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17856900000005

第5章 教育创新的意义(5)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明显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新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每一个人都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问题,诸如资源与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与生态失衡。所有这些都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此外,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将人类推进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高可见犯罪。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诱发了一部分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和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人在拼命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相反却带来了精神的空虚和许多的烦恼,进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生活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使得人们更需要学会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不行的。

最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法律要求。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是无偿的,它的广泛实施,标志着全社会对教育的极大重视,也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发展,而素质教育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恰恰反映和满足了义务教育的要求。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反映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其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潮流。那么,素质教育本身最根本的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在素质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呢?显然,我们要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最终不能成功地培养起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这样的素质教育就是失败的。

实际上,正是因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当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时候,创新教育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创新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重点。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人才的数量上,更重要的表现在人才的质量上。人才质量最重要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当然是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哪些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强,就表明他们作为人才的质量就更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类极其可贵的一种特质,同时,也是人才最重要的一种素质。离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最重要的素质,人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就很难发挥较大的作用。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一生当中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列宁,一个是毛泽东。邓小平之所以最佩服这两个人,就是因为他们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创新确实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我国的教育传统一向片面强调被动求知,而忽视主动创新。过去几乎将读书求知当作了受教育的同义语。读好书就可以拥有一切。所谓万般皆下品,唯一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读好书,必须“学海无涯苦作舟”,必须“头悬梁,锥刺股”。至于“百事之工”,再好也只是“奇技淫巧”,是正规读书人所看不上的。孩子们只要好好听话,就是好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将来就会有出息。这些教育思想及其贯彻这些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第一要务。

(三)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我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从“应试”的土壤和环境里走出来的人,虽然不乏根基深厚、知识渊博之才,但也有不少成了保守、听话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相对于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创新,它不仅将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人才观念,也必将引起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估标准等一系列变革。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教育创新,只有积极地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和实现创新教育。

五、教育创新的特点

教育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因而秉承着一般创新的特点,同时也加入了自身的特征。概括地说,教育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的系统性

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教育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教育创新活动的效果。同时,与教育过程相关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效果。

(二)创新过程的创造性

教育创新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打破常规、适应规律、敢走新路、勇于探索,是教育创新的基本表现。教育创新体现创造性,最大障碍在于传统习惯、囿于习惯的做法和原有的模式。

当然,创造离不开原有的知识,但创造性更本质的属性是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其中包括新的设想、新的实验、新的举措等等。

(三)创新行为的市场性

学校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创新行为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场既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创新的归宿,是否取得市场成功是判别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创新行为都应致力于提高教育与市场的吻合度,通过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创新保持与市场变化同步前进,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四)创新结果的实用性

创新是为了教育发展,只有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并非越奇特越好,而应以实用为基本准则。对一个学校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办学目标不同,通过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不同学校的创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要满足对本学校的实用要求。

(五)创新过程和结果的风险性

一个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说到底也是一种决策行为,凡是决策,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就创新过程和结果来分析,当提出创新方案时,都是以立足于对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进行抉择的。人们既不可能毫无误差地预测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左右未来趋势,这就使得作为决策行为的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不同内容的创新,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一般也是不同的。

(六)创新能力的动态性

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撑条件,如制度、管理、信息、资金等,随着创新活动的进行,这些支撑条件会不断变化,教育创新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种动态调整,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