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15

第15章 阅读行为的培养与引导(4)

那么,怎样才能最充分地利用我们一天中最佳的用脑时间呢?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生物钟”,也即最佳用脑时间。可以选择不同时间去读同一本较难懂的书,比较什么时候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头脑灵通,效率最高,感到阅读是一种乐趣。如此反复体验几次,便能大致摸准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当确定出自己的“生物钟”后,就要坚持长期利用最佳时间读书,使大脑形成条件反射,每到这段时间,头脑就显然活跃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使之“习惯成自然”,便可无形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2.增加信息刺激

人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增多,神经之间的联系就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各种信息的刺激促进细胞突触的增生,而缺少信息刺激的人,细胞突触的增生就慢,突触就少。对大脑的最佳信息刺激,就是勤学习、多学习。阅读是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抓住最佳的阅读时机,采取科学阅读方法,并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增强对信息的接收、加工、贮存、创造、输出的能力,使信息刺激域达到足够的强度,以克服大脑中的某些惰性,优化整个大脑。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多用脑会把脑用坏了。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大脑生理学家指出,正常人的大脑具有140亿至160亿个神经细胞,可贮存1千万亿信息单位,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千万册图书所含信息量的50倍。然而,一般人的大脑只利用了大约10%,还有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人脑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即使一辈子不懈地学习,也不可能把脑子装满,把脑子用坏。人脑只要不在疲劳状态下积极思考、研究各种问题,不但没有害处,相反会越用越灵。青春期的人脑,完全有能力去深入地认识高难度的问题。在大脑的发展过程中有冲刺,才有跃进,不训练是得不到发展的。研究资料表明,用脑多的人,智力比懒惰者高50%。显然,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多给大脑以信息刺激,能促进脑的机能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3.学会用全脑去阅读

我们吃东西要变换花样,老吃一样食物,就会“吃腻”了,不想再吃下去。如果变变花样,吃肉多了换蔬菜吃,却可以吃得下。同样,如果我们长时间地阅读同种类的书,就很容易厌烦,没有耐心,读不下去。这是因为,左、右脑接受信息的时候是有所分工的。左脑主管理智、语言文字、数学运算、抽象思维、分析判断;右脑主管情感、音乐美术、空间形式、形象思维,直观想象。我们阅读某一性质内容的书的时候,大脑与之相应的区域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而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若一直埋头苦读,让脑细胞一直兴奋,就会使某一区域的大脑皮层过于疲劳,收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抽象的读物时,善于化抽象为形象,把推理过程的抽象思考和直观的形象浮现结合起来;或者适时变换阅读的内容,比如,读了半个小时的科学论文之后,不妨插入读一段诗歌和散文。这样,就能使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轮流兴奋、抑制,左右脑协调启动,大脑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脑活动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在较高水平,提高阅读的效率。列宁在给他的妹妹的信中说:“我劝你把手头所有的书本分配一下,使学习多样化。我记得非常清楚,阅读上的变化,从翻译到阅读,从精读到看小说,这样好处很大。”列宁之所以具有渊博的知识,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是与他长期坚持科学用脑分不开的。

4.劳逸结合

用全脑去阅读也不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而必须伴之以完全放松的休息,缓解和消除大脑活动产生的神经疲劳,增强兴奋和抑制的转化能力,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再读书。因此,我们的阅读时间不可太长。

一般每隔20多分钟,应该舒展一下身体(如挺挺胸、伸伸腿、直直腰、仰仰头等);每隔40—50分钟就应该休息十几分钟,搞一下文娱活动,如做做操、散散步、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有张有驰,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力。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会工作,又很会休息的大科学家。他经常在读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感疲劳,就弹弹钢琴,拉拉小提琴,听一会儿唱片来消除疲劳。他还喜欢登山,游泳,旅行,骑自行车,划船,散步等活动。由于他注意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使得他从事科学研究时,始终能保持旺盛的精力。甚至到了老年,他的精力仍未减退。爱因斯坦这种科学用脑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5.注重大脑的保健

要想提高用脑的效率,必须保护大脑的健康。

(1)善于休息。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日理万机,调整着人体的一切活动,最易产生疲劳,因而需要良好的保护。善于休息,是对大脑的最好保护。根据大脑的结构功能特点,休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科学的睡眠。睡眠是一种比较彻底的休息方式。睡眠到一定的深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内部物质的更生恢复,解除疲劳,使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大脑神经细胞是不能繁殖的,但可由内部物质的更生来保持长久的寿命。睡眠是很好的抑制,是神经细胞内部物质更生恢复自己的能量储备的大好时机。如果神经细胞兴奋过久,就会使内部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导致死亡,造成神经功能失调,脑功能下降。难怪巴甫洛夫把睡眠称作脑神经的“救星”。

睡眠对保护大脑、开发利用大脑如此重要,而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睡眠上,要保证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能够朝气勃勃地学习和工作,必须讲究睡眠的科学。首先,要保证睡眠的时间。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年龄有关。一般认为,中学生应保证每天8—9小时睡眠为宜。然后,要保证睡眠的质量。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应在空气、温度、光线、声音、卧具等方面予以注意),安静入睡;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胡思乱想;睡前不要吃得太饱或吃刺激性东西(如咖啡、浓茶等),不要从事剧烈的运动或看惊险的影视、小说,不要进行过分兴奋的讨论或谈话,可以在新鲜的空气里散散步或做些轻微的活动,使思想宁静,周身松爽。最后,要有规律的睡眠。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按固定的时间睡眠和学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第二,规律的生活。这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所谓规律,主要指进行有节奏、有规则的各种生活活动,而不是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内容、错乱无序的活动。根据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活动特点,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因而条件反射的出现愈来愈恒定和精确,形成了动力定型,表现为一种习惯。当动力定型后,有些活动不需再经过大脑皮层细胞更多的工作就能进行。这样,神经细胞就能以最少的消耗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所以,当我们把一天的学习、工作、劳动、锻炼、娱乐和睡眠等时间做出科学的安排,并严格地执行一段时间后,前面的活动刺激就很容易成为后面活动的信号,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习惯,使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兴奋和抑制比较协调、有节奏。到时候就能入睡,到时候就能醒来,坐下来就能很快地进入读书意境。使学习生活的安排建立在科学用脑的基础上,长期这样有规律地生活,让各种活动的变换达到自觉的地步,就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保证大脑的健康,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2)保证营养。大脑的神经细胞在进行正常活动时,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全身五分之一的血液流向大脑。满足大脑活动所需的足够的营养,是保证大脑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条件。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成分有:葡萄糖、蛋白质、亚磷脂、维生素(B、C、D、E等)等。这些营养较多地存在于下述食物中:大豆、鸡蛋、奶类、鱼虾、肉类、蔬菜、水果、核桃仁、葵花子、芝麻等。除了多吃有利于脑细胞的营养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餐饭应该吃饱、吃好,肉类、蔬菜要调配均衡。

(3)避免伤害大脑的各种因素干扰。

过度的精神刺激,长期情绪紧张、过强的声音刺激都可引起大脑过度疲劳,使脑功能下降。

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创造优良的用脑环境,例如,光线和温度要适宜,安静无噪声,空气新鲜,色彩悦目;另一方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看问题时都应向前瞻望而不拘于当前,对事物和对自己都具有充分的信心,不忘过去的成功,对未来寄以希望,可使大脑充满活力。实验表明,保持乐观态度2分钟,就比持悲观态度时可多获取22%的信息,也就是说大脑多发挥22%的作用。

三、注意心理卫生

阅读总是需要全身心配合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取决于我们的阅读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

阅读过程是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因素对提高阅读的效果起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因素却往往成为阅读的内在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阅读方面的心理知识,努力造就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状态,以取得最大量的信息,获得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收到最好的效果。

何谓最佳的阅读心理状态?最佳的阅读心理状态主要包括高尚的阅读动机、浓厚的阅读兴趣、正确处理性格与阅读的关系、坚韧的阅读意志以及良好的阅读情绪。有关阅读动机、兴趣、意志及性格与阅读的关系,我们已在前面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就着重探讨如何在阅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周围各种事物的内心感受,即人们对于环境、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他人行为的内心体验。阅读会感染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也会带到阅读中去。读一则笑话,我们不禁捧腹;看一段悲伤的文字,我们会黯然神伤。格调高雅的书催人奋发,情调低下的书使人消沉。心爽神清时,乐与书本交朋友;心情不快时,可能见了书就讨厌。可见,阅读时人的情绪的重要。情绪被调节、利用得好,你就有一股经常存在的潜在心理动力,它可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情绪被控制、管理得不好,它也会成为压抑、束缚我们的沉重的精神枷锁。情绪始终悄悄地参与着我们的阅读活动,对阅读效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青少年读者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阅读情绪,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心境呢?

首先,打破对书的崇拜,克服畏惧心理。许多人爱把书的内容想象得过于深奥玄妙,阅读时唯恐不能理解,唯恐有一丝的疏忽,无形中把自己沦为书的奴隶。马克思的读书心态却不一样,他认为“它们(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有了这种“当家作主”的阅读心理,才能克服对书本的迷信,使自己取得积极主动的进攻姿态,使书本为我所用,在阅读中便有了一种稳操胜券的把握。这如同体育比赛中的“心理战”一样重要。

其次,巧施缓兵之计,不要过于苛求阅读的效果。读物有深浅生熟的不同,个人有阅读兴趣的差异,对阅读效果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浅的,熟的,符合自己口味的,自然易见收获;难的,生的,不大感兴趣的却要有耐心。若我们对每次的阅读都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一碰到难处就急躁,或花很多功夫在那里搞推磨式的钻研,只会因紧张过度而思维迟钝,探索的锐气也受到挫伤。善于巧施缓兵之计,把未理解的问题记下来,暂时搁置不管,把自己的兴趣、注意力按自己的意愿稍作转移,过后再重新考虑,会收到水到渠成的奇效。具体地说,对有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读得快些,并多给自己提出思考问题;对难以激发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不再提出基本要求以外的任务;自己觉得阅读效率高时,可以读多些读快些;读后感到不知所云,头脑里留不下什么印象时,则应放缓速度,或停下来休息片刻,或改读其他读物。

第三,自我激励,体验成功。读书不是做工,做工收获兑现得快,读书却要经过一点一滴的量的积累方见成效,方可发生质变而步入新的境界。在积累阶段,很难感觉明显的进步。如果阅读老是看不到成绩,容易使我们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这就要我们时时自我鼓舞,把阅读中小小的收获也看作是一种进步和成功,使之经常成为激励和推动我们去阅读的动力。我们可在一个时期集中读一个专题的书,搞些小发明、小制作,争取有读后感、小论文发表;也可以用读书所得的“资本”与同学、亲友们“侃大山”去,从中领略收获的喜悦或成就感;再有,每读一本书时应注意做点笔记,有了笔记这一有形的收获,就会使自己感到充实,心里坦然,从而增强阅读的信心。

第四,创设一个令人愉快的阅读环境。社会心理学早已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融洽的人际关系,舒畅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的心情开朗,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从而有利于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而阅读的具体环境则应以使人感觉舒服、愉快为基本标准,如光线柔和而又明亮、通风、整洁、色彩和谐、安静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能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理想的状态,就能为全身心投入阅读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