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顾名思义,便是以花入茶。但花茶中只闻花香,不见花形,有别于时下风尚女子们用干花沏成的养颜汤。花茶是对茶的再加工,以吐香的鲜花为原料,对制好的茶胚进行窨制,使花香入茶香,既有茶之鲜爽,亦有花之馥郁,又称“熏花茶”、“香花茶”或“香片”。花茶的茶胚以绿茶居多,也有红茶和乌龙茶。绿茶中又以烘青绿茶最宜窨花。窨制花茶的香花种类繁多,茉莉居首,其次有白兰、珠兰、玫瑰、桂花等。白兰花茶浓醇,珠兰花茶隽永,玫瑰花茶香甜,桂花花茶清雅。其中玫瑰可窨红茶,桂花可窨乌龙,一个是两红相遇,一个是浓淡相宜,巧思之下必有奇味。茉莉花茶是花茶中当之无愧的“花魁”。茉莉高洁清幽、香气袭人,暑天盛放、夜间吐香。茉莉花季,采摘大量含苞欲放的茉莉花,待夜色降临,花半开、浓香吐露时掺入茶胚,此为“窨”;花香吐尽、花凋萎后将花取出,此为“提”。窨制时往往分批加入鲜花,花香层层渗透,最后“提”花。寻常茉莉花茶一窨一提、两窨一提或三窨一提;特种茉莉花茶则四窨一提、五窨一提甚至六窨一提。茉莉花茶在闽、粤、苏、浙、川等地皆有出产,以闽产茉莉花茶最负盛名。福建的茉莉花茶,除了采用烘青茶胚,还以龙井、碧螺春、银针、毛峰等窨花,名品辈出。著名的福建茉莉大白毫以福鼎大白茶的早春嫩芽制胚,以单瓣和双瓣茉莉交叉窨制,历经七窨一提而成。苏州出产的茉莉花茶也享有美誉。虎丘一带,茉莉遍地。倘若在夏夜到访苏州,听到了姑苏城外的夜半钟声,别忘了此时茉莉正吐香,花魂入了茶韵,真是有品不够的清雅芬芳。
茶中的花样年华
金秋时节,菊花盛放。持蟹赏菊是人生乐事,殊不知菊花可赏,还可饮,秋季也是茶人采摘菊花制茶的时节。《本草纲目》对菊花的记载是: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这里的“菊花”当然不是千丝万缕、婆娑曼妙的观赏菊,而是可入药亦可入茶的白菊。菊花纤秀洁白,有淡香沁人心脾,冲泡后清香甘爽、微苦,春可去湿,夏可解暑,秋可清火,冬可润燥。中国人相信,常饮菊花茶,可清心明目、益气养颜、和胃健脾、延年益寿。每年10月底,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安徽黄山之巅的黄山贡菊、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一一盛放,其中又以杭白菊和黄山贡菊最为爱菊者津津乐道。黄山贡菊长于黄山云海之中,得天地、山水、云雾之灵气,弥足珍贵。杭白菊生于江南鱼米蚕桑之乡,是传统出口中药材“浙八味”之一,每年可采摘五次左右。早采的特级杭白菊匀齐饱满,汤味甘醇,是难得的珍品。饮菊花茶,最好用玻璃茶具,因为菊花不仅爽口润喉,还赏心悦目。沸水中,本已风干的菊花仿佛从沉睡中醒来,舒展身姿、娉婷起舞,一点点又绽放出生命的光辉。汤色渐渐呈现浅黄色,清澈鲜亮。水中的菊花花瓣玉白,花蕊鲜黄,浮浮沉沉,美不胜收。菊花还可与茶叶、桑叶、山楂等同饮,清热降压、化淤消滞,茶中亦有药道。中国传统花草茶,除了人们熟知的菊花外,几乎百花齐放,无所不能入茶道。玫瑰理气和血,水仙乌发润肤,金盏养肝明目,玉兰强心安神,薄荷消胀去滞,洛神祛斑养颜。此外,金银花解毒,胖大海清热,绞股蓝降压,罗汉果消炎,不仅是日常饮品,也早已入了中药的方剂。女儿家爱饮花草,不仅为杯中的馥郁,更为茶中的药理——以花为饮,做个花样美人,品出花样年华。
清水茶香紫砂壶
中国人成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品一杯好茶,也须“茶好、水好、器好”。上佳的茶叶自不必说,煎茶的水也大有讲究,如龙井茶叶须用虎跑泉水冲泡,才是相得益彰的绝配。有了好茶和好水,还需一把好壶,方能不辜负茶的清香和水的明澈。江苏宜兴,古名“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土便是紫砂泥。用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必备藏品。紫砂不似玻璃般晶莹剔透,不似瓷器般光洁细腻,而是古雅朴拙,含而不露,暗合了中国文人的修身之道。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为一体的紫砂艺术,体现着中国文人的综合质素。历代文人爱紫砂,更爱将腹中文采、胸中意兴都寄于小小的紫砂壶中。紫砂壶被多情的中国文人誉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对紫砂壶的品评,须用“泥、形、工、款、功”五个字来考量。“泥”便是紫砂泥了。紫砂泥含铁量大,可塑性好,耐寒耐热,不夺茶香,能保茶之真味。“形”指造型。紫砂壶造型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或分为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或分为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还可分为素面的“光货”和加堆塑装饰的“花货”。形的类别实则并无定论,优劣也应在赏壶之人的心中,能使人心生共鸣的便是好壶了。“工”指制壶的工艺。传统的制壶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点、线、面的构成,均衡、密实的要求,都不能有半点含糊。“款”即壶的款识。壶身上的“诗、书、画、印”往往能令壶锦上添花甚至身价百倍。“功”指紫砂壶的功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紧、出水流畅是好壶的标准。能斟四杯茶的“一手壶”常作功夫茶具中的“冲罐”。此外高壶宜红茶、矮壶宜绿茶,错乱则不得茶味。一把上好的紫砂壶,不仅在鉴选,也在颐养。紫砂壶最好一壶一茶,不宜混用,茶味才能既长且正。新壶须用茶水煮透,去除烟土味,浸染茶的气息,方能使用。用紫砂壶沏茶,应先用热水温壶,使其预热;饮毕应涤去茶渣和残汤,热水冲淋内外,自然阴干。紫砂壶要经常擦拭,更要以手抚之,令其日渐圆熟。养壶便如养性,须身心静谧、年清代宜兴紫砂壶
茶中功夫
“功夫茶”并不是茶叶的名字,而是烹茶、品茶的道艺。对中国人来说,饮茶不仅为解渴生津,更是品鉴和玩味。所以就有了这一道重“品”而不重“饮”的“茶艺活化石”——功夫茶。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和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功夫茶须选用乌龙茶叶冲泡,滋味厚重,方合“功夫”二字的气度。乌龙茶叶中心嫩绿、边缘红褐,形成“绿叶底红镶边”的奇观;其半发酵的制作工艺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故乌龙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芬。茶汤的色泽彷佛是用红色和绿色在调色板上调成的,澄黄亮丽。茶性平和,不寒,也不热。功夫茶具繁简不一,一套制式完整的茶具有十数种之多,从存茶的锡罐、煮水的“砂跳”,到沏茶的“冲罐”、品茶的茶杯,还有茶洗、茶盘、茶垫、茶巾等,不一而足,精巧琳琅。“砂跳”用泥砂制成,水沸则盖跳。“冲罐”即是茶壶,以宜兴紫砂为上。茶壶、茶杯都宜小、宜浅,能凝味、留香。沏茶的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烧水的火以炭之有焰的“活火”为佳。享用功夫茶,以三四人为佳,一般由主人亲自烹茶。小红泥炉上架起“砂跳”煮水,待“砂跳”中有松涛之声,便可提水淋罐、淋杯,使之预热。茶叶置于纸上,分辨粗细,粗者填于罐底和滴口处,细末铺于中层,其余撒在表面,是为“纳茶”。纳茶不可过满,六七分即可。此时“砂跳”中再次水沸,便可冲茶。冲茶讲究“高冲”,沸水环壶口高高注下,茶沫上浮,用壶盖刮去。盖上壶盖,再以热水淋壶,使茶香充盈其中,便可烫杯、洒茶。冲水讲究“高冲”,斟茶却要“低斟”。斟茶不可逐杯斟洒,必须来回洒匀,杯中的茶水才能色、香、味分毫不差。品饮功夫茶,须先闻香,再观色,饮毕复闻杯底,余香不散。痴心的茶客甚至“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功夫茶味浓,碱性大,初饮会略感苦涩,饮到后来,一边品茶一边畅叙,心境恬淡悠闲,才叫“功夫”;这也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崇尚自然、无拘无束的茶艺精神,传达出中国特有的人情味——温良醇厚、含蓄深沉。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他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功夫茶配潮州菜。潮州人称茶为“茶米”,晨起便要饮茶,不可一日无茶,足见其嗜茶如命。潮州人即使去国离乡也决不离弃功夫茶。所以,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茶艺的活化石;品功夫茶的人,便能品出爱茶之人的一片冰心。
五十六味茶
华夏民族众多,民俗也众多。55个少数民族无一不饮茶。而少数民族的茶又往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各族的习惯、风俗、心理、性情而异,别具一格,别开生面。藏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蔬菜很难生长,茶却容易保存。藏族人从茶中汲取营养,并发明了独特的酥油茶。酥油是牛奶煮沸冷却后凝结在表面的脂肪;茶是紧压的砖茶。先将砖茶打碎,加水煎煮,熬成茶汁,注入竹制或木制的长圆形打茶筒。再往筒内放入酥油和盐,还可根据各人的口味加入炒熟捣碎的核桃、花生、芝麻、松子等。用特制的木杵在筒内上下抽打,直至茶和各种佐料完全融合,酥油茶便打好了。酥油茶咸中带甜,甜中透香,是藏族人民款待宾客的珍品。在藏民家中喝酥油茶,不能一口喝完,须且喝且添。主人总是殷勤添茶,客人的茶碗永远是满的。蒙古牧区盛产奶制品,蒙古人世代钟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勤劳的蒙古主妇晨起第一件事便是煮奶茶。铁锅沸水,投入打碎的砖茶,熬出茶汁后依次放入一撮盐巴、一块酥油、一勺奶皮子和一碗鲜奶,奶茶的咸香便立刻在毡房内弥漫开来。这一锅奶茶在微火上暖着,一家人要喝上一整天。蒙古人“一日三餐茶、一顿饭”,晚间放牧归来才正式用餐,奶茶却随饮随取,不可或缺。白族的三道茶,是茶道,也是人生况味。熬茶的砂罐烤在火上,主人一边与客人谈话,一边在温热的砂罐中放入茶叶,轻轻抖动;茶叶变黄时冲入沸水,罐中“呲啦”一声,浮沫涌出,“雷响茶”便成了。茶水呈现琥珀色时便可敬客了。第一道茶味道清苦,是为“苦茶”。第二道茶中添入核桃片、芝麻和红糖,味道香甜,称作“甜茶”。第三道茶中放入烘香的乳扇(一种乳酪,白族传统食品),舀入蜂蜜,撒上桂皮、米花和几粒花椒,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叫做“回味茶”。先苦后甜再回味,白族人对生命的理解都在茶中。回族的盖碗茶,茶盅上有盖、下有托,俗称“三泡台”,茶中配以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枸杞等,益脑也健身。饮盖碗茶不能揭盖,而是要用盖子刮茶而饮,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回族人极爱“三泡台”,订婚时送的都是茶礼,所以定亲又称“定茶”。侗族的打油茶用茶叶和米同炒同烹,吃时加米花、黄豆、花生、猪肝、糯米甜水圆等。傣族的竹筒香茶将茶叶放在嫩竹筒中烘烤,当竹筒由绿转黄,便可劈开竹筒取茶冲泡。土家族的擂茶用生叶(新采的茶叶)、生姜、生米仁研碎煎煮而成,又称“三生汤”。壮族的甜茶用野生灌木的叶片煮成,壮族少年上门求亲,姑娘必要奉甜茶,如若茶中有糖,便是芳心暗许。此外,维吾尔族有奶皮茶,朝鲜族有人参茶,哈尼族有土锅茶,纳西族有盐巴茶,布依族有青茶,高山族有柑茶,景颇族有腌茶,独龙族有煨茶……各族的茶味、茶香、茶艺、茶道,在各族的毡房、坝子、山寨、竹楼中活色生香,等你亲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