、体会阅读的美,再逐步深入。比如,通过读后“演讲”、“评论”、“写读后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进行科技制作,进行小发明”等,推动课外阅读。

(三)在“活动激励”方面

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读书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比如:在学雷锋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雷锋日记,朗诵歌颂雷锋的诗歌,议论雷锋精神,谈论雷锋成长的道路,开展学习雷锋的具体活动,在实践中弘扬雷锋精神。使学生体会书籍的力量,阅读的力量。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科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科技小发明活动中,配合学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读物,吸取营养,夺取胜利,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阅读的必要性、迫切性。

就这样,环环扣紧,步步深入。讲课、阅读、渗透、疏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后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后再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指导实践,深化认识,逐步进入爱读、会读、优读、乐读的境界。

(第二节)培养和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必然能够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反之,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东西,不一定使人们感兴趣。图书馆导读学所要研究的兴趣,是影响读者阅读心理和行为的兴趣,即对图书文献的阅读兴趣。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某类特定的图书所抱有的积极的选择倾向和态度;二是指由对特定图书的积极性发展而来的,对一般图书抱有的积极态度,即爱好读书,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兴趣。

一、兴趣的产生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个人有了一种需要时,就会对与其有关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有向往、喜欢的心情。而这种需要所产生的兴趣不是生理需要产生的兴趣,而是实践中求知的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暂时兴趣,是有周期性的,不是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兴趣。如饥时吃饭、渴时饮水,一旦水足饭饱,这种兴趣便已消失,不会形成个性倾向性,只有当社会实践中的要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人的需要,并在它的推动下付诸实践时所产生的兴趣,才成为具有个性倾向性。读者在实践中产生求知的需求,而对阅读发生了兴趣,是读者个性倾向性兴趣,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阅读兴趣的类型及差异

兴趣的内容是一个涵盖较广泛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标准,兴趣可划分为不同类型,概括起来有:①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②根据兴趣的形成,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或情趣和志趣;③根据兴趣的社会价值,可分为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④根据兴趣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不同类型的兴趣,对于每个读者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作为个性倾向性中重要因素的阅读兴趣,在读者之间各有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兴趣品质特点。其差异具体表现在:(一)倾向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指读者的兴趣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在具体内容和对象上存在的不同。不同读者的兴趣所指向的具体对象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有的读者是对文艺类图书感兴趣,有的是对自然科学类图书感兴趣,有的是对历史类图书感兴趣。这就表现出倾向性上的差异。

(二)广度性上的差异

广度性上的差异是指读者的兴趣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范围大小上存在的不同,有的读者兴趣广泛,对多方面的图书有兴趣,博览群书,同时持有多种不同的阅读兴趣。有的读者兴趣比较狭隘,集中某些方面的习惯或嗜好,如专爱看言情小说或侠义小说等。

(三)稳定性上的差异

稳定性上的差异是指读者的兴趣在持续时间长短上存在不同。有的读者兴趣强烈,有一个稳定深入的中心兴趣;有的读者的兴趣是积极兴趣,例如,对和他喜欢学科的有关图书十分入迷,持久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阅读兴趣稳定。有的读者学习目的不明确,阅读兴趣比较分散,往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缺乏稳定性。

(四)效能性上的差异

效能性上的差异是指读者的兴趣对主体活动所能引起效能大小上存在着不同。有的读者兴趣是积极兴趣,能推动读者积极行为,迅速把阅读兴趣转化为阅读行为;有的读者兴趣是消极兴趣,缺乏推动阅读活动的力量,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他们往往在书架前兴趣盎然地驻足而观,然而只停留在“心向往之”上,最后还是空手而归,不能成为阅读活动的动力。

三、兴趣的作用

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巨大的作用。它成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一种强劲的动力,是提高活动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够减轻人的神经紧张和精神消耗,使得所从事的活动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对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读者的需要、认识、情绪和行为等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兴趣有助于读者的阅读指向,起着选择定向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几种目标可以同时满足个体某种需要时,兴趣、爱好往往决定了他选择何种目标,具有多种目标重组的聚焦功能。读者阅读行为所指向的目标,总是读者感兴趣的图书或服务,兴趣起着一个选择定向作用。对必读图书是间接兴趣起作用,即对阅读后的意义、结果感兴趣;对非必读图书则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直接兴趣来借阅。

(二)兴趣有助于读者为未来借阅积极活动,起着筹措准备作用读者对某种类型的图书发生浓厚兴趣后,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注意搜集、积累有关图书的信息、资料。如某种图书何时出版、发行,图书馆何时采购进馆,从而为未来的阅读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