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7737800000029

第29章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知识型经济的时代。但万变不离其宗,21世纪始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

当今世界的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积累多,知识量大,多得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是增长快,发展快,快得千变万化,任何一项知识和技术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这使得人才资本的折旧速度大为加快。

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1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你今天不懂的东西,到明天早晨就过时了。现在有关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观念,也许在不到2年时间里,将成为永远的过去。”

现在知识老化得很厉害,每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知识就要翻一番。每个人都不能光靠过去所学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学习。竞争在加剧,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激烈。谁不去学习,谁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谁就会落伍。

学习是战斗力的源泉,知识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毛泽东早就指出:“没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人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尤其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善于学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战略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生存意识;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一种取胜意识,是制胜法宝。

人们常把井冈山和长征比做革命的摇篮。人们是这样描述的:“几个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云聚旗下,汇集了大批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的放牛娃、烧窑工。”打趣的比喻是:“几个书生统领一群泥腿子拿着大刀梭镖闹革命。”

但就是这样一支由“放牛娃”、“烧窑工”组成的部队,在无数敌人面前,从不畏惧,不仅锤炼出了解放军特有的军人素质和英雄品格,更有无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多面手,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

在长征途中,张闻天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休息时,他们以木棍当笔,在地上边写边读。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统一的课本,但军队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日常接触的用具、连队每个同志的名字、行军经过的地名,还有一天一换的夜间口令,都成了识字的课本。他们边战斗边学习,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决定了红军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作战,就不能生存。

当今世界、客观形势错综复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熟悉,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有许多新领域需要探索。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昨日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也难免落伍。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当今世界里,知识更新快,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目前,在公务员队伍中,眼界不宽、知识和能力不强的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较为突出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现象。诸如搞发展不了解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规律;搞经济全球化不懂得国际经贸规则和外语;搞城市化不知道城市规划;搞信息化不会利用网络技术等。

的确,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满足于现有知识,满足于已有经验,重交往应酬、轻学习研究,热衷于“跑场子、画圈子、端杯子、耍嘴皮子”,在知识和本领上逐渐处于弱化状态。

时代在前进,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尽快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抓紧学习有关政治、经济、贸易、金融、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学习计算机、外语、驾驶等各项使用技能,不断掌握新本领。否则,就会落后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别人的后面,就会产生本领恐慌,甚至被无情地淘汰。

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我们掌握的那点知识,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就好像一个杂货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没货了办不下去,需要‘进货’。而我们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正是有了这种清醒和觉悟,我们党随后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从此,我们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的胜利。而后,拿惯了枪杆的“泥腿子”们又学经济、钻管理、搞建设,开辟了执政的新天地。可以说,我们党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一刻也没有放松能力建设,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

本领,就是能力,就是科学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为什么一些人面对问题会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甚至“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一些人谋划工作时总显得底气不足?说到底,是本领不够。

克服本领恐慌,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克服本领恐慌,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将恐慌心理转化为忧患意识和内在动力:知不足、明差距、加压力,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

学习是提高管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如果不去学习,则很难胜任管理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在浙江检察网看到一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文章,作者周剑在文章中介绍了“书香袭人,思辩如剑”的女检察官陆瑾。

舟山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副处长陆瑾同志,先后在嵊泗县检察院、舟山市检察院工作17年。17年来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执著追求,纵情驰骋在正气凛然的检察战线上。在艰苦的公诉、反贪、侦监等办案一线,她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激情,成就了一名中文系大学生到法律硕士研究生的蜕变,一个法律“门外汉”到检察业务“行家里手”的转变,并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获得“省优秀公诉人”、“市优秀公诉人”、“市优秀公务员”、“检察业务尖子”、“岗位练兵先进”、“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全省第三届优秀女检察官”等多项殊荣。

1990年8月,陆瑾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嵊泗县人民检察院从事文秘工作。上班没几天领导让她去起诉科熟悉业务,谁知起诉科的同志抛出一句:“这么个细皮嫩肉的小姑娘能干什么活儿啊?”差点没把陆瑾给“退”了。那时候,陆瑾还是个内向、文静的小姑娘,可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几个月后,同事们对她的评价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不过,中文系出身的她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法律术语也不熟悉,更谈不上对检察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面对困境,她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毅然决定迎难而上接受挑战。她对自己说:“既然入了检察这一行,就得做个真正知法、懂法的法律人。”陆瑾决定从零开始,自考法律本科。此后陆瑾就时常与书籍、孤灯相伴,一直到她当了妈妈,也没停止学习。2000年她终于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浙江大学自学法律本科的全部课程。

1999年3月,她调入舟山市人民检察院。近10年基层院公诉工作的经历和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使她由当年羽翼未丰的雏鹰一跃成为同事们眼中的业务骨干。然而当看到上级院那些辩才犀利、法理精通、审案缜密的办案人员,她顿时深感自身的差距。于是,她一边虚心向同事们请教,一边参加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并于2006年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

面对博大精深的法学理论,面对急剧变化的执法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陆瑾积极投入“学习型检察院”建设,坚持边办案边学习,将撰写调研文章作为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她认为:“经验只有经过不断总结,才能升华为理论,并有效指导实践”。“勤动脑,善动笔,做个工作上的有心人”,这是她对自己一贯的工作要求。2005年以来,陆瑾结合办案实际,针对困扰检察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调研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先后在《浙江检察》、《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陆瑾也先后获得全省检察机关理论调研优秀成果奖、应用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省女检察官协会优秀论文奖等。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为陆瑾更好地履职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正是由于将自己的努力与汗水融入了“执法为民,维护公正”的检察工作时代潮流,并取得了优异的工作业绩,陆瑾也因此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入选为舟山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并在舟山市检察机关首届“业务尖子”评选中一举夺魁。

学习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学习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做学习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

原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与年轻干部谈成长》一文中说:“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第一位的任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这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文化、有经验、有能力,不用学习照样可以干好工作。这实际上是在吃老本。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古人所言,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干部不学习、不爱读书,就会缺少灵气、迷迷糊糊,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长也不会快。人们经过的事情越多,越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深刻含义。年轻干部一定不要虚度年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当今时代是一个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公务员要保持业务精湛的水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建立新观念,了解新知识,熟悉新方法,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如果公务员不勤于学习,满足于现状,业务再精湛,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就不可能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合格公务员,更不可能成为业务精湛的优秀公务员。

当今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通过系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武器,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