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26

第26章 各类型读物的阅读方法指导(3)

科普读物有的是按照所论对象的发展安排内容。例如按商品的制作过程介绍商品,按机器的使用和运转过程介绍机器等。有的则是按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结构,或从总到分,或从分到总。贯通全文就可以从这些结构入手,进行小结。这种概括小结,给你提供了一个框架,在随后的回忆中,你可以把一些细节“安装”上去,就好像往窗框上安装玻璃一样。

(四)重视图表,文图结合

科普读物为了能够清楚、准确地说明所论述的对象,往往要使用表格、图像或曲线等作为辅助说明。这些图表对于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作用,阅读时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如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一般都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它,就不易掌握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又如理化科普读物中的仪器结构图、电路结构图、图像、元素周期表等,是“说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边看书,一边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有的同学分析发生错误,就是由于不重视图示所引起。

(五)做好笔记,勤于积累

科学技术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它的积累性。在一个科学领域,无论谁有了新的科学发现或新的理论观点提出,都会很快地被溶入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中,成为本领域的共同财富。某种科学理论可以由科学家个人来开创、奠基,但必须由这一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去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它包括着个人的创造,也包含着集体的积累。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理论体系的积累性比其他领域更为突出。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科普读物就应注意采用各种阅读方法去积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基础打得越得牢,阅读也就越顺畅。要勤于做读书摘记,把各种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要常做读书卡片,这些卡片在学校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创造”活动时将会派上大用场。读书笔记的做法,我们已在前面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六)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到知识,还要有目的的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实践,既包括实验,也包括观察和做习题。例如,读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科普读物以后,可以通过家庭小发明、小制作、修理电器等方法来帮助理解和验证所学到的物理、化学规律。而读完社会科学方面的科学读物,则可以通过观察、社会调查,亲自去认识社会现象。读完数学方面的科学普及读物,有目的地做一些习题,以加深对所学到知识的理解,或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家里管帐目、裁剪衣服、计算储蓄利息等等,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人物传记的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是一种真实具体、全面系统地记叙一个或几个(合传)人的生平事迹的纪实文体。

它要求有头有尾地记叙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包括出身经历、工作业绩、思想品德、性格为人、志趣爱好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物传记远起秦汉,时至今日,以它独特的文字风貌,记述了各类历史人物,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年轮。人物传记是提高思想水平、文学修养的一种重要读物,也是学生爱读的一种读物。但是,传记水平不一,优劣各异,这对涉世不深的学生读者来说,需要各方面精心指导。

人物传记的范围广、类型多。由于不同的分类标准,人物传记大致可分为自传、别传(他传)、本传、补传、单传、合传、内传、外传、专记、杂传、本纪、世家、列传等。在民族的书苑里,它雄踞一隅。

人物传记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具备记叙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在结构上,它们都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是人物活动线索,暗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线索。就记叙顺序而言,多为顺叙。记述方式为纵向链状趋势。表达方式多使用叙述、描写,同时兼有议论、抒情。叙述、描写突出了人物、事件;议论、抒情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准备

所谓阅读准备,就是阅读素质的培养。一部人物传记,少则万言,多则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言。加之古文、外文、白话、方言兼而有之,阅读时,没有足够数量的字、词基础,是很难驾驭的。古今中外,有关人物传记的著作数不胜数,阅读时,应具有政治、历史、地理常识和社会生活知识;要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须具备较强的理解、思维、记忆、想象、表达和快读能力。

比如,《夏伯阳》这部传记文学,里面曾写到夏伯阳的军队打进一个白军占领的地方,有一部分士兵随便到百姓家里去拿东西,一个士兵没有什么东西可拿,就顺手拿了女人和孩子的东西。有人看到这里,就说这部书“歪曲了红军的本质”。因为红军是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的部队,怎么会有这种事呢?这就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产生的错误判断。红军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革命中逐渐形成的。后来,夏伯阳知道他的士兵随便拿了人民的东西,立刻就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命令他们把拿来的东西一一还给人民。这就显示出红军跟白军本质的不同,也就看得出红军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发展的道路。原来错误的判断来自于缺乏政治、历史知识,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一切,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再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写到的典章制度、风物人情,《宋氏家族第一人》中所提及的黄龙旗等,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读者是很难理解的,又如《史记·陈涉世家》有这样的记述:“陈胜者,阳城人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阳城早已易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阳城到底在哪里?阅读者如果不靠注释,便解不开疑团。《鲁迅传》中有不少关于水乡风情的描写和绍兴方言的运用,什么“钱庄”啦,“当铺”啦,“社戏”啦,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是很难弄懂的。在《玛丽·居里》这部人物传记里,有许多化学术语、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之类。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形同看“天书”一样,无法理解。

一部人物传记,内涵丰富,历史跨度较大,多系长篇。要想了解“其中究竟”,书中真谛,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多少忘多少等,就必须培养理解、思考、记忆、想象、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

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文化层次,指导读者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传记。低年级读者可先阅读文图并茂的人物传记画册、人物传记故事;高年级学生读者先试着阅读课本涉及的较为熟悉的人物传记或传略,待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方法之后再逐步扩大阅读范围。

二、确定人物传记的阅读目标

和其他文体一样,人物传记的阅读应注重阅读效果。图书馆老师要指导读者确定人物传记的阅读目标。一般说来,阅读目标的选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明确恰当,易收实效

一部人物传记放在面前,读者的目标和动机往往是多样的:明确的、朦胧的;审美的、功利的;单一的、复合的;认识的、教育的;内容的、形式的;消遣的、猎奇的等等。其中,读者应该摒弃朦胧的、消极的目标和动机,树立明确的、积极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因为目标明确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人物传记的阅读还应当有一个恰当的目标。所谓恰当,就是根据阅读者的素质和需要,选择一个客观上能够达到的目标。

人物传记形形色色,读者素质参差不齐,所谓明确、恰当的阅读目标,是相对而言。具体地说,阅读人物传记应达到下列阅读目标:①了解传记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②了解传记人物所处的环境状况;

③把握传记人物性格形成及发展的逻辑;

④了解传记人物一生的重大事件;

⑤评价传记人物的功过是非;

⑥了解作者对传记人物的褒贬态度。

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是英勇而近于暴烈,率直而偏于愚鲁,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项羽的这一复杂性格,是伴随着他一生三件大事逐步形成并展示出来的。一是巨鹿之战。当时陈涉、项梁兵败身死,秦以重兵围巨鹿。正在义军危急时刻,项羽引军渡河,破釜沉舟,击溃秦军,秦朝覆亡因此而成定局。这就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胆略和勇武。二是鸿门之宴。秦亡之后,项羽无视刘邦的政治雄心,不听范增的意见,轻纵刘邦,以致铸成大错,导致最后的失败。从中暴露了项羽的骄纵、愚鲁、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性格。三是垓下之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最后项羽陷于四面楚歌的窘境。这时项羽仍斩将突围,所向披靡。后败退乌江,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身亡。这又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磊落襟怀和悲剧结局。

阅读时,首先需要了解主人公项羽所处的是秦汉之交的动乱年代。从“乱”到“治”需要经过激烈的斗争。他身为义军领袖,必然战事重重。也就是说,主人公项羽的活动,主要是处在战争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样的英雄,使他勇武的性格得以充分显示,但是他的致命弱点骄纵、愚鲁等又给他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饮恨乌江便成了他的必然下场。从联合伐秦到楚汉之争,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项羽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主人公一生三次重大事件,主人公的生活脉络清晰了;借助人物的活动,其性格发展轨迹自然而然显现出来;透过字里行间,作者对主人公的敬畏、爱怜、惋惜之情也就一清二楚了。从传统的社会学的观点来看,项羽不失是一位具有阳刚美的时代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注定要失败的英雄。

换言之,阅读人物传记,应着重把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的脉络,一条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舍此目标,是不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的。

总之,在对人物传记阅读时,应该恪守一个原则,即树立明确、恰当的阅读目标。

(二)不同层次,要求有别

在人物传记的阅读中,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其目标、要求也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汉书·苏武传》是古典传记文学中的优秀之作。没有古汉语知识,或古汉语知识较差的人,首次阅读它时,要求扫除文字障碍,通晓大意,以“认读”为目标。有一定古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首次阅读则要求了解苏武出使匈奴后的遭遇和民族气节,以“理解”为目标。古文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阅读时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其艺术技巧,以及苏武形象的美学价值,以“鉴赏”为目标。

读者的阅读素质千差万别,阅读心理各不相同,阅读环境多种多样,所以,阅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简单划一。比如,青少年阅读人物传记应以启迪人生为目标,教师读者则从总结人生的心态去把握。总之,为了获取各自更好的阅读效果,对于不同层次,应分别进行要求。

中小学图书馆要指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人物要做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要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要看到被传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比如阅读《牛顿一生》或《科学巨人牛顿》后,既要认识到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历史功勋;也要看到他创建的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看到他后半生维护神学,拜倒在上帝脚下,在科学上没有新的建树的消极一面。

在正确评价人物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做好人物传记的借鉴工作。要从字里行间悟出成功的奥秘,悟出人生的哲理,悟出探索、奉献的乐趣,悟出基础知识的力量,悟出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作用等等。

在实践中,除了借鉴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之外,还要借鉴传记的写作法。例如,《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鼻祖,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4000多个人物,其中以人深刻印象的有100多人。他在《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世家》等传记中,记录了很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他那“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铺写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描写人物”,“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传记的阅读方法

(一)小传的阅读

人物传记中较简约的是小传。它篇幅短小,人物单一,或情节简单,或无情节。这类文字的阅读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举纲张目法

这是一种把握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叙写部分,而后带动全篇的阅读方法。小传内容简短,适于用这种方法。

例如:由张英伦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中的《卢梭》,开篇是这样叙述的: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比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较为接近人民,思想也更激进。他的作品和学说对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重大的深刻的影响,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就是以卢梭为他们的精神导师的。

这一段是小传的纲,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就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纲”中的每一个分句,都展开为文中的一自然段,这样的自然段是“目”,纲举目张,牵动全篇。

2.追问思考法

这是边读,边思考,边提出疑问,拨云望月的一种阅读方法。

仍以《卢梭》这篇小传为例。第一自然段读完后,阅读者在头脑里便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他是怎样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他的学说和作品都是什么?其学说在思想史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各占什么地位?他的归宿是怎样的?这样的思路给以下的阅读提出了研读提纲,整个阅读过程就是读者追问思考的过程,在追问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

从“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十四岁时被迫外出谋生”,到“在心里种下了反对不幸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根苗”。这是他之所以成为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基础。但是,他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

作者接着这样叙述:卢梭从童年时代起,就阅读了大量书籍。1733年他寄居在华伦夫人的家庭以后,便获得了良好的自学条件,他广泛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历史、地理,系统钻研了唯物主义哲学,并接受了伏尔泰的影响,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人。后来,他的“简谱法”被否定,他的饭碗因与上司不和而丢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狄德罗。

狄德罗因宣传无神论被捕入狱后,他上书要求释放并声称愿意陪同过监狱生活以示抗议。随后,卢梭写下了表现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接着,他又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并且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卢梭的这部论著以其所提出问题的重大和论述的深刻,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称赞它是“辩证法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