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7737800000032

第32章 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2009年5月底,《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读书的重要性得到受访者高度认同,但是,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并不多。在“您每周读书的时间是多少”的调查中,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也就是说,有六成多的干部每周阅读时间是在6小时以下的,有的甚至更少。尽管对于每周阅读时间的长短各方并无定论,但据最新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每周阅读时间是8.1小时,而作为重要阅读群体,大多数党政干部比国人平均阅读时间还少,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那么,党政干部的读书时间因何被挤占?在“您在读书中最大的困扰是什么”的调查中,“工作太忙,抽不出太多时间读书”成为党政干部阅读最大的烦恼,占40%。第二位的原因是“应酬太多,读书时间被挤占”,比例为22.7%。

当下,有些公务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看不懂,没有兴趣读书”,这是不能坚持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常说的两个理由。

毛泽东用两个字——“挤”和“钻”,轻松反驳了这些理由。

早在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针对这两个问题就说过“没有功夫”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能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

针对有些同志说“看不懂”的问题,毛泽东也指出了解决的方法,他说: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对付看不懂的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过去韩文公《祭鳄鱼文》里,有一段是说限它三天走去,三天不走,五天、七天再不走,那就不客气,一刀杀掉。我们要像韩文公祭鳄鱼一样,十天不通,二十天,三十天,九十天……非把这东西搞通为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

毛泽东最后总结: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毛泽东是“挤”和“钻”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毛泽东在学习上提倡“挤”和“钻”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发扬光大起来。这在雷锋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他是践行“挤”和“钻”精神的典范。

一天,在电影院里,电影还没开演。一个小学生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个解放军叔叔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觉得挺奇怪: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怎么还在看书?小学生探头一看,原来是雷锋叔叔。雷锋是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叔叔,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小学生非常好奇地问。

雷锋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虽然时间短,可是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不抓紧时间不行啊!”

当雷锋听到有的同志说工作这样忙,实在没有时间学习时,他便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这就是人们广为称道的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

雷锋就是用钉子精神去刻苦学习的。“挤”和“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从雷锋身上找到答案。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在利用上有所不同。对善于科学利用时间的人来说,一天可当成两天用。雷锋是个汽车兵,经常东跑西颠的,应该算是个忙人,但他在百忙中也挤时间学习。时间再紧挤不掉学习,工作再忙忘不了学习,执行任务还把书籍带在身边。出车回来,宁肯少睡一会儿,也要学习半小时;途中停车片刻,他在驾驶室里也要学习几分钟;晚上熄灯号响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休息,他就到工棚、车场、厨房、司务长的宿舍去读书,并且一读就是大半夜。雷锋有时把灯拉到自己的枕头边,用报纸遮盖起来看书。正由于雷锋有这种挤劲,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充实了自己的头脑,也丰富了自己的心灵。

雷锋有“挤”劲,更有“钻”劲。

在学习上,雷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千方百计把它搞懂。例如,他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总结了五步学习法:一是分析每篇文章对当时革命运动起什么作用;二是主席为什么分析这个问题;三是主席在文章中提出几个什么观点;四是主席的方法论是什么;五是联系个人写心得体会。翻开雷锋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几乎每篇每页都画了一些学习重点,边边角角上写着一些阅读心得或眉批。在阅读《纪念白求恩》一文时,他在书上的批注达7处之多。据统计,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了9本近20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这些是他刻苦钻研革命理论的真实记录。

诚然,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党员干部都很忙,很难找到大块的时间,但“忙”绝不能成为学习理论的障碍。那么,我们如何发扬“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来进行学习呢?

一是善“挤”。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如果我们从业余时间里每天能挤出1小时用来学习,1年就是365小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天津市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全文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上著文说,要“挤”出时间来学习,首先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在工作中,领导干部必要的工作联系和往来是少不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必要的“联谊”、“茶话”、“叙旧”等各种名目的应酬越来越多。发扬“挤”的精神,首先要把这些不必要的应酬坚决推掉。其次是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科学地处理好工、学矛盾。繁忙是领导工作的必然,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善抓主要矛盾,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地做出安排。最后是克服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不管对于谁,时间都是公平的,节约时间的根本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形式主义的泛滥,使一些冗长乏味的会议和空洞无物的文件,挤占和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努力克服形式主义,把“文山会海”切实精简下来,就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学好理论、提高素质、更好地做好工作提供时间的保证。

二要勤于“钻”。所谓“钻”,就是在学习中,不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是要抓住主要问题、根本问题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深钻细研,反复思索,追根问底,才能真正学有所获。这样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终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