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17738200000019

第19章 谐音.形似.歧义(3)

两个图片上的两个赣字的确太像了。我拿着报纸,盖住正文,让两位朋友看这两赣字,并说明其中有个错字。谁知他们看了约一分钟,仍然分辨不出哪个是错字,而说两个字一样。原来问题出在这个字的右上角上。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还得花点笔墨谈两个部首用字。一、夂,音suī,被称为冬字头,义为迟缓行走的样子。二、攴,音pū,攵同攴,俗称反文,义为轻轻敲打。带有动作行为的攻、改、放、教等字,其右偏旁都用的是反文——“攵”。上面提到的赣字,其右上角应为冬字头的“夂”(三画),而不能写为反文旁的“攵”(四画)。92汽车牌子上的赣,其右上角错用了反文“攵”(四画);而摩托车牌子上的赣,其右上角为冬字头的“夂”(三画),这个字才是正确的。

“夂”和“攵”,这两个字当今都仅当作部首偏旁使用。二者本来就很像,把四画“攵”用在赣字的右上角,更小了,很不显眼,所以一错就是10多年。

蒙:蒙:是一个多音词,有mēnɡ、ménɡ、měnɡ三个读音。这里读阴平,义为欺骗。

人的形似手法

有一家商店举办大酬宾活动。广告词中说:“购物满200元者一律返还现金100”。人们往常看到的是返还代金券,这里却是现金,而且返还比率很高。果然有人买了些东西,凑够了200元这个数。他买那些东西时,觉得都稍贵了一些,但想到能赚回100元现金,又觉得还是很划算的。他来到收银台付了200元,但收银员只返还了他10元现金。

他问收银员,怎么少返还了90元呢?这时大堂经理走了过来,请他一起去再看看广告词。大堂经理说:“您看,满200元一律返还现金10。您把这里的句号‘。’误看成“0”(零)了。”这位顾客仔细一看,“返还100”中的第二个圈比第一个圈小了一些。手书中的这个小圈,自已看作是‘零’,商家硬说是个句号,哪里说得清楚。解释权在商家,自己只好认倒霉吧。

按说广告词中的“返还现金100”中的“100”之后,应该加个“元”字,但要是真的加了“元”字,后边便没戏了。

解读与人有关的歧义

歧是岔道的意思。歧义是语言文字上的岔道,即该语言文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使人难以确定。所以,说话和写作时应力求避免出现歧义。不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歧义也有它非消极的、有趣的一面。因此,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又故设歧义。以下谈谈这两个方面的故事。

“妻子晚餐还多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此话有两解:一是“多做了两个菜”,二是“妻子有两个丈夫”。问题的症结是把量词“两个”放在“丈夫”之前,容易造成误解。

某报有这样一则标题:《骂死人也要判刑》。“骂死人”,在语法上有两种理解。一、动宾结构——“骂”“死人”。二、补语结构——“骂死”“人”。标题本是全文的高度概括,但看了这个标题,人们却难以确定内容属于哪一种情况。

某服饰店的店名为“玩美女人”。“玩美女人”中的“玩美”指身着奇装异服追赶时髦。这样,“玩美女人”是一个偏正结构。然而“玩美女人”又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玩”“美女人”。而这样的文字用作店名实在太下作了。如果你要谴责店老板,他会反咬一口,狡辩地说:“我原只想到这是一个偏正结构,没想到你又琢磨成动宾结构。”

有一商店,门上匾额为“青年妇女零售部”。有一书呆子伫立门前,自言自语:“究竟是‘青年妇女’在搞‘零售’工作,还是这里‘零售’‘青年妇女’?”

无独有偶,又有一家理发馆的匾额为“女子理发馆”。那个书呆子真想理发,但看到匾额又发呆了:“究竟是理发师傅为女性,还是此处专为女性理发?”

有这样一则老故事,某女子与书生甲订下婚约。后来书生甲家遭灾难,败落了下来。她又与书生乙订下了婚约。再后来书生甲、乙及这个女子走进了公堂。精明的县官心生一计,他令书生乙跪在前面,书生甲跪在后面,令这个女子跪在中间。县官向女子发问:“你愿嫁给前夫,还是愿意嫁给后夫?”这个女子不假思索地回道:“奴愿嫁前夫。”县官最后拍板定案:“好!难得这一女子不嫌贫爱富,本官做主,她与前夫——手指书生甲——成婚。”书生乙目瞪口呆,该女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原来这个女子心想的是空间上的“前”“后”,而县官认定的是时间上的“前”“后”。

又有这样一则新故事。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大学生在湖中划船。女方忽然发问:“如果有一天,我和我娘与你同坐一船,我和我娘都落水了,你先救谁?”这可实在是个两难问题,不管说先救谁,女方都会很伤心。男方略加思索答道:“我当然先救未来的妈妈。”高,实在是高。女方问得刁,男方答得妙。“未来的妈妈”似指一人,实则既可指丈母娘——女友的母亲,又可指未来成婚生子的女友。女方会心地笑了,打心眼里佩服男友的智商。

“歧义”演绎出的故事

一文一武两个官员交往甚笃。一日,文官送武官《孙子兵法》。武官说:“要读就读‘老子兵法’,读什么‘孙子兵法’!”文官说:“老子的书倒是有,只是没有专门谈兵法的。”武官说:“老子都没有什么兵法,孙子能有什么兵法?”一介赳赳武夫只知道辈份上的“老子”“孙子”,却不知道历史上的一位先哲和一位武圣。

西安秦腔“易俗社”取义为“移风易俗”。无独有偶,据说解放前陕西某县有个秦腔“更俗社”,取义为“改变陋俗”。一位新任县长看到这个名字觉得不好——平庸粗野为“俗”,“更俗”岂不更加平庸粗野了吗?于是下令改名。过了些日子,县长经过剧院,看到社名依旧。回到县衙后立即传唤社长,质问道:“为什么社名未改?”老于世故又机敏过人的社长,语气舒缓而抑扬顿挫地回答:“报告县长,遵从您的命令,已经改了——原叫‘更(ɡènɡ)俗社’。现已改为‘更(ɡēnɡ)俗社’。”更:音ɡēnɡ时是动词,义为改变,改换;音ɡènɡ时是副词,表示程度加深。

赵某购买好友张某价值8500元的化肥,当时未付款。后来张某手持赵某签字的“还欠款8500元”的条子到赵家要钱。赵某说:“我不是已经还清了吗?”张某急了:“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你还(hái)欠款8500元。”赵某更急:“明明白白,我已还(huán)欠款8500元。”张某要不到钱,就把赵某告上了法院。法院以“欠款证据不足”驳回上诉。法院认为:欠条上写的“还欠款”的“还”字是个多音多义字,要坚持是“hái”而不是“huán”,没有充分的证据。究竟是谁昧了良心,只有天知、地知、当事人知,“歧义”使得他人无法公断。

遭遇“解释权”

陕西有句解释一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俗语:嘴是扁的,舌头是软的,咋说都有理。这是对为了个人利益或个人面子而随机应变述说的概括语。当今,一些商家掌握“解释权”的种种说辞,便是对这句俗语的精妙诠释。这不,王木犊就因遭遇“解释权”种种说辞而哭笑不得。

一天,王木犊在大差市某水果摊看见“先尝后买”的牌子,再走前一步,细看各种水果。摊主见他注目桃子,便削了一块给他。他一尝,不鲜也不甜,摇头示意“不要”。摊主:“我是小本生意,这白吃可有些不够意思。既然‘先尝’了,就该‘后买’吧。”无奈,只好买了五个。

第二天,王木犊在端履门看见一家小商店卖袖珍收音机,十元一个。柜台上也有个牌子——“售后保修”。他买了一个,插上耳机走人了。不一会,不响了。他回过头来找商家,请求修理。商家:“修理费五元。”“不是‘售后保修’吗?”“是呀,是‘售后保修’。告诉你:‘售后保修’是保证修理,并没有承诺不收修理费。‘售后包修’才免收修理费。记住:‘保修’和‘包修’是两码事。”王木犊给人教训了一番,只好点头称“是”,可心里烦透了,情急中冒出了本腔:“把他家的,怎么挨锉、挨洋锉的事都给我碰上了。”

第三天,王木犊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某商场即将举办装修前有奖销售活动——“买一赠一”“超百元赠五十元”“中奖赠彩电、冰箱”等等。顿时,撞大运的想法在他的心头波涛滚滚。但是,消息读到最后,一句话使他心凉了半截——“解释权归商场所有”。“解释权”实在是整怕了王木犊。然而“消息”毕竟十分诱人,他向邻居能半城请教。能半城侃侃而论:“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出血’‘跳水’是假,‘宰你没商量’是真。少数人得点甜头是可能的,多数人垫底是必然的。”王木犊最后是否去撞大运,笔者不曾跟踪,不得而知。

洗澡与参观

20世纪50年代,某省文化厅召开各地市文化局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会议进行了三天,根据会议日程,次日休会一天,安排代表们洗澡和到博物馆参观。主持人在会上宣布:“明天上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下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参观时只许看,不许摸。”话音一落,哄堂大笑。笑得好!笑,说明大家没有误解主持人讲话的意思。如果不笑,那可就糟了,很可能误认为是要男女同志互相参观洗澡。

一个主持文化局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人,说出了这个带有歧义的话来,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文化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