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活之旅
17744100000005

第5章 茶香雅趣(1)

小茶馆的大镜像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小小的裕泰茶馆就是一方社会变迁的舞台,就是一幅众生百态的画卷。《茶馆》的成功不仅在于故事,还在于茶馆这个特殊的载体——因为茶馆的确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所在。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的生活空间。无论高低贵贱,茶馆的门向每一个匆匆路过或悠悠踱来的人敞开。入得茶馆,绝不只是饮茶这么简单,可能是一场风雅、一次消遣、一种交游、一席论辩、一笔买卖,或者一个江湖。士、农、工、商,皆能找到他们的角落,儒、释、道,皆能投射他们的映象。茶馆是最市井也最清雅的地方,是最繁忙也最闲适的所在。古人说:“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市朝。”茶馆便是这样的“大隐”之道。老北京的“清茶馆”多是以茶为主题。从清晨遛早的老人到黄昏收工的商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带着各式的鸟笼,带着各处的见闻,带着茶经、生意经、家家那本难念的经,在茶馆里集散。除了“清茶馆”,还有讲演评书的“书茶馆”、票友云集的“戏茶馆”、以棋论道的“棋茶馆”等。“野茶馆”是旧时皇家郊游的产物,茅屋竹篱、粗茶大碗,一派返璞归真的野趣。如今,北京的“老舍茶馆”已经成为集茶道、茶宴、戏曲、曲艺、魔术、杂技、宫廷细点、风味小吃为一体的“大茶馆”。四川成都是中国“懒人生活”的策源地。中国近代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当年造访成都,曾写下两句打油诗:“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在茶馆中从早坐到晚,对成都人来说毫不稀奇。闲聊被成都人称为“摆龙门阵”,茶馆中的龙门阵可以从天文摆到地理、从国是摆到家事,古往今来、家长里短,无所不包。文人可在此吟诗作画,票友可在此听戏唱曲。可请剃头师傅剃头,可让修脚师傅修脚,可沽小贩的吃食,可唤相士来算命。灶上的热水日夜不停,茶客甚至可以连早起洗脸、睡前洗脚都在这里完成。偶有急事,起身将茶碗往桌中间一推,告诉堂倌“留着”,回来以后,那碗茶还接着喝。此外,在扬州的茶社里听筝曲;在苏州的茶楼里听评弹;在杭州品茶赏美景;在广州“叹茶”配点心……中国的茶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各地的茶馆文化就有多么别开生面。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前六件大抵都与食有关,“民以食为天”,不足为奇。而食之外最重要的一样便是“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饮茶不仅为解渴,不仅为提神醒脑、解腥去腻、消食化积,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中国有包括台湾在内的16个省产茶,根据制茶方法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每一类茶中都有传世佳品,如绿茶中的龙井、红茶中的祁红、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黑茶中的普洱。其中,绿茶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饮者最众,也最为爱茶者所津津乐道。西湖龙井家在杭州西湖。西湖边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天竺、灵隐等地,层峦叠嶂,古木参天,云雾缭绕,翠竹婆娑,气候终年温润。龙井茶树就在这湖光山色中生息,常年葱郁。龙井茶树的茶芽从春到秋不断萌发,一年之中可采摘30批之多,以清明(4月5日或6日)前采摘的茶叶最佳,称“明前茶”;谷雨(4月20日或21日)前的次之,称“雨前茶”。炒一斤极品“明前”,需数万个细嫩芽叶。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俗语。心灵手巧的女子采下嫩芽,便要由身强力壮的男子来炒茶。炒茶的功夫全在一双手上,炒制的手法竟有十种之多。要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不仅需要技艺,也需要炒茶人的心意。品质上乘的西湖龙井都是手工炒制的。龙井茶汤清亮,香气清新持久,呷一口,齿颊留香,神清气爽。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世,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上。洞庭东西二山,山水清嘉,终年水气丰沛。茶树与桃、李、杏、梅等果树间作,果香沁入茶香,茶叶自然具有一种天然的雅味。采摘碧螺春从春分(3月21日或20日)前后持续到谷雨前后,通常采初展的一芽一叶。历史上曾有1斤干茶用9万个芽头的记录,可见茶叶的幼嫩。炒茶时讲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好的碧螺春条索纤密、卷曲成螺、身披茸毫。冲泡时可先注水后放茶叶。碧螺春茶叶投入水中立即沉底,旋即白毫崭露,绿染杯底,清香袭人。“碧”极言其色;“螺”极言其形;“春”则极言其香、其味、其意,正如早春江南,春色怡人、春风沉醉。黄山毛峰和庐山云雾都出自名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庐山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的美誉。两山之上,终年云山雾罩,茶树在茫茫云海中长成,饱受浸润,无寒暑之侵袭,得天地之灵气。黄山毛峰状如雀舌、香若白兰,庐山云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冲泡后同样地雾气凝顶,香气清高而悠长。名山未必都出好茶,好茶却往往皆出在名山。六安瓜片和信阳毛尖,同样出自绵延270公里的大别山脉。六安瓜片全由嫩叶制成,不带芽和茎,叶片平展,形若瓜子,由此得名。六安瓜片的炒制要先经高温的“生锅”再入温度稍低的“熟锅”,两锅倾斜并列,饶有趣味。不同于苏杭地区炒茶全凭一双手,大别山中炒茶常用到竹丝帚或芦花帚,翻、揉、挑、抖,如长袖善舞。信阳毛尖条索紧实有锋芒,白毫毕露。汤色清亮微黄,香气清馥。信阳毛尖每年4月中下旬开采。传说古时采摘上品信阳毛尖,须得十五六岁的妙龄女子,沐浴更衣,以口衔下茶芽,置于胸前香囊中。品此茶,便是品信阳女子的兰心慧质。我们早已熟知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却不知他还有一句用美人所作的比拟——“从来佳茗似佳人”。好茶便如美人一样,雅韵天成,气度清芬。

茶香里春天的芬芳

茶虽是日常饮品,却有自己的风骨。北方人爱喝馥郁的花茶;江南人爱喝清香的绿茶;西南诸省出产醇和的普洱茶;东南沿海盛行涩重的乌龙茶。有人说,绿茶代表了江南的文人气,清涩淡远;红茶具闺秀气,宁静安闲;乌龙茶象征着长者的智慧,醇厚圆润;花茶则热闹如市井,浓郁又直接。所以,品茶如同品人,一个人爱喝的茶,往往透露出他的地域、性情、品位和心境。饮茶不仅有地域特色,在一天之中也分时辰。如果说绿茶是上午10点提神的良方,那么红茶则是午后3点最恰当的选择。慵懒的身心在红茶暖暖的香味中轻轻舒展。红茶历经发酵,茶叶和茶汤都是深深浅浅的红色,性暖,香浓,味甘醇。中国最早的红茶诞生在16世纪的福建,长在茶的福地——武夷山中,叫做“小种红茶”。其中又以武夷山脉北段的“正山小种”为正宗。小种红茶讲究“松烟香,桂圆汤”。18世纪中叶,小种红茶衍生出“工夫红茶”,迅速在各地落地生根,并且远销海外。工夫红茶的制法传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又产生了“红碎茶”。红碎茶茶叶细碎,茶汤鲜浓,可加糖加奶进行调和,更符合西方的口味和习惯,也很适合做袋泡茶的原料。许多人对红茶的认识,来自Lipton的黄牌精选,殊不知典雅的英伦茶文化正是从中国的福建扬帆出海的。当英国绅士在薄雾弥漫的午后往银质的红茶杯中投放牛奶和砂糖时,中国人还坚守着千年的传统,用不盈一握的紫砂小盏细细品着工夫红茶。工夫红茶的“工夫”二字,既是制茶的工夫,也是品茶的工夫。茶叶的制作要历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自然是需要工夫的;品茶也须细品慢饮、浅斟低吟,先观其色,后闻其香,再品其味。工夫红茶种类众多,福建有闽红工夫,四川有川红工夫,江西有宁红工夫,广东有粤红工夫。最富盛名的当属云南的“滇红”和安徽的“祁红”。滇红工夫醇厚、浓郁、圆润,极品滇红的茶汤上常浮一轮金圈。祁红位列十大名茶,须清饮方能得其清新、清甜、清芬和清韵。上好祁红常带兰花香和玫瑰花香,西人又称其“祁门香”。英国人尤爱祁红,他们说:“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

可以喝的古董

名动天下的普洱茶,竟来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第一饼红褐香醇的普洱茶饼,竟诞生于颠簸的马背上、悠长的马铃中。相传在乾隆朝(1736—1796),云南普洱府年年贡茶。某年气候异常潮湿,但进贡时日在即,茶叶未及风干便起运。从云南到京城两三个月的路程,茶饼便在马背上自然发酵,用它沏成的红亮的茶汤深得乾隆帝欢心,遂赐名“普洱茶”。

普洱茶除了圆盘状的饼茶,还有碗状的沱茶、方形的砖茶、条形的千两茶、半瓜形的金瓜贡茶等。将茶叶压制成形大抵是为了方便运输,散茶则是为当地人准备的。普洱茶可依形而分,也可依制法分为熟茶和生茶。通过泼水和保温使茶叶在湿热作用下迅速发酵,是为熟茶。生茶性寒凉、味霸道,须在干仓中久存,经年月的浸润自然陈化、逐渐转熟。上佳普洱的生命长达数十年甚至近百年,在悠悠的岁月里氤氲成清新的樟香、甜美的荷香甚至馥郁的兰香。存一饼干仓普洱,便是参与了普洱的生命历程。正如阅读是对书的再创作一样,收藏是对普洱的再塑造。这种典藏性使得普洱与红酒之间产生了神奇的默契:普洱和红酒一样讲究出身和年份,注重贮存的方式,有着接近酒红色的茶汤,有着可以用“甘洌”来形容的口感,甚至和红酒一样挂杯。普洱是东方的“可以喝的古董”。论及普洱,就不能不提茶马古道。它蜿蜒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中,带着普洱茶游历天下。北路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贡茶经此快运入京;西北路经大理、丽江、中甸入西藏,再由拉萨转尼泊尔、印度等国;南路分为三线,东抵越南,南至老挝,西南达缅甸、泰国。往来不绝的马帮,传递的又何止是一饼饼风干的普洱?还有神秘的风光、传奇的命运、虔诚的信仰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茉莉花开茶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