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导读工作
17734500000039

第39章 现代图书馆导读技术(8)

从各地开设阅读指导课的经验来看,中小学阅读指导课的开设应先进行试点,再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一个地区宜先以不同类型学校为试点开设,摸索经验,再推广逐渐普及。一个学校宜先某一年级某一班级先试点,再总结推广。从大陆各地中学图书馆开设阅读指导课实践来看,既有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开课的,也有在高一、高三年级开课的。南京九中、长沙、上海等中学,多是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一学年30—40课时。无锡市十一中在初一开设一学年40学时,又在高一、高三开设阅读指导讲座。无锡公益中学则在高一开设普及性补缺指导课15学时,高三开设提高性拓展指导15学时。华南师大附中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方法课与赏析课,一学期14—20课时。阅读指导课的开设,应从课程内容与效果的连续性去设计,应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多类型方式开设。具体可根据中小学各年级的不同阶段、层次进行,在小学、初中可开设为普及性阅读指导课,内容包括图书、文献的一般知识、阅读的基本步骤、基本要领、做读书笔记、通用阅读方法、图书馆简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如何借阅书刊、如何查字典、词典等。高中开设提高性阅读课,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记忆法、制订读书计划、系统阅读法、图书分类、图书馆目录体系、常见参考工具书(详讲辞书、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略讲历表、年表)和常见检索工具书、若干专题检索以及分体阅读指导等。总之,应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入深,为中小学生日后接受较深的培训和利用图书馆资源自学深造奠定初步基础。三、阅读指导课的类型、特点与教法对策(一)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类型依其内容性质一般可分为:基础课、方法课、实习课、赏析课和汇报课。①基础课,是指专门教授图书和图书馆学基础知识的课程,主要内容为:图书和图书馆发展简史、选择文献资源的标准、图书分类及图书馆目录的基础知识、电子计算机简单原理等。②方法课,又称技术课,是指培养学生读者选择、检索、利用、保护书刊的方法;利用工具书和图书馆资源的技能的课程。③实习课,又称操作课,是指让学生读者实践、动手操作的课程。主要内容为:阅读方法、选择书刊方法、检索方法、工具书使用方法、类分图书方法、借阅服务等动手实践活动。目的是加深学生读者对理论、方法课学习的认识。④赏析课,是提高学生读者的认识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课程。主要内容为:阅读推荐书目的书刊、中外名著、各种文体书刊、非书资料等的分析、比较与欣赏。⑤汇报课,是指导教师检查总结上述各课成绩和经验、学生汇报体会收获的课程。主要内容为:学生个人或集体汇报学习阅读指导课的成效。(二)各类阅读指导课的特点与教法对策1.基础课特点及教法对策基础课的特点是:①理论性、知识性强;②缺乏趣味性,枯燥单调。教法对策拟为:①对理论性强的内容,要讲得深入浅出,并多用图像、实物、事实等加以说明,切忌空谈理论,死搬教材概念。②对知识性强的内容,要讲得明确透彻,广举事例。③应向学生阐明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理论探索的兴趣。④利用图像、实物演示、事例举例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⑤配合基础课内容,制作大量的实物教具、绘制大量挂图,拍摄若干照片,边讲理论知识,边出示实物教具、图片等。⑥制作电视导读片、幻灯片,上课时边讲边放映。⑦将理论知识内容编入故事、相声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节目之中,利用上课时间演出。⑧不留家庭作业,当堂内容当堂让学生理解消化,以免增加他们的课外负担。2.方法课特点及教法对策方法课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技术性强,但又是条条框框的云集点,难于记忆。教法对策拟为:①简化方法中不必要的方法介绍。②精简每一条方法的内容,能合并的就合并,凡是多余的词语一律删去。③讲清楚每条方法的用途,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④为方便记忆尽量将方法编成便于背诵,便于使用的文字形式。⑤不搞死记硬背,应鼓励学生实际使用,在使用中熟悉。要使方法课与实习课融合,相辅相成。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上方法课。

3.实习课特点及教法对策

实习课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但学生对图书分类实习感到困难,认为图书编目实习枯燥,觉得检索实习乏味。教法对策拟为:①对分类实习的“难”,应化难为易。具体做法是:讲清,对每个基本类目的内容反复讲,直至学生真正理解。编口诀,将各基本类目及其内容编成合撤押韵的“三字诀”、“四字诀”等,读之上口,易于记忆。勤练,分类实习要勤,勤中生熟,熟中生巧。

②对编目实习的“枯燥”,应抓住学生心理,吸引、促进学生去做,使他们产生兴趣,如把编目实习变为解决学校图书馆的困难,学雷锋做好事。③对检索实习的乏味,教师应摸清学生各自爱好与检索需要,使学生实习各取所需。或把全部实习内容统一到“建立我们班小图书室”的计划中去完成书刊采集、登记、分类、编目、管理、流通服务全过程;或者根据课内学习、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需要,与任课教师紧密结合,指导他们利用书目、索引、文摘等工具书、参考书检索有关的文献资料;或者组织学生与家乡的科技辅导站合作,为家乡的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果树栽培、节约用水等课题服务,根据课题需要,搜集检索有关的文献情报信息。这种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利用情报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志趣,更能培养学生情报检索的能力。4.赏析课特点与教法对策赏析课的特点是:它脱胎于语文赏析课,又带阅读指导特点,赏与析并重。存在问题是重分析轻欣赏。教法对策拟为:①选用的赏析文章应有典型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②对有争论的文学作品,教师需弄清楚并把握各家观点和争论的焦点,提前作好指导准备。③注意运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看法。对有错误的观点,也不要压制,而应耐心讲解与疏导。讨论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请参阅本章第三节。④要有系统、完整的计划安排,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要将学生的欣赏、分析水平提高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会出现散乱和事倍功半的结果。5.汇报课特点与教法对策

汇报课的特点是:交流性、趣味性强。但容易造成内容不集中、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的不足。教法对策拟为:①汇报课题目不宜太大。②学生汇报的内容应结合自己的体会、收获,切忌言之无物,互相模仿。③在学生汇报中发观问题应及时剖析,以一点教育全面。④汇报课是上述四种课的全面总结,内容不应超出四课范围。⑤汇报课切忌流于形式、做样子。⑥要教育学生,使学生明确汇报课不单纯是比成绩,而重在互相学习先进经验。(三)阅读指导课要注意之处阅读指导课应注意几点:①注意五个“结合”,即注意普及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指导与阅读相结合。②注意七个“要”,即要明确阅读指导课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要组织好阅读指导教育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要克服成人化倾向,要反对纯理论化现象,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要注重效果、不追求形式。总之,信息教育的重点是信息活用能力教育,而并不仅仅是图书馆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想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实施“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就要将信息教育同各学科内容进行交叉,充分发挥信息技能的效用,让学生在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情报信息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情报信息的自觉性、敏感性和初步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他们的情报意识。本章第三节将结合课程开发实例,详细介绍几种与阅读指导课有关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教学方法也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如前所述,图书馆阅读指导课有基础课的抽象性和突出的实践性两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和满堂灌的方式,会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与学的任务,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本章第二节内容中已经简要讲述了不同类型阅读指导课的一般教法对策,为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下面详细介绍与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密切相关的讨论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系列问题导引,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模式,例如在各类型文体的阅读指导中,可以将某一主题的几种体裁的文本提供给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系列问题导引下,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讨论的布置、讨论的及时引导、讨论的评价等范畴。(一)讨论教学的目的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讨论的目的包括四个方面:①帮助学生对正在思考的论题或知识点形成更具批判性的理解。②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批判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对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评判的能力。④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构成环节1.教师备课教师备课是讨论模式展开的第一环节。在讨论模式中的备课包括四方面的工作:①阅读教材与参考文献,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文本材料。教师“吃透”教材,方能在展开讨论之前,将本单元知识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引导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拓展教师自己和学生的思路,引导讨论的深入。②把握学生的阅读水平,设定学生发展的目的,确定引导学生实现发展的措施,也就是所谓“备学生”。特别要了解学生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学科知识基础与阅读水平、听说能力等状况,可以通过阅读调查展开,或通过先行教学中的提问、交谈、作业、读书笔记等材料分析了解。根据本书第二章所述的不同读者类型的心理特征及阅读需要等设定教学目的,确定在某一单元的讨论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最低限度的知识、所要发展的最低限度的能力。

对教学讨论内容要划定范围,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参考书目的方法途径。③提出系列问题。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思维的需要,分析教材与参考书的知识,相应提出系列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例如对某一类型读物的阅读指导,可以从文献本身的知识概念、作者观点提问,也可以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方法、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提问;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或其它学科内容提问,也可以联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问。设计好问题,才能保证实现师生共同讨论的目标。

④撰写上课讲稿。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要随时撰写上课的讲稿。所写内容首先符合备课常规,同时又有讨论模式的特殊性。2.布置讨论布置讨论是讨论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布置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是一个有理论、有计划、有要求的系统讲授过程。面对全班学生所讲的内容大体有如下五个方面:①讲授教学目的、程序与方法。②确定学习单元,提出系列问题。

③布置阅读书目(教科书的某一单元以及参考文献)。④提出系列要求(读书笔记、质疑问难、撰写发言提纲或发言稿)。⑤个别布置某几个学生的重点发言,提出具体要求。3.组织讨论组织讨论是讨论模式的第三个环节。组织讨论关键在于组织,要根据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确定是自由发言还是提名发言,是举手发言还是即席发言,是随机发言还是轮流发言。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要讨论出水平,并注意掌握时间。但它远非仅仅只是交谈,因为有一个明晰的讨论焦点。这一个焦点是一种文本——比如一本书、一幅画、影片剪辑、科学命题、报纸社论等等。就讨论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教师要及时引导、评价,把握好讨论的进程。如有条件,还应做好录音、录像。同时布置学生课后总结,写成书面作业。有的教师喜欢把整个班级作为一个大组进行讨论,通常的方式是所有的学生围坐成圆圈或U型。这种在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具有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等优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听取不同声音的讨论,这也是整组讨论的优势所在。然而,大规模的整组讨论往往由于一些同学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使交流不够广泛。即使整个小组组织良好,讨论还是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使得整个讨论显得冗长乏味,学生只是极不情愿地对那些不言自明的问题发表见解。因此,为了保证讨论有良好的开端,使得讨论持续下去,刚开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阅读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特别是选修课形式的阅读指导课,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更有必要分小组来组织讨论。教师进行分组时,往往会将根本就不能相处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从而事先断绝了使讨论变得有效的机会。因此,有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小组。当学生自己选择小组的时候,他们往往乐于选择那些相处融洽的伙伴,彼此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特别是讨论一些私人问题时,例如“童年与读书”经历。一个学期课程结束时,最好的结果是教师分组与学生自由组合保持大致平衡和对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两种分组方式中都获益匪浅,避免了因过于偏重一方所带来的不利之处。教师是参与讨论的一分子而不是站在讨论小组前面的操纵者。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是使讨论沿着有成效的路线进行下去。这主要通过稳定情势、指导、纠正、引领和像一名学生那样进行争论等手段。教师首先是讨论的平等主体,所有人必须感觉到就像在真正的交谈中一样,都是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参与的。问题研讨的一个目标是通过提问题和听解答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这意味着学生需要练习如何表示同意和不同意。可指导学生在讲话时使用下面的应答方式:①我同意的观点,但我想加上另外的原因以说明为什么我认为的观点是正确的。(给出另外的原因)

②我不同意的观点,因为

③我不甚确定为何说你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说一遍以便让我明白吗?

④我明白你的主旨,。但我想加上几句(或不同意、或说出)另外一面:

⑤我想这是你想说的意思,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