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17856900000008

第8章 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2)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21世纪人类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掌握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标志的国际竞争主动权,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全面实施教育创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要把知识资源变成知识财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知识成为现实生产力的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创新是打开知识经济大门的金钥匙,也是国际竞争追逐的主要目标。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基础工程,也是主体工程。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全面实施教育创新,以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施教育创新体系是以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为目标,将教育创新放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目的、师资培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目的是建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新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教育创新既不同于创造教育,也不同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只是在原有教育体系中实施的创造方法或创新意识等创造性要素的教育,本质上只是扩大已有教育的外延,使教育在传递文化,开发智力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培养创造力或创新意识等要求。

教育创新是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体创新素质新的要求为理念,对现行的教育观念体系、教育管理体系、教育理论体系等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概言之,教育创新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对教育各要素进行重新整合,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教育要素叠加。

同时,教育创新与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为了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育创新既是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是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育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走教育创新之路,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对教育创新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没有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将难以走远。同样,没有素质教育,教育创新缺少现实的动力。

实施教育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是前提条件。实施教育体制创新,就是要在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一方面改革不适应教育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创新意识去重新建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解决教育体制创新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教育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比如,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还是政府行政行为?学校对政府需不需要有行政隶属关系?学校应不应该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等。笔者认为,在教育体制上,强化教育的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淡化教育的政府意识和政治意识;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淡化教育的工具功能是实施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

实施教育体制创新就是要从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出发,解除教育体制因素的羁绊,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实行依法治教,依法办学。

实施教育体制创新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对教育包办多,统得多,揽权多的体制弊端,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同时政府要通过宏观管理,充分运用教育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办学投资体制。

实施教育体制创新要形成多种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格局。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另一方面对现有办学条件欠缺,资金不足的学校,可以采取转制、租赁、承包的方式形成公有私办,公私合办,相互资助,共同发展的办学局面。

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全面实施教育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具有先导作用。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重继承、轻创新;重知识基础教育,轻创新素质教育;重考试能力培养,轻创新能力培养。对个体而言,认为知识学习、知识积累是人生的基础,至于创新教育只有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能进行,形成了初级教育学知识,高级教育做学问的思维定势。教师遵循着普通教育传授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教育进行技术培训、高等教育传授专业知识、研究生阶段做学问的思维定势,机械而毫无创意地从事着教书匠的工作。学生则把机械学习、死亡硬背、循规蹈矩看成为学校生活的金科玉律。学校生活刻板,教育毫无生气。这种忽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在传统的教育功利主义驱使下,在现实的升学教育鼓噪下推波助澜,掩盖了教育的本义,使教育职能逐步工具化,培养方式逐步标准化,个性发展趋同化,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功能逐步丧失,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却被不断强化。

创造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且人的探究欲望随着个体社会化加深而逐渐减弱。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探究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下,他们观察事物细致认真,手脑并用发展协调,易于发现问题,渴求研究问题,是创新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好新奇求异趣,观念开放,无拘无束,敢想敢干,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开展创新素质教育是形成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人社会与儿童社会总是存在着隔膜。成人社会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指导和评价儿童行为,对儿童只允许其按照成人设定的线路行走,只肯定其对成人社会的模仿,对其独特的探究行为冷眼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多,支持少。这种成人社会对儿童社会的偏见反映到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儿童、青少年时期应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创造、研究、做学问等必须经过知识积累、智力发展到高层次教育中才能进行,否则就会给予否定的评价。就这样成人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把儿童、青少年赶进了狭窄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题海战术”和“考试轰炸”中消解着探究欲望。同时也消解着本已生机蓬勃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