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国外报道占糖尿病病人的30%~50%,国内上海地区在1980年调查10万人口中,新发现糖尿病病人150例,检出并发有神经病变者占90%,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居多,占94.07%,植物神经病变占62.2%,脑部病变占4.4%,脊髓病变占1.5%,颅神经病变占0.74%。本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未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广泛的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组织细胞供血不足以及神经细胞内蛋白糖基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所致。临床上分为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脑部病变、糖尿病肌营养不良症等。
§§§第一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股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其性质为深部刺痛、灼痛、钻凿痛,有时触觉过敏。疼痛常常是在夜间睡眠数小时后加重,起床行走后减轻。感觉异常表现为袜子或手套样的感觉减退或麻木感、虫爬感。发热或触电样感觉;当病变涉及运动神经时,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肌力减退;当病变影响到植物神经时,可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皮肤苍白、青紫、多汗或少汗,指甲软弱、毛发稀疏、脱落等神经营养失调现象。病人可同时伴有夏科氏关节及下肢溃疡,部位常发生在跗足庶部小关节,出现肿胀、关节畸形、外翻、外转,但局部不发热,不红不痛。
非对称性多发性单神经病变以肢体近端运动障碍为主,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股四头肌、髂腰肌及大腿内收肌萎缩、肌力明显下降,使病人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发生困难,腰、臀、髋、膝部剧烈疼痛。
单一神经病变以颅神经病变多见,表现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或嗅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受累,表现为一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明显受限。有时单侧尺神经、桡神经或胫神经、腓神经损害,可突出出现“垂足”“垂腕”症状。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本病早期是可逆的,应及时诊断,并严格控制高血糖、纠正脂肪代谢紊乱,可望病情好转。在有效控制血糖和血脂的基础上,还可配合应用以下药物治疗:①肌醇,每天2g口服,3个月为1疗程,可改善神经组织功能、减轻症状。②醛糖还原酶抑制剂(Sorbinil)每天口服250mg,可减少神经组织中山梨醇和果糖的生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使心脏神经传导功能及膀胱感觉功能得到改善。③大剂量B族维生素、地巴唑、ATP、辅酶A、月见草油、复蛇抗栓酶等,均有助于改善症状。④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可用卡马西平、阿米替林、丙咪嗪、奋乃静、慢心律等均有一定镇痛作用;并发有腹泻者可用止泻药如次碳酸铋、鞣酸蛋白、止泻宁等。
(三)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本病属中医“痹症”“痛证”“痿证”范围。糖尿病久病不愈,耗伤正气,引起气血不足,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气血亏虚
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显著,入夜疼痛更为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恍白,神疲倦怠,自汗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益气血,疏经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丹参各15g,赤芍、白芍、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薏苡仁各12g,丹皮、生地、苍术、地龙、僵蚕各10g。加减:病人肌肉萎缩、消瘦者,加白术、陈皮各10g,党参、山药各15g,以健脾益气;若病人疼痛剧烈者,加姜黄、元胡各10g,以通经止痛;病人腰膝酸痛者,加川断、怀牛膝各15g,以益肾通血脉。
2.肝肾阴亏型
主证为手足麻木,伴四肢挛急、疼痛,腰脊酸软,咽干耳鸣,肌肉萎缩无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药:虎潜丸加减。当归、白芍、熟地、龟板各15g,枸杞子、巴戟天、补骨脂、杜仲、怀牛膝、紫河车各10g。加减:若病人筋脉拘急,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5g,木瓜10g,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病人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肌肉疼痛者,加黄芪、鸡血藤各15g,桑枝10g,以益气活血、舒筋通络。
§§§第二节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
据统计,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20%~40%,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轻重不一,无特异性,常被误认为其他原因所致,所以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本病有时症状非常严重,甚至猝死,极大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的临床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心率一般每分钟达90次~100次,不受呼吸、体位变动的影响。说明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晚期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久蹲、久坐或久站后出现头昏、眩晕,而在立即蹲下或躺下后迅速缓解。或者在起床时出现头昏、眩晕、无力,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黑朦、视力损害、晕厥或猝然跌倒。上述表现说明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受到损伤,因而血管收缩反射失常。本病还可并发其他植物神经失调症状,如下肢无汗而冷,胸、背及头、颈、上肢大汗淋漓,病人既怕冷又怕热等。
无痛性心肌梗塞为本病严重并发症,由于内脏传入神经受损,虽然心肌缺血严重但病人没有心痛症状。大约有32%~42%的糖尿病人心肌梗塞时无心痛症状,但可引起严重心律紊乱、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引起病人猝死。所以,对于糖尿病人胸部轻微的不适或气急等表现,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积极治疗。
2.泌尿生殖系统的临床表现
①性功能障碍。男性糖尿病人50%~70%可出现阳痿症状,与糖尿病引起骶髓植物神经损伤有关。病人通常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病人勃起持续时间变短,以后逐渐发展为完全不能勃起。部分病人可表现为逆行射精而造成男性不育症。女性病人可表现为性高潮消失,阴道分泌减少而干燥,常伴有性交疼痛。②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病人70%~80%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多见于病程后期。临床表现为膀胱无张力、尿潴留和尿失禁。早期表现为排尿间歇期延长,尿流速减慢,以后出现排尿不尽或排尿淋沥现象,病人感觉下腹部胀痛、尿痛、尿急、尿频但又无力排尿,少数病人出现充盈性尿失禁。主要原因是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受到损伤,引起膀胱充盈感觉障碍和逼尿肌的反射活动障碍。
3.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便秘、腹泻、大便失禁、腹痛、恶心、呕吐及食管运动异常。或病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①胃麻痹。病人由于胃张力减弱、胃排空迟缓,导致胃扩张,常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饱胀、恶心、呕吐、体重明显减轻。少数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烧灼感和腹痛。②肠道功能紊乱。占糖尿病病人的10%~20%,病变在小肠则以腹泻为主,病变在大肠则以便秘为主。糖尿病病人由于高血糖,引起大肠慢性失水,约2/3的糖尿病人早期均有程度不同的便秘倾向,有时大便呈块状、栗子样,常数日1次,病人往往需润肠药或灌肠。而大约20%的糖尿病病人表现腹泻,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泻病人大便呈糊状,或先干后稀,尤其以餐后、黎明前或半夜为多见,半数腹泻病人有大便失禁,表现为频繁排出少数半成形的粪便。有时表现为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人极度消瘦、胃纳极差、食后即泻,大便呈水样,一日4次~5次至20余次不等。
(二)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治疗
有效地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根本措施,可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再根据各系统病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