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17738200000018

第18章 谐音.形似.歧义(2)

有个教书先生应邀上山去与老和尚喝酒。他怕去后这一班学生乱了套,就想出了一个绝招——他向全班学生说:“先生有事外出,你们都给我老老实实地呆在学房背圆周率,一直背到小数点后面的第30个数字。我回来时,谁背不过,谁就要受到处罚”。

圆周率枯燥抽象,这可难住了大家。但有个很聪明又很调皮捣蛋的学生勾引了几个小伙伴外出玩耍。他们在半山坡上蹓蹓达达,很是开心。这个调皮鬼偶一抬头,发现先生在山顶庙旁与老和尚喝酒。他的灵感一下子来了——他把圆周率的数字按其谐音记述、评论先生喝酒之事。

“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留尔留死,扇扇吧,扇尔吃酒。”这些话的对应谐音正是: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

他和小伙伴嘻嘻哈哈地把这几句话连续念了几遍,就都记住了这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个数字。

先生回来后检查。结果:老老实实呆在学房里的人个个头昏脑胀,背不出来;外出的几个人反倒背得滚瓜烂熟。

可怕的谐音

关中一乡党到陕北朋友家里去做客,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以后他的朋友端来一盆清水,拿来了毛巾。客人感到主人接待很周到。不料,主人说:“你死吧!”客人一愣,为难地说:“我不想死。”谁知主人一步紧逼一步:“你不想死?那我就杀了。”这时客人撒腿就跑。主人紧跟不舍,边撵边喊:“你不想死就算了,别跑了。”客人哪里敢回头,反倒加快步子跑远了。

原来当地人把舌面音j、q、x多念为舌尖前音z、c、s,因而把“洗”读为“死”。“杀”在陕西方言中音sǎ,是“洒”的同音字。当地人还把“拖拉机上插红旗”读为“拖拉兹上擦红慈”。

数字化语言

青年人很活跃,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时创造了数字化语言——通过一些数字表达某些语意。这在社会语言学上被称为“非语言交际”。

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

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530:我想你。

596:我走了。881:再见(byebye)。

以上数字化语言采取谐音手法,表示出了汉语语义。笔者以为适当地幽默一下,可使心态轻松,没什么不可以。不过这种数字化语言只适合留在网络上,而且不宜多,不能滥。如果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有时会使人莫名其妙或造成交际方式的混乱。

劝君莫吃“岐山丐”

有位朋友来家做客。我问:“今天你想吃啥饭?”答:“就吃调和拌汤,但炒菜时多放些调和面(五香粉)——这样拌汤味道浓,其他啥都不要。”我说:“好,正好前几天我在一个写着‘五香调和丐’的地摊上买了一包。”这位朋友笑了:“无巧不成书,无独有偶:你碰上了‘五香调和丐’,我在北郊还看见过‘岐山丐馆’呢。”

“面”,原写为“”,后写为“麺”。过去有时将“麺”写为“麪”。也有人将“麪”简化为“丏”。“丏”音免,是看不见的意思。“丐”是要饭吃的人。丐、丏形似,于是便产生了鱼鲁亥豕(shǐ)的错误——“五香调和丐”和“岐山丐馆”。

岐山丏(面)既是陕西的一种名吃,也是西府一带的家常饭。但“岐山丐”可千万别吃——试想:一个要饭吃的岐山人已经够可怜了,你要吃他,于心何忍?

“籍”“藉”之别

某报副刊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美藉华人退休后如何生活》,显然,此处“藉”系“籍”之误。

“籍”(jí)的义项有:书册,如书籍、古籍;祖居或出生的地方,如原籍、籍贯。

“藉”有两音。读jiè时义项有:依靠,如凭藉;安慰,如慰藉;同“借”,如藉口。读jí时,是杂乱的意思,如狼藉。常见的词语有“杯盘狼藉”(桌上的杯盘碗筷乱七八糟)、“声名狼藉”(名声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此外,“藉藉”(jíjí)和“籍籍”又可互代,义项有二。一、杂乱众多的样子。《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坑满谷。”二、声名甚盛。苏轼《减字花木兰.赠润守许仲途》:“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一般来说,带草字头的字和带竹字头的字不容易混淆。但“籍贯”的“籍”和“杯盘狼藉”的“藉”,音相同,字相似;“藉藉”又作“籍籍”,这大概是有人误把“国籍”作“国藉”的原因。

别字“咏叹调”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读错了或写错了的字,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了乙字。但人们往往也单把错字,或单把别字都泛称为“错别字”,虽有以点代面之谬,但却是一种语言习惯。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不外是字的形、音、义某一方面出了问题。当今打印的东西多了,手书少了,所以表现出来的别字多了,错字少了。“别字”俗称“白字”——“白”是“别”的转音。别字含义有二:一是指别体字,即一个字的另一写法;二是指误字,即上述所讲的误甲为乙。旧时,文人在指出对方书面中的“白”字时,不说是“别字”,更不说是“白字”,而故意错说是“别体字”,意在为对方饰面子——其实还不是把猫叫了个咪。

从前有个小孩在私塾上学。老师教他认“日”字,他很快就记住了。过了几天,老师给他了一本《论语》让他找“日”字。找了半天没找到,忽然他看到“子曰”的“曰”,高兴地说:“找到了。”老师很生气:“你仔细看看,那是“日”字吗?”“是,只是几天不见,它胖了许多。”

某村的潘新科是个有名的孝子,母亲去世后,他请了一个道士读祭文。谁知这个道士认字不多,碰到“孝子潘新科”,后边三个字不认识。道士顿时心里发慌,但忽然想起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立刻镇定而又舒缓地念道:“孝子——番斤斗。”潘新科愣了一下:“怎么,让我翻斤斗?”继而又想,大概道士的规矩多,只好照办——翻了一个斤斗。

暑假时,一个女大学生进城打工。看到某夜总会门前有招聘广告,她想试一试。走进门后看到有四五个人坐排,等待面试。她也依次坐在最后。这时有人递给她了一份“员工必读”,其中有一条赫然写着:“待人接吻要热情。”这位女大学生着实给吓了一大跳,赶快悄悄地溜走了。

围棋上有一个术语——“脱先”,意思是“摆脱纠缠,在别处落子,以便取得先手。”有一个围棋手在外地参赛,因故未来的教练给他发了一封信,要求他“敢于脱先”。但他把“脱先”错写为“脱光”。这个棋手纳闷了:“赤膊上阵我都不敢,哪儿还敢‘脱光’呢。”

笑话归笑话,从古到今,如同“错字”一样,“别字”也是国人的“咏叹调”,这是一个不争之事实。

“中国人不谦虚”

笔者听到这样一个笑话,愿与大家同乐。

一个外国留学生和他的中国朋友聊天。他说:“我在大街上看到‘中国很行’、‘中国人很行’。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可以说‘中国很行’。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辉煌成绩也可以说‘中国人很行’。不过我还看到‘中国农业很行’和‘中国交通很行’,就有些不以为然了。因为,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农业和交通还是有些落后。看来中国人不够谦虚。”

他的中国朋友听后哈哈大笑,直笑得留学生发懵。这个中国人说:“你犯了汉字形似的错误——‘银’和‘很’形似,但不同。你上边说的那些‘很’其实是‘银’。此外,‘行’是个多音词,读xíng,也读hánɡ。你所看到的‘行’应该读hánɡ。”

错字用了十几年

一个错字用了十几年,这指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指的某个较小的范围,而是一个省!

《西安晚报》2005年12月30日六版有一则报道——副题:“江西车牌出笑话”,正题:“错字用了十几年”。其实这是新华社发出配有摄像图片的一则消息。原文很短,兹抄录如下:

12月9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街头拍摄的有错字的92式江西汽车车牌和没有错字的该省摩托车车牌。据悉,92式江西汽车车牌已经用了10余年,而该省摩托车车牌上的赣字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