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思想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走向极端,因此,家长要掌握孩子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加强监督、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孩子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中猜度他们的秘密及困惑,然后采取有张有弛的方式以及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教育他们,使他们既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又受到家长的牵制、约束,这样才真正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三、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调查
案例八、过马路是否走人行横道的调查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父母就教育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行横道线对许多青少年来说只是一种摆设,在他们看来,过马路应该是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大多数人都无视斑马线的存在,更不会小心谨慎地沿着人行横道线走。
追溯青少年不遵守交通规则现象较为普遍的原因,从生理、心理结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情感及逻辑推理能力较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危险性和复杂性缺少客观判断,视觉判断整合能力较差,缺乏对行为后果的预见性;另外,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规则意识,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这种规则意识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服从意识,其养成更多的应该是在生活中得到一种外在的教化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意识;同时,这种现象也是成年人正向示范作用欠缺的结果,成年人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起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的“榜样”作用。
交通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的危险性和复杂性上。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需要规范和准则,而现在的青少年这种规则意识方面普遍欠缺,这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目前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个人的价值取向被强化的趋势,致使许多青少年把个性行为、自我意识人为地放大,使得小我与大我之间产生种种冲突和不适应,交通问题则是这些冲突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想把遵守交通规则问题上升为思想道德意识教育行为,需要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强化、要求。
案例九、公共场合是否涂鸦的调查
在教室的课桌上、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上及教室的墙上等许多公共场所,都有青少年的信手涂鸦,有的甚至在自己的房间也会乱写乱画,床头贴满明星的照片、贴画,还横七竖八地写着一些数学公式、名人名言、英语单词等,让人哭笑不得。大多数青少年意识不到在这些属于公共财产的地方乱涂乱画是错误的行为,不明白在自己享受干净、文明的环境的同时,自己也有义务创造、维持这份洁净。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2~3岁的儿童会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这是儿童表现自我的早期意识反映;小学时期则表现为乱涂乱画不爱护公物,在家里也是一样;到中学、大学这就演变成了所谓的课桌文化。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乱涂乱画的现象呈递减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乱涂乱画有时是青少年表达思想、宣泄情绪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那些看似随手涂写的东西实际上是他们想像力、创造力的体现,与其一味的禁止,不如照顾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专门“宣泄”的空间,专门开辟一个地方供他们涂画,这也有利于挖掘、鼓励青少年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当然,更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正常的渠道引导宣泄、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十、关于日常着装的调查
针对日常着装的问题,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太过讲究,他们在学校期间一般穿校服,周末或者寒暑假一般就穿自己比较喜欢的衣服,去各种场合都可以用校服来对付。去一些正式的场合,有的穿校服,有的穿自己喜欢的新潮衣服,很少有人穿正装,觉得中学生穿正装会显得“做作”。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渴望自己与众不同,渴望被关注,在张扬个性的今天,大多数青少年希望穿一些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衣服,或者配置一些比较别致的饰物,追求个性的着装,有其合理的一面,家长在这方面不应只是简单地干预或粗暴地制止,而应该给青少年以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得体的、什么才是美的,让他们学着自己去选择和评判。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个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穿着得体合适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穿着不当,则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个人品位。因此,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都应当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观,使他们的着装遵循“朴素、大方、明快、实用”的原则,充分体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及个性特点,在校园外也应考虑如何穿着合适的服装,以充分展现当代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案例十一、接打电话礼仪的调查
虽然电话、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经迅速地进入到几乎全部的家庭中,但许多青少年都不知道如何接打电话才是规范的,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校、家庭等方面缺乏这方面相关的专门教育,于是大多数青少年只是模仿成年人或者是从影视屏幕上学来的接打电话方式,大多比较不规范,有的甚至比较粗俗,能够用比较正确的方式、合适的话语接打电话的青少年则很少。
青少年不会接打电话,表面上是他们自身没有礼貌的表现,实质上这是一种道德的残缺,是不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接打电话语言的使用和时间的选择,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有些关系很亲密的人最后却反目成仇,究其原因有的就是由电话中一两句不太慎重的话造成的,尤其是在亲人之间,有时一个小小的电话,可能会让亲人伤痛一生,因此,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接打电话的方式,以及电话中的措辞和声调,千万不要因为不会接打电话而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另外,不合时宜的接打电话还可能导致自己丧失人生的许多机会。总之,小学到中学这段时间是养成诸多此类道德细节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应给青少年以广泛关注。
第三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实际利益;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现今时代,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较多,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多。总体上来说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还是比较积极进步的,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竞争激烈、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今天,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不平衡特点在青少年身上更为突显,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急切。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诸如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不容乐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社会公德心的弱化等现象。由于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已经趋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导致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有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有个好前程”;同时,认可“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某省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则比较西方化,如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很多人不懂重阳节、端午节,却人人知道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2.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丧生。其中,中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据某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显示,该省会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左右。从另一份材料来看,对某省某山区县36所中学的783位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中,有心理问题的228人,占29.1%,其中学习压力导致问题的占90%以上。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而我国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更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日益突出
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早恋堕胎、性失误等。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并且国内初吸烟者的年龄开始趋向低龄化;当前青少年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但大多数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某医学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在该医院2004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占六成左右,其中大、中学生竟占到了两成以上,而且不乏十五六岁的少女,最小的竟然是四年级的学生,这种情况不得不发人深省!
(二)对思想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众多的现象,都折射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成长空间的不稳定性,唯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1.青少年自身尚不成熟
青少年的身心正在向成年的过渡,同时是性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开始萌发和发展,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出现心理滑坡。因此,加强青少年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也冲击着青少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黄、赌、毒、黑”等现象再度滋生,一些不法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引诱、教唆青少年养成不良习性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管理不严,对青少年疏于关心,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家庭问题是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对72名失足青少年的调查,九成多失足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不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管教不当;家庭不健全;家长素质不高。另外近年来,流动人员的子女、“留守儿童”、服刑人员的子女这三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3.建设体系尚不健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思想观念、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滞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场所不足,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处置方面尚未建立严格的程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司法、审判以及对少年犯的帮教、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