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开店(餐饮店)尽享——财务“快餐”
17856400000009

第9章 折旧费用的计算

李涛觉得自己跟得病一样,最近凡是听到收益、利润一类的词汇,脑袋便不由自主地打起精神来,但一听到成本、费用及支出,心中就有止不住的厌恶感。天啊!这不会就是人家说的“势利”吧?

看着这一堆费用,李涛是既讨厌又为难。妈妈说一切皆有宗源,这些又该怎么算呢?

李涛想起之前妈妈讲过转让费的摊销问题,自己开店的装修费和设备费用应该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想法不错,有妈妈的遗传!”妈妈肯定了李涛的想法。

“在权责发生制的处理原则下,摊销一般是与期间费用与利润有关的费用性资产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这部分费用通常是一次付出,但受益期在以后各期。例如,你订了一年的报纸,订报纸的钱交了,这一笔费用是长期受益的,也就是每个月摊一部分,因此要摊销。摊销多与费用有关。与摊销相对的还有一个概念是‘折旧’,它与固定资产相关,一般常说累计折旧。”

“例如,你买了台价值1万元的电脑,预计能使用4年,如果是平均折旧的话,意思就是说每年这个电脑的价值都要减少25%×13元=2500元,这2500元就是折旧费。又如,3年过去了,总共的折旧费就应该是3×2500元=7500元,这就是累计折旧,即所有折旧的总和。这时这台电脑的账面价值就是10000-7500=2500元,就是说,从账面上看,这台电脑只能值2500元了。”

“折旧不就是贬值吗?”李涛问。

“呵呵,有那方面的意思,但是不完全正确。”妈妈停顿了下来,若有所思,刚才的解释似乎把这孩子带“沟”里去了。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例如,你购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以后的年限里将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既然有利益流入,那么肯定应该有利益流出,此时固定资产的折旧也就相当于流出的利益。折旧也就可以理解为由于固定资产产生收入而同时伴随产生的成本。”

看着李涛紧皱的眉头,妈妈继续解释道:“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在报废之前是在生产中长期被使用的,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其在生产中的损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产品中的。为了保证再生产的正常继续进行,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把那部分已经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固定资本的价值以货币形式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若干年后,即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更新固定资本。这种按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方法就称为折旧。”

“相对于贬值,折旧的意义更多在于补偿。”李涛终于有所领悟。

“折旧应该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年限平均法比较简便,应用也最广泛,它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

“要是按照平均5年折旧计算,装修费用和厨房设备每月的折旧额就是600元(36000/(5×12))和400元(24000/(5×12))。”李涛学以致用。

听从妈妈的建议,李涛把最近的相关费用又进行了整理:

阅读材料:折旧很重要

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发生在购置的会计期,而不是发生在计提折旧的试用期。折旧是本期的费用,但不是本期的现金流出。

如果企业发生亏损,从短期来看,如果亏损额小于折旧额,虽然收入小于全部成本费用,但大于付现的成本费用,这是因为折旧和摊销费用不需要支付现金。因此,企业支付日常的开支通常并不困难,甚至还可能把部分补偿折旧费用的现金抽出来挪作他用。然而,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需要重置时,灾难就来临了。积蓄起来的现金不足以重置固定资产,因为亏损时企业的收入是不能足额补偿全部资产价值的。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设法筹款,以购买设备使生产继续下去。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因为它增加了以后年度的现金支出,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亏损。除非企业扭亏为盈,否则就会变成“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并将很快破产。这类企业如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还有一条出路,就是找一家对降低税负有兴趣的赢利企业,被其兼并,因为合并一个账面有亏损的企业,可以减少赢利企业的税负。

如果企业的亏损额大于折旧额,则企业濒临破产,这类企业不能以高以付现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更谈不上补偿非现金费用。这类企业必须不断向短期周转中补充现金,该现金数额应等于现金亏空数。如果要重置固定资产,所需现金只能从外部筹借。一般来说,企业从外部寻找资金来源是很困难的。一方面贷款人看不到偿还贷款的保障,是不会提供贷款的;另一方面所有者也不愿意冒险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这类企业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不如尽早宣告倒闭。这类企业往往连被其他企业兼并,连降低兼并企业的税负的价值也没有。兼并企业的目的是节税,以减少现金流出,如果被兼并的企业每年都需要注入现金,则有悖于兼并企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