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7737800000030

第30章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素质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要真正提高素质,光靠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而是系统的、全面的、成体系的。

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一定要学理论,在延安时,他在自己的窑洞里组织了一个哲学读书会,大家觉得好,都来参加,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后来读书会搬到了中央组织部的大会议室。

有人觉得军队能打胜仗就行了,又不是学校,为什么要学理论?毛泽东耐心地为大家解释:“领导经常要做决策,许多人参与决策,如果大家思想方法一致,考虑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平台,那么就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就怕事到临头了,你一个意见,我一个意见,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到最后没法做决策,或者即使做出了决策,执行起来也走样。因为心里不服啊。所以,哪怕环境再辛苦,再紧张,我们也要坚持理论学习。如果不学习,那打起仗来就不得了了,诸子百家都出来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时候再想学就晚了。”

红色管理专家李凯城在《向毛泽东学管理》一书中指出,为什么毛泽东时代部队特别出人才,许多转业官兵,能文能武,素质全面,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打开局面,这与他们在部队期间认真学习理论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理论,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实际工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老电影《地道战》中有一组镜头:高家庄的民兵刚开始展开地道战时,“光防不打等于光挨打”。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们受到启发,懂得了“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的道理,改进了地道样式及作战方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虽然属文艺创作,也的确是当年实际斗争的真实写照。

1939年2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上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立法、司法等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组织者,要胜任本职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作为公务员,应该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增强工作的全局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水平。这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综合素质,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理论学习。虽然绝大多数的公务员重视学习,但真正重视学习理论的,却不占多数。

2009年5月底,《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为期16天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

在“您喜欢哪类书籍”的调查中,选择“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受访者达29.2%,列第一位。选择“与业务相关的书籍”的达16.9%,列第二位。列第三、四、五位的依次为“各种经管类书籍”、“当前流行的畅销书”、“名人传记”。选择“理论著作”的为8.3%,列第六位。

由此可知,领导干部对“理论著作”的学习缺乏兴趣。为什么缺乏兴趣?调查给出的答案是:有的受访者表示,选择“理论著作”的比较少,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党政干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对这些理论著作有所涉猎,大体内容知道,觉得读起来没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方面的书在编排上常常有宣教味道,不注重贴近干部当前的工作实践,引不起阅读兴趣。

对此,中央党校教授刘玉瑛认为,这只是原因的两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尝到学理论的甜头。事实上,“学习理论,大有裨益”。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就不能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实践看,为什么有的同志政治热情比较高,但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辨不清是非?为什么有的同志责任心比较强,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抓不住问题的要害,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追根溯源,都与他们的理论素质不高、理论思维能力不强有关。因此,搞好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提升理论思维层次,对于增加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公务员,最重要的是学好理论知识。理论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灵魂,它对我们的政治水平、文化知识、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性格气质等都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只有把理论学好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才干和本领,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