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13

第13章 阅读行为的培养与引导(2)

(三)兴趣有助于读者作出阅读决定,对阅读行为起着助推促进作用读者对自己很感兴趣的图书,一般有较强的阅读欲望,很少发生内心矛盾,加上借阅前已对该图书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会缩短对图书的认识过程,易于作出借阅决定,完成阅读行为。

(四)兴趣有助于刺激读者对某类图书重复阅读,起着强化偏好作用读者某一持久、深刻的阅读兴趣可以形成特殊的偏好,刺激读者对某方面的图书产生重复性、周期性、嗜好性的阅读需要。如有的读者对科学读物很感兴趣,他对这类图书信息的刺激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每当假日或课余,总要到图书馆看一看,见新上架的科技类图书总要翻一翻,形成持久、稳定的阅读倾向。

四、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控制

在导读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道:“对阅读没有兴趣或兴趣不浓怎么办?兴趣可以培养吗?”心理学关于兴趣的研究表明,人的兴趣的养成,固然同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实践和锻炼的结果。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但由于当时的社会要求与环境影响,他们对革命的兴趣却超过了学医,他们便把兴趣转向了革命最有激励与促进作用的政治与文学。事实足以证明:兴趣并不是生来如此的,是可以改变,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通过培养而发展的。

学校图书馆除了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图书展览评介等丰富多彩的导读活动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还可以指导读者从以下三个途径来激发和培养自己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树立高尚的阅读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一个有高尚阅读动机的人,必然把阅读的需要与国家、人类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产生一种责任心,一种对知识强烈的需要和欲望。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是不是需要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兴趣盎然。而且,动机愈强烈,其潜在驱动力就愈大,并给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克服阅读活动中的种种障碍,使兴趣更趋于稳定和持久。所以,树立高尚的阅读动机,对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有着重要作用。有关阅读动机的详细论述,请参阅本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设置问题情境,增强阅读兴趣

“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读者努力去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阅读任务。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沟通的历程,若读书不了解内容,也就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不能沟通;内容再有价值,也不会使人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书的难度必须适中——太简单的读物,读者读来如喝白开水;太晦涩难懂的读物读者读来如啃硬骨头。唯有“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的东西,才能激发探个究竟的兴致。兴趣是从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中得来的。

问题总是会挑动我们的责任感和好胜心,针对现实或已读的材料提出适当问题,促使学生去多思多想,以至全身心的投入。弄通了书的精神实质,增长了知识,就会体验到脑力劳动所获得的满足感,造成情感上的鼓舞,阅读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三)创设各种条件,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常言道:“学以致用”。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掌握的知识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以所掌握的知识说明或解决某个问题,甚至于取得某种成绩,那就会感受到驾驭知识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猎取更多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更多地接触了社会,碰到的问题也越多,也就会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因而越发离不开书,阅读兴趣便越浓。就中小学生而言,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同学的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朋友交流谈论学问;在校内校外的报刊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等方式,把读书心得表达出来。活动中,学生为了准备将心得表达出来,在读书时自然较为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资料加以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并联系实际,深化下去;而且在相互交流心得的时候,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促使自己继续去阅读,去不断自我完善。再有,心得以作品形式发表是一种社会认可,甚至是被人赞许的行为。在集体中有所表现,受到别人的重视,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强烈兴趣。只有创设各种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尽量满足或增强学生读者已有的合理的兴趣,才能使兴趣进入理智认识阶段,产生持久稳定的兴趣。

以上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三个主要途径。阅读时,读者不仅要学会如何培养阅读兴趣,而且还必须懂得控制自己的阅读兴趣。

何谓控制阅读兴趣?它是要求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要形成一个中心兴趣,进而再突出地发展中心兴趣,并有节制地控制其他方面兴趣的发展。一个人倘若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一个中心兴趣,他一定在事业上有较高的造诣。如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他的中心兴趣是潜心钻研艺术,但他对于光学、解剖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数学都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研究。因此,他能融会贯通地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运用到绘画上去,使所画的人物在精确性、生动性与线条的韵律上都更完美地结合起来。由此他独辟新径,开创了西洋绘画史上一个新时代。这一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广泛的兴趣是人的心理充分发展的前提,它能使人对新鲜事物感觉敏锐,乐于探究,见多识广,促进其智力向多方面发展。但人的精力有限,也绝不可能对所有感兴趣的事物都作深入的研究,泛泛的兴趣,只能是门门通而门门不精,这样就很难在实践中、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性成就。而中心兴趣则可以使人获得某方面专深的知识,或发展某种特殊才能,从而为成才指明方向,使一个人的活动更富有创造性。所以我们要引导读者善于控制自己的阅读兴趣,既要培养多方面的、广博的兴趣,使自己对各种知识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具有以学习为主要内容、倾向于某一方面的中心兴趣,使多方面的兴趣符合于总的奋斗目标,并在中心兴趣的统一支配下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兴趣在阅读中的效能。

(第三节)帮助读者端正阅读动机

动机,是人的行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驱策力量。当人们意识到阅读的需要,并赋予其具体化的对象(如教科书、参考书、文艺作品等)时,就产生了阅读的动机,驱使人们采取阅读行为来满足阅读的需要。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受着阅读动机的支配。读者的阅读动机对其阅读行为具有直接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图或打算,它是推动、激励人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来满足其某一需要的内驱力或称内在原因。简言之,动机是激励人们行为的原因。一个人从一举手、一投足,到生产劳动、科学上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动机推动下进行的活动。可以说,动机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功能,它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

动机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它既给以动力,起发动作用,又可以对活动方向及时地进行调整。动机在人的活动中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始发功能,激发个体进行某项活动;二是选择功能,选择活动的目标,使活动指向预期的目标;三是强化功能,若活动获得好效果,就进行正强化,使其坚持下去,若效果不佳,就进行负强化,减弱或停止该项活动。动机的功能表明,它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读者的阅读动机是认识阅读需要的主要形式,是读者根据书籍的品质适应自己需求程度的认识而形成的内因。做为直接驱使读者实施阅读行为的内部动力,它充分反映了读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要,实质是读者为达到某些愿望采取行动的推动者。

动机是和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就是在行动中要争取什么的问题。每一种行动都有最终目的,在许多场合,动机与目的具有一致性。特别是简单行为活动中,两者常常直接相符。例如喝水解渴这种需要和达到预期的结果直接相符,因此,它既是活动动机,也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人对某种需要的事物的反映,就其对人的活动的推动作用而言,它构成动机;就其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则可以把它称作目的。如掌握知识和文化的愿望推动人们博览群书,它成为人们阅读的动机;而人们博览群书往往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文化,它又成为人们阅读的目的。动机和目的有时也有差别。

特别是在较复杂的活动中,目的并不同时是动机。比如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是大多数应届高中生所追求的目的,但为什么要考大学?他们的动机并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表明,同一目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再如,同样是出于娱乐消遣的动机,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结果:有的人可能阅读武侠小说,有的人可能看电影,有的人可能去跳舞等等。这种情况表明,同一动机会表现在目的不同的行动之中,产生不同的活动结果。

读者的阅读动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复杂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内部动力、目标引力和外界压力三个主要方面。内部动力指来自读者自身的动力,如迫切的阅读需要,强烈的阅读兴趣,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好奇欲、成就感等。外界压力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如职业要求、群体影响、角色规范、师长的期望、社会舆论等等。目标引力是一种诱因条件,在读者阅读需要向动机转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目标引力包括:新奇丰富的书籍报刊,富有吸引力的图书广告宣传,图书馆和书店的良好服务,优越的阅读环境,社会赞许等。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阅读动机的产生。一般说来,读者阅读动机的强度与所制约的因素力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但三种因素起作用的程度不一样,其中,内部动力和目标引力起决定作用。在阅读动机形成过程中,三种因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二、阅读动机分类

由需要产生的动机是复杂的。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划分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阅读动机。前者和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后者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不同,可以划分为高尚的健康的动机和低级的不健康的动机。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的动机是高尚的健康的动机;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相违背的是不健康的动机。根据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以划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短暂的、具体的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可以划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在人们行动中起主要支配作用的动机是主导动机,其余的则是辅助动机。

读者的阅读动机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青少年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往往具有富于幻想、兴趣多变、天真烂漫等特点,因此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阅读动机,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对于由青少年心理特征而引发的各种阅读动机,不应该做过多的指责,而应该实事求是,积极引导。下面根据青少年读者的心理特征从两方面来介绍阅读动机的类型。

(一)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阅读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在外部压力下所形成的阅读愿望。例如,为考试、为竞赛、为应付家长或师长的督促检查而去读书,多半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动机虽说对阅读活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一旦外部刺激去掉,动机也将随之消失,故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短时性和强制性,属于层次较为浅俗的阅读动机。

与外来的阅读动机相反,内在动机是在没有明显压力的情况,由个人的追求、审美趣味、求知欲、社会责任感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阅读动机,这种动机与个人对阅读意义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志向、理想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带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动机一经形成,就较为巩固持久,具有潜在的驱动力,对阅读活动起着发动、推进、维持的作用。

然而,内在动机不是读者生来就有的,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其阅读动机一般始于外在的阅读动机,总是在外来的压力下开始阅读的。例如,在家长的督促下,在老师的要求下,小学生必须要读书,读得好,才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少被批评,于是小学生需要更多更好地读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中,通过不断读书,小学生逐渐尝到读书的乐趣,也从书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久而久之,阅读的自觉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外在的阅读动机逐渐转化为内在的阅读动机。

(二)近期的阅读动机和长期的阅读动机

近期的阅读动机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的动机,它一般直接和学习活动相联系,它来源于读书活动的直接兴趣,或对读书活动结果的期望。例如,有的同学拿到一本小说,觉得这本书的语言很美,情节很动人,于是,就有了要读下去的心情,读完之后,也许他会觉得不够过瘾,他可能又会去读另外一本与此相类似的书,这些动机,都属于近期的阅读动机。近期的阅读动机一般都比较具体,因而有一定的实际效用,但正是因为这种动机十分具体,所以它的驱动力短而弱,且容易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长期的阅读动机则是指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动机,它一般与阅读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长期动机一般都具有长时间的作用,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不为偶然的环境因素所改变。

一般来说,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其阅读动机只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联系在一起。他们所感兴趣的也是学习活动本身,如读课文、背生字等等,而对于学习的社会意义则不太了解。这种纯粹为学习而读书的动机,显然是一种近期的动机。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发展,学生们会逐渐理解学习的意义,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具备了比较长远的读书动机。最后,到了中学高年级,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大大加强,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社会意义,形成较长期乃至一生中都起作用的高层次的阅读动机。

三、激发和培养读者的深层次的阅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