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17843000000011

第11章 课内立规,课外筑梦,学习游戏得双赢(2)

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述浅显易懂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伟人、科学家学习的故事,诉说没有文化的困难、痛苦和闹出的笑话,还可借助看画书、猜谜语、唱歌曲、做游戏以及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有趣活动,一点一滴、一事一例,围绕其主旨让孩子逐渐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受到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求知好学的种子。

2. 争强好胜良性竞争

当然这种争强好胜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业分数第一名、第二名或前几名的竞争,而是要加入到优秀的行列之中,把学习这件事情做好。比如激励孩子注意力集中,写作业字迹工整,说话要大胆,声音要清楚,考试时做题全对,有缺点马上就改等。同时充分注意巧妙地把学习中的竞争有机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娱乐中去,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

3. 认真细致从家长做起

孩子只有兴趣和争强好胜的心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认真细心的精神,这是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孩子的学习,多从观察、模仿开始。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首先自己要认真细心,做好示范。一个数字,一道算式,一个汉字拼音字母,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要工工整整,讲究规范,切忌潦草,信手涂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做出榜样,才能要求和指导好孩子。孩子才会逐渐具备认真细心的品质。

4. 快乐学习不可少

快乐的学习方法,既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要多多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有机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千万不要单纯抽象地拘泥于书本。比如家长引导孩子参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游戏娱乐课、制作、实验课,达到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地创造性地运用课本教材的好效果。

父母心语

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孩子的某种潜能开发有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

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

活到老就学到老,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人生应当是学习化的人生,不断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终身做到事事在学习、时时在学习、处处在学习。

在古代,孟母把有利于子女学习作为选择社区的主要准则;在近代,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大力开发家庭的学习和教育功能,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同时应当是教师,向孩子提供学习的最好范式和榜样。前苏联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因此,只有父母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时,孩子才能同样地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同学,要共同学习,要相互学习,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童真、好奇,对周围一切敏感,与时代同步等有益品质。

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他的升学很有帮助,而且还会让他受益终生。

1. 和孩子一块儿学习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确实,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为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什么?孩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了解国内外大事,跟得上时代步伐,能够和他们一起进步。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国人以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闻名世界,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却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

怎么学习?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希望。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醒悟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桌,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们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智力活动中去。父母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读书、看报。读书、看报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2)小型家庭智力竞赛。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

(3)家庭辩论活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一项不错的活动。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4)智力型家务劳动。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等等。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5)向孩子请教。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领域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比如,孩子的英语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请教请教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2.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必然有积极性;反之,影响积极性发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亲切、活泼、愉快的言语激发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极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便会很自然地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来。

(2)引导孩子积极活动。孩子在活动或游戏时,父母积极参与,同样也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过父母的参与,可以使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样可以促进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满意,也应以鼓励的话语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绩。父母的鼓励,不仅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能使孩子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或对旧知识继续努力巩固的愿望。如果父母用讽刺或训斥的语气教训孩子,只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使其滋生畏惧、逃避的心理,更甚者会影响其一生的进取心。

3. 让孩子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无所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提问,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加以引导,会终生受用。

父母心语

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他的升学很有帮助,而且还会让他受益终生。

培养动手能力,让你的孩子心灵手巧

罗马人和古希腊人都认为,只有身体健康,头脑才会聪明。他们甚至有句名言:“健全的头脑存在于健全的身体中。”这正是他们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原因。

身体协调才意味着孩子能利用肢体来学习和思考,还能用肢体来表达自己和表现技巧。孩子可能对自己的肢体运用自如,可以当一名运动员,或者进行跳舞等艺术活动;或许孩子更喜欢从事用手的活动,例如制作手工艺品、雕塑、建筑、机械或修理。孩子的才能或许还可能表现为足球踢得棒、编织或缝纫轻松自如、能用黏土制作雕塑、在戏剧上演技出众、善于表演魔术或者能修理家中物件等方面。

人类的身体是一件奇妙且多才多艺的杰作:孩子的身体不仅可以进行体育运动或打字,也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并表达孩子的感情。舞蹈家、演员、哑剧演员和雕塑家都利用身体进行艺术活动,音乐家和各种艺术家都利用他们的身体协调才能来创造美。

很多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者在工作中运用身体思考。例如,椅子、沙发或轿车内部设计师们在考虑不同形状椅子坐下去感觉如何时,可能用到身体思考。这是身体帮助孩子进行信息处理的另一种方法,它能让孩子发明出更有趣的游戏,设计出更复杂的科学项目,或者制造更好的汽车。甚至运动员也用这种思考方式来改善动作——无论是体操运动员练习落地还是篮球运动员练习自由投篮。

孩子可能发现当用身体创造头脑所想的事物时,身体协调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当孩子阅读文学作品时,家长可以帮孩子考虑书中角色的行为;或者当孩子观察某种动物时,孩子可以在纸上设计制作它的黏土模型。

孩子可以制造理想中房屋的模型,孩子还可以通过五种感官获取和处理信息,尤其是通过触觉。仅仅靠触摸,孩子就能得到关于一个物体的很多信息。孩子能了解它的形状、由多少部分组成、凉还是热、软还是硬、光滑还是粗糙。通过触摸了解事物会提高人的触觉敏感性。如果孩子利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触觉更加敏感,孩子就可以无需看到物体而对它了如指掌。

孩子可能发现自己最好的主意是在活动时想出来的;或者发现当孩子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散步、慢跑或远足时更容易思考。如果是这样,那么孩子并不孤单。很多富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人都发现,活动有助于自己更好地集中精神。

事实上,手是人类身体中最聪明的部位。手上最灵巧的手指其实是大拇指。可对握的拇指——即拇指能够和一只或更多其他手指处于相对位置——是人类区别于大多数动物的特征之一(当孩子用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0K的手势,就是在利用拇指的可把握性)。拇指使孩子能够捡东西、建造、制作工具,并创造出新发明。能够用手使用工具需要很高的身体协调才能。想到这一点,孩子的可对握拇指 (当然,需要和其他手指协作 )是人类社会形成乃至运行至今的关键:对于一个最短粗的手指来说,拇指确实干得不错。

用手干活的人们运用的是“精致的”或“细小肌肉”的技巧。这些技巧要求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灵巧性——或者说进行精确而迅速的细微活动的能力。很多活动都要用到这些技巧;有些活动是实用性的,例如打字,使用锤子和螺丝刀修理东西,或者给衬衫钉纽扣;有些活动是艺术性的,例如用黏土雕塑、制作首饰、拉小提琴或吹双簧管。还有些活动是创造性和娱乐性的,例如制作手工艺品、烹饪或变魔术。

手不用于直接试探情况和解决问题。当修理发动机或手表、烤面包机等机械物品时,孩子在修理过程中用手来感觉和了解出毛病的地方。外科医生和牙医在治疗患者时,也必须用手试探问题部位并几乎用手来“看”。从诊断问题到缝合伤口,医生、护士和兽医还以各种方式利用他们的触觉和灵巧性来协助工作。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促进大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