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25

第25章 各类型读物的阅读方法指导(2)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阅读小说在品味语言方面也应下一番功夫。语言是小说的表现手段。小说用的是散文的语言,首先要求生动形象。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描写保姆辟果提的外貌时写道:“还有又硬又红的两个腮帮子和两只胳膊,那种硬法,那种红法,老叫我纳闷,不明白为什么鸟儿不来馏她,而去馏苹果。”这形象的描绘,就比“她长着一张红彤彤的苹果脸”强多了。此外,小说要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就是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思想和性格。如《水浒》中贵族出身的柴进初见宋江时说:“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而鲁智深见到宋江时却说:“久闻阿哥大名。”这两句见面语,前者显得文质彬彬,后者显得粗犷豪爽。正因为小说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才使感到故事的真实感人,使人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我们阅读小说,分析它的语言运用的精妙,除了加深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外,还应好好学习这种方法,这对我们的写作不无帮助。

分析小说,往往从情节入手,再分析典型环境、人物形象、最后分析语言艺术和作者的巧妙构思等等。多读多分析,阅读的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二)散文阅读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以叙事、记人、咏物、写景、抒情为主的文学性记叙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指行文活泼自由,或写景状物,或记人叙事,或议论抒情,皆如行云流水,运笔成风;或谈天说地,或论古道今,或取譬明理,大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聚”,指一篇散文必定有一个中心思想。根据这个特点,阅读散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住散文的线索散文为要达到“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题材联缀贯串起来,组成艺术的整体。这线索或表现为物、为景,或表现为人的活动,但大都归结为思想感情的线索。在阅读散文时,如果能抓住文章组织结构的线索,也就能看出材料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感到零碎繁杂,东拉西扯,得不到要领。

2.把握中心思想

散文一般都是不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的。散文有丰富的联想,又有深邃的意境,这些都与表达散文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把握散文的中心思想要运用联想的方法。散文中所选取的若干生活片断,作者往往寄托着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阅读这类散文时,要把这些片断和沟通它们之间关系的某一事物联系起来,深化下去,从而获得凝聚在这一事物上的总的思想感情。如《一辆纺车》,就要用联想的方法去把握中心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揭示散文中所描写事物的寓意来把握中心思想。有些散文,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一定的自然景物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这类散文就要揭示其内涵。如《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等。

3.品味语言

语言优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散文的语言或清新优雅,或华丽浓艳,或质朴淳厚,或雄浑豪放,各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各有不同。阅读散文除进入散文的意境,领略那种诗情画意的艺术美外,细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也一大艺术享受。分析散文的语言,可从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入手,再欣赏语言的风格,遇到一些含蓄的词句,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才能领会其中的丰富含义。

散文寓意深刻,语言优美,写法自由灵活。只有在掌握阅读散文的要领后多读,才能对散文的寓意和优美的语言心领神会。

(三)诗歌阅读法

诗歌是用凝炼、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阅读诗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理解诗歌思想和感情的一些问题,简单谈谈其基本阅读要领。

1.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诗歌比一般文学更强调朗读。因为诗歌是表情的文学,它的灵魂是感情,诗人通过他的创作,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要是只默默地读,就不易感受诗人那激越昂扬的感情,或者虽然感受到了,却不能在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只有朗声吟诵,才能领会它深刻的内容,体验诗人如江涛汹涌的感情,才能和诗人一起激励,一起悲欢爱憎。此外,好诗还要反复诵读品味,读到能背诵为好。

2.要运用想象的思维形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具有饱满充沛、鲜明强烈的感情,为了把中心思想揭示得更明显更深刻,把感情抒发得更充分更强烈,作者常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如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的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阅读时就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头脑中出现陈毅同志牺牲后,到阴曹地府也要招集旧部,直捣阎王殿的情景。只有这种想象的情景在我们脑中出现,才能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抒发的那种为革命生死置之度外,死也不能阻挡自己继续革命的豪情壮志,才能体会到陈毅同志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刻骨仇恨的思想感情。读起来感到悲壮激昂,震撼山岳。

3.正确理解含蓄语句的深刻含义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凝炼含蓄。读诗的时候,对这些含蓄的语言必须充分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领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严重性,从而也更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蔑视敌人、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4.正确理解比兴等手法的作用

比,是打比方;兴,是借物以起兴。起兴就是托事于物,拿物做为开头,而这一物与诗的内容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除此以外,诗歌中常用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常用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在阅读时都应注意分析它们的作用。

5.正确体会诗歌中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作者常常通过艺术形象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所以,在阅读诗歌时要透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塑造了斗霜傲雪、与群芳共享明媚春光的梅花形象,通过这一梅花形象歌颂了马克思主义者在同机会主义者的斗争中,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谦虚谨慎、大公无私、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理解,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梅花这一艺术形象出发,抓住梅花的特征,以梅花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为依据,展开丰富的联想而获得的。

(四)剧本阅读法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矛盾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剧艺术的基础是剧本。剧本属戏剧文学,是舞台演出的文字脚本。中学课本中也选有戏剧作品,指导读者阅读剧本要掌握的基本要领是:1.懂得戏剧的结构及剧本的表现形式文章是分段分层的,诗歌是分章分节的,戏剧则是分场分幕的。幕,是剧本写作和演出中的一个完整的段落,按剧情发展中的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划分,常以舞台前的大幔布做“幕”的标志。大幔布拉开一次,就叫一幕。场,是剧本创作演出中的一个较小的段落,有时按人物上场、下场来分。有的剧本一幕中有几场,有的剧本不分幕而只分场。下面我们又来看看它的表现形式。

有人曾把杜牧的一首七绝改写成下面的形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虽然是一种游戏文字,但却把剧本的形式大体上表现出来了。那半个方括号里的内容叫“舞台提示”,它向导演和舞台设计介绍舞台上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台上是怎么一种情景,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圆括号里的内容叫“表演提示”,它向演员交代该做什么动作,该有怎样的表情,该用怎样的语气。人物姓名后面的正文是角色的台词,这是剧本的主体部分。特别是话剧,主要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它的内容的。因此,阅读剧本时,首先要借助舞台提示展示充分的想象,把一个个方块字看活,使眼前出现历历在目的舞台画面;然后依据人物的台词和表演提示,想象出舞台一幕幕一场场情节的发展。没有这方面的想象力,不把剧本的内容主体地、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阅读就会索然寡味。

2.了解剧情

所谓了解剧情,就是弄清楚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矛盾冲突的情况。这是阅读剧本的首要条件。

3.通过戏剧冲突来把握戏剧的主题思想

戏剧冲突就是把社会中阶级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等矛盾冲突典型化,通过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集中而形象地反映出来。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在戏剧中,作者往往通过冲突来开展情节和塑造人物。戏剧的矛盾有它的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过程,这就是剧本的一般结构。剧本通常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部分。在分析剧本的矛盾时,就要掌握矛盾冲突是如何一步步推向高潮的,然后重点分析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因为这是最能突现人物性格、揭示中心思想的部分。

4.注意分析戏剧动作的含义

戏剧刻划人物与小说不同,小说刻画人物可以由作者叙述,戏剧主要靠台词,同时也依靠戏剧人物的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别看剧本里主要写的都是台词,但正像著名导演焦菊隐所说的:“观众来到剧场,不是为了在两小时里去听上万字的台词,而是看行动的。”我们看《雷雨》,固然要仔细听角色的台词,但吸引我们的实际上这些台词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活动。如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人见面那段戏,一个层层推进地揭开了三十年前的隐秘,一个步步设防想掩盖自己的罪恶,尽管没有任何剑拔驽张的气氛,但两人的交谈自始至终充满了鲜明有力、扣人心弦的戏剧动作。因此,分析戏剧动作,也是了解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

5.理解潜台词蕴含的意思

戏剧的台词,具有通俗易懂、简短明快的特点,但是,戏剧台词常常要求在通俗、明快的基础上,力求含蓄,言少意深,以少量的语言,去表现出人物隐藏着的大量思想活动,给观众以回味的余地。这就需要用“潜台词”,即除字面意思外,还有字底的意思。也就是话中有话。阅读戏剧文学时,要注意理解潜台词蕴含的意思。戏剧中的潜台词往往表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活动。

(第二节)科普读物的阅读指导

科普读物,是科学普及读物的简称,就是运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读物。科普读物是中小学生的重要读物,对开阔视野、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图书馆要加强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指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趣,以阅读科普读物为乐。

一、向学生推荐适当的科普读物

学校图书馆要注意配合各科教学、课外小组活动向学生推荐适当的科普读物。例如,在科技节、劳动节、青年节等庆祝活动中,与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紧密配合,举办“科普新书展”

、“科技制作作品展”、“利用科技书刊进行科技制作联合展”等,或举办“无线电”、“航空航天”、“天文气象”等科技知识竞赛,事先公布推荐书目和必读书目,在学生普遍阅读的基础上,开展知识竞赛,以此促进学生阅读。

图书馆老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阅读科普读物方面的问题,在阅读篇目、阅读方法、知识疑难等方面给予指导,能推动学生阅读的深入。有些较专深的知识疑难,可请任课教师解答,或再推荐适当的读物,让学生再深入阅读、探讨。

举办专题的科技知识讲座,是推动学生深入阅读科普读物的有力措施。图书馆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的支持下,可举办新科技知识讲座,请本地区、本区县科普协会的专家、学者来主讲。在讲座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阅读中的知识疑难,指点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根据科普读物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科普读物的特点是:①思想性,传播先进的科学思想;②科学性,以宣传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讲究概念准确、判断恰当;③先进性,题材新颖,凡理论上已成熟、技术上已过关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和新方法都吸收进读物中来;④通俗性,即文字浅显易懂,知识内容起点较低,形式生动活泼,构思巧妙有趣,往往是文图并茂,采用“科技问答”、“科技画报”、“科技史话”、“科技小丛书”等形式,有计划地成套编辑出版,篇幅较短。⑤适用性,针对各类读者的特点和不同要求,选择各种最适合的题材,以满足多类型、多层次社会读者的需要。因此,科普读物的阅读表现为多层性,即高、中、低层次都有。图书馆要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所选择,循序渐进,逐级安排。

根据科普读物的内容特点、语言特点,可以指导读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阅读:

(一)概览前言、内容提要和目次

通过概览前言、内容提要和目次,可以迅速了解读物的结构、内容大意,了解读物表达知识的逻辑次序,理清读物的脉络,做到胸中有全局,而不至于茫无头绪。

在科普读物中,其章节目次一般反映了该章该节所要研究说明的主要概念,或者是该章该节的主要论点,可以根据这部分内容分清读物所论述知识的主次,把握重点。

此外,读物的章节目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读物内容的提带词。

(二)注意运用已有知识,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理解概念是读懂科普读物的前提。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对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而且要知道它们的用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一方面,不要只读“一本书”。也就是说,在阅读某一读物时,不能只盯着或只想着这本书,不要就书读书。而要开阔思路,注意联想,对于书中的某些概念、定义等要从书外获得,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书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读同一本书。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个基本定义,都应特别注意努力搞清楚,再继续读下面的内容。否则,连最基本的东西还没理解,就超进度读以后的内容,势必要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降低阅读效率。

(三)归纳总结,贯通全文

在对每一概念、定理、定律、原理、理论有了初步理解之后,还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制成比较表、演变表、关系表,将各个知识点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