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17856900000004

第4章 教育创新的意义(4)

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具体的一些做法就是: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作为企业改革的战略重点,选择客户基础较好、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开展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对标”活动,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继续推进企业的债转股工作;加大对劣势企业的兼并、破产力度,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资不抵债的企业退出了市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全国许多地方初步建立了省、市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国有企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二)价格改革取得新进展

结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进一步放开和下放了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江苏、上海等地已在全省(市)范围内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革原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不再每月公布原油基准价,改由两大公司按照国家制定的作价办法协商定价。积极推进供水和公有住房租金的改革。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在粮食主销区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全面放开。健全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按照国家关于“销区保持5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省级粮食储备。在主产区,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基本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基本遏制了大量亏损的局面。大力推进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放开棉花收购,建立了棉花储备制度,实行棉花购销、加工企业与供销社分开。加强和改进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

(三)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展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快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步伐,大量企业不良资产被管理公司收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做好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信用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国家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币开立人民币特种股票帐户,拓宽了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改革股票发行方式,实行核准制。正式实行上市企业退市制度,加大了对资本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区、市的部分县、市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减轻农民负担!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改革步伐。开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试点工作,选择财政部等几个行政部门及中科院等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试点。政府采购制度初步建立,采购的范围由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参加到政府采购活动中来。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

国务院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认真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有关部委召开了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初步清理的基础上,对不需要中央政府投资,同时又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国务院审批总投资限额以下的项目,国家计委不再审批,属于地方政府出资的由地方计划部门审批,属于企业出资的由企业自主决策。第一批取消的审批事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和商贸设施项目。对需要继续保留的审批事项,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时限,提出了监督制约措施。其他部门和地区也陆续公布了一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辽宁省及其他地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试点工作顺利展开。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进一步提高。

由上可见,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经济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对于国家来说是最为根本的。但是,为了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要想成功并持久,就必须有教育创新为其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基础。

三、教育创新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当社会发展了,教育也必须随之而发展,即创新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使其符合发展了的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定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先后有六次重大的教育创新,而每一次教育创新,都对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教育创新,引发了教育形式的重大转变,使学校教育得以产生,教育活动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建立起文官选拔的正规教育制度。

第二次教育创新——班级授课制,使学校教育建立起系统的按年龄分班教学的制度,极大地开发了人类的潜能。

第三次教育创新,是根据产业革命要求提出科技教育思想,建立起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使正规教育逐步从贵族的学术殿堂中走出来,转向为生产实践服务,产生了带根本性的教育革命。

第四次教育创新,表现为终身教育观的提出,使教育从阶段性向全过程的终身学习迈进,实现了教育制度的重大转型,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在新的水平上与人类生活结合起来。

第五次教育创新,表现为多媒体教学,使文字产生后教育与实物从脱离再实现结合,促进了教育方式上的革命,对人类学习形式有重大影响。

第六次教育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提出,这是战后由于高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存方式而使人类面临严峻挑战之下引发的。创新性学习要求有新的课程与之相配套,因此,课程改革和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越来越追求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现代结合首先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其基础在教育。能否树立起把经济发展奠定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代发展观,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经济轻科教是一种传统的小生产发展观,以这种思想指导经济建设,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转变把教育看作消费性社会福利事业的陈旧观念,在全社会确立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战略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现代观念,把教育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地位落到实处。重视教育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具体表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我国要迎接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抓紧并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当今时代,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先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经费的增长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智力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投资增长的速度。因此邓小平曾经十分深刻地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科教兴国首先必须振兴科教。加大科教投入,加强教育投资立法,从法律上规定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投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是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国长期受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重继承轻创新,这种情况必须彻底改变。为此,应当从幼儿园起,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大创新具有的力度,因而教育创新的力度也就必须加强。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两者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面对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形势,广大中小学校长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必须对教育的创新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创新的步伐,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四、创新是教育的灵魂

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精神的时代。国家和社会都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每一个希望对国家和社会能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也都渴望自己成为创新性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离不开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唯有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是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失去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育将无法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一)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一部分的教育,同样要靠创新的推动才能发展。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时代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党和政府已经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教育的发展,把教育纳入了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真正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自身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快发展的步伐。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超过的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以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即主要通过21世纪的课程教材革新、评价机制革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提供制度和师资保证。所谓“整体”,包含了各个层面、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具体一些说,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体制、教育结构、课程建设、教材、教法、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决策和管理、教学活动、实际操作等层面,高、中、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层次,另外还包括学生、教师的个性特长、潜能等,所有这些构成了教育创新发展的整体。创新意识、创新要求渗透于整体中的每个环节与结合点,通过每个“点”的优化和系统优化组合,开创21世纪教育的新局面。

(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根据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呼唤,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已经走入新世纪,我们已经加入WTO,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发达国家,我们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实行教育改革,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