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
17743900000055

第55章 组织管理新论(3)

我们每个人都逐渐看到更多这种“虚拟式组织”出现的信号;这样的组织不需要聚集所有的人,有时甚至不需要任何人出现在某个特定地方就可以提供服务。组织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一间办公室。随着科技不断地将不可能的事物转变成我们所熟悉的东西,透过电子及电话进行沟通,逐渐比坐在同一个房里面对面沟通更省钱且快速。办公室所费不赀,花在往返交通的时间也很可观;假如不必这么做,就能节省成本。今日走进办公室时,往往可以看到一个怪现象,就是办公室有一半是空的。这些座位的主人并非旷职,而是“在外工作”——地点也许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或者在家或客户那里。如果某间办公室有一半的时间无人使用,为什么还要保留它呢?不过,如此一来,我们就必须管理看不见的人了。

2.关键在于信任

总部设在洛杉矶的广告代理商查德(Chiat-Day),以虚拟办公室自诩负责行政与事业发展的资深副总裁库兹(Lau-rie Coots)说:“工作,是你做的某件事,而不是你去的某个地方。”人可以在任何适合自己的地方工作,也可以到所谓的“交谊会馆”或“最小化办公室”参加必要的会议。查德公司必须信任员工,相信他们正忙着应该做的工作;因为看不到员工时,公司不可能有办法详细查核。

信任就是困难所在。虚拟式组织建立在信任之上。这应该是一则好消息,因为信任员工规范、控制他们更省钱、也更愉快。但是我们无法信任自己不认识的人,也无法信任对组织的目标没有高度认同感的,更无法相信令我们失望的人。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涵意却很深远。

(1)谨慎地选拔人才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招聘新人、安置职位、升迁,如今已成为管理者的优先要务;一次面谈也许还不够。我们认为未来恐怕有更多公司会签订试用契约,以便取得较长的观察确认期。

(2)在我们认识的人当中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也许最多不超过五十人。组织里的单位必须变得更小、更稳定,好让人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彼此认识。当前流行团队工作,但是若要维系一个团队,就必须让它有足够的弹性可以处理较大范围的工作。因此,为了让员工值得信任,我们必须持续传递给他们最新的知识,经常施予再教育。

(3)通过交谈、电子邮件、声音邮件以及其他邮递方式,可以增强信任,避免因久不见面而导致疏远。不过,“高科技”(hi-tech)需要“高接触”(hi-touch)加以平衡才行。参与视讯会议的成员,如果彼此是朋友而非陌生人,开会的效果通常会比较好。虚拟式组织成员的确应该见面,但不见得要在办公室里,也不见得要利用上班时间;如果能做到这样,成员便能彼此认识,而不只限于电子线路上的接触而已。

(4)远景与价值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共同目标,员工便会把自己的目标摆在第一位。但是,如果让那些不在我们视线范围内的人,觉得他们辛勤工作只是为了让某些不知姓名的大小股东们发财;那么,除了非做不可的工作之外,他们不太可能愿意多做其他的事。他们的工作必须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许多“高接触”会义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强化组织的使命与目标,以唤起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并且激发为公司奋斗的决心。

(5)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员工令你失望,你便无法再信任他们。虚拟式组织需要的是忠诚,也需要员工有好的表现。这种组织奖励绩效良好的人,但也必须处罚表现不佳以及一再失败的人。如果不这么做,势必得恢复查核与控制。对于以信任为基础的公司,别希望它会提供我们终生保证的工作,我们必须自己来赢取安全保障。

不管你喜欢与否,时代还是会不断地改变。我们当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必须经营我们由眼看不见的组织,而且他们必须精通其中的经营之道。

五、终生雇用谋杀组织

查尔斯、汉迪走进在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上班。上班第一天,他们分给汉迪一大叠文件,最上面的一份是公司的退休金给付方案。那时汉迪二十出头,将它束诸高阁,根本没去读。但他还记得,他的未来岳父后来将它拿出来看时,表达了他的想法:“我发现你死了比你活着时还值钱。”

但是,事情本来就应如此。因为,公司和汉迪本人都假定。他是终身受雇于他们的,双方也都认同,将来汉迪退休了至死亡之后,公司都会照顾他。他们会提供生涯发展途径,至于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那就要看汉迪个人能力和运气了。公司也会提供必要的训练与发展的机会。使汉迪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反过来说,他们也期望汉迪对公司忠诚,全心投入,并且有耐性。他们总是对汉迪说:“别急!四十岁就会有好差事。”

终生雇用是每个宽厚雇主的目标;就连许多不很宽厚的雇主也有相同的目标,因为拥有一支可随意调度私人部队,办起事来毕竟比较方便。最近,日本人将终生雇用制变成一种崇高的组织行为;与此同时,配合终生雇用而实施能力评估计划、职位接替计划,以及设置生涯发展人员等等,可使这个构想融入组织的基础结构内。

1.终生雇用制行不通

然而这也许是个已经过时的观念。毕竟,即使是日本人,也限定只有核心员工才能享有这种特权;而且明确表示,这只是一种传统,而不只是法定权力。包括日本人在内,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这套作法弊多于利。

第一项坏处非常明显。多数人以相同的速度成长,但组织却愈往上层愈狭窄;公司没有足够的空间可容许每个人来发展生涯;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中层人员无法通过升迁筛选;他们本人郁郁寡欢,公司则负担沉重;即使公司的产能成长速度远快于生产力的提高速度,顶多也只能延后筛选的时间;这是许多日本公司多年来所面临的问题,但如今这种情形已经大大减少了。

英国公司过去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问题,七○年代以前,他们的生产力几乎毫无提升,所以必须淘汰一些中层干部。当前每家成功的公司,在过去十年间,营业额几乎都成长了四倍以上,核心员工人数则减少了一半。五年一次的筛选淘汰已经形成惯例。而这对终生雇用的构想,无异是残忍的嘲弄。根据经验法则,人员减半,薪水加倍,产量三倍,这八成是一家好公司——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二分之一必须被裁撤的人员。

终生雇用制的第二项坏处是:公司似乎有义务对每个人,提供某种形式的生涯晋升途径。为了郑重其事,年资与薪资每隔几年就必须显着调升。组织够庞大,这还没有什么问题,但若组织小而扁平,可行性就比较低。今天大多数的组织皆以四个层级为目标。如此一来,就没有太多长期升迁的空间,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根本毫无升迁机会可言。

第三项坏处是:自内部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无法跳脱前人的格局;而在巨变的时代里,想照着从前的作法来应付现况恐怕会捉襟见肘。例如将营建合作社转型为银行或银行转型金融超级市场,也许都是很好的经营策略,但那些针对旧组织而招募的人才,无论如何加以训练,都无法适合新组织的需求。如此只好引进新的人才,来担任中阶层或接近高阶层的职位;但是这样一来,先前对员工的暗示性承诺不免会落空。

第四,假如公司的策略是操在一群成长于同一世界、同一传统、对外面一无所知的人手上,会产生对公司处境认识不清的潜在危险。“团体思考”可能使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漠视一切他们所不想听或不想看的信息,导致盲目行动。

由此看来,终生雇用制是一套不佳的经济主张,也是不良的伦理法则。说它是不佳的经济主张,是因为它给组织穿上紧身衣,限制了组织的弹性发展。说它是不良的伦理法则,则是因为明明只能给一部分人的东西,却对所有人做承诺;因此,无论它的动机再怎么善良,终究还是个谎言。

2.与员工签订定期合同

查尔斯汉迪认为比较诚实贴切的思考方式应该是:针对特定工作,与不同的员工签订期限不等的定期合同;以预缴年金来取代退休支付;提供“机会”而非“规划好的生涯”;让员工争取职位,但有时必须和外人竞争。对个人来说,比较有意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向前移动”,而不是“向上移动”就好像专业人员变换合作的对象,以增长经验或提高收入一样。毕竟,对终身职员这构想来说,实力强的人不需要,实力差的人也不配拥有。这在实质上的涵意是什么?就是个人要自己来负担生涯。有一家美国公司用来描述其发展哲学的一段话:“个人创新,公司支持。”这句话很有意思。公司的支持项目,包括教育与训练,其中有一部分被列为“个人权利”——例如:补助学费,以鼓励员工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公司所提供的支持,还包括针对未来有哪些工作选项,以及哪些方面的经验较有用,为员工提供咨询与建议。没有一个组织希望优秀人才流失,因此每个组织部分协助内部优秀员工站在争取好职位的有利位置上;不过,这只是提供建议,而不是帮他们作规划。签订随时可更新的定期合同,让双方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机会针对条款进行讨论。随着个人化合同由高层经理人逐渐扩展到中下层人员,所有的组织早晚都会需要与员工签订这样的合同。

3.活在当下

取消终生雇用制之后,逐渐的,组织对内部与外部人员便只提供工作,而不提供整个生涯。没有人能够保证在某个职务之后,接下来会换到另一个职务。就如同目前许多高阶职务一样,将来每项职务也许都有固定的期限,或者虽然并未订定期限,但有解职预告条款。如此一来,人们将会了解,他们是受雇来从事某项工作,而且必须把那项工作做好;而不是被:安置”在某个过渡性的职位,有朝一日可能担任“真正的”的职务。

到时候,也许有更多人因为在某个位置待得够久了,因此能看到自己所作决策的结果。这是一种良性的转变;在过去,极具潜力的经理人,往往无法待在同一职位一年以上。汉迪对从前任职的石油公司所称的“耐心等待”文化,曾以“延后的报酬”和天堂是你的,“但非现在”等语汇,来突显这个文化的崇高。不过,现在强调“充分把握这份工作,否则它将是你最后一份工作的新文化,将会取代这种旧文化”。这是一种新的迫切感,一种活在当下的理念。

然而,许多人会觉得,一旦放弃终生雇用的观念,他们的企业将无法防范有心人士的利用;他们无法控制员工;短期的权宜考核将主导人事决策,以致于长期发展不受重视;最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公司的文化将遭腐蚀,传统将被破坏。

当听到最高层的经理人说出这些话时,我们不禁想到,也许终生雇用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控制与防堵(以拥有一群容易领导的忠实家臣),而不善于留住人才。

即使当作控制的手段,终生雇用制是否有效?有些时候,最优秀的员工不也离职了吗?人事决策,难道从来不作短期权宜考核?想加入或退出公司的杰出人才,提出其他的条件,这些高阶经营者难道从来就不接受?这套制度是否总带着几分神话色彩?

事实上,五十年代初期,英国军队就开始采用定期约雇制,因为他们领悟到,军中需要大批有才干的青年,但只需要极少数的年长者。另外,像英国剧场界、新闻及传播界,一向都以这种方式运作;各种专业机构、顾问公司,甚至于最近的货币市场,也都是这么做的。奇怪的是(也许见怪不怪),这些恰是英国最卓越的领域——而想加入这些行业的杰出人才还会嫌少吗”

4.不愿受组织束缚

因为,英国最好的一些组织,并不靠“延后的报酬”来维持人员的忠诚。他们的作法是要求他们立即忠于职守,立即奉行公司的哲学。最优秀的人才不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待上二十年,也不需要花二十年来吸收文化。在一个好的组织里,只消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掌握组织的特征。了解最好的公司,你即可以挖掘人才、鼓励人才,也可以提供他们成长的空间及发挥才能的机会。

而最优秀的英国人,不再希望自己终生被某个组织束缚住,即使这个组织美好无比或包罗一切都一样;这批人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组织必须下工夫才能赢得他们的忠诚;而承诺提供安全保障,也无法换得他们的忠诚。事实上,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安全保障其实是他们的才能,而非一纸合同。今天,当他们加入某家公司时,如果发现对方提出退休金制度,他们反倒会觉得不安。上等人才所要的,是一份能让他们全力以赴的工作;这种工作的价值,可由成果来证明,而不需要什么评鉴。而且,他们在年轻时,就想取得这样的工作。他们不喜欢论资历排辈份、耐性等候,也不在乎终生雇用这一套;也许他们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