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17856900000009

第9章 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3)

学校教育忽视创新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也有理论上的。从理论上说有等同论和自然论。等同论认为学习知识就可以开发智力。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且不说学习知识能不能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绝对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智力和创造力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创造力不仅包含智力因素,还包含非智力因素,如独立性、个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未必是一个有高创造力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强的人,必然是独立性强、个性完善且有不屈不挠之毅力的人,也是一个智商高的人。因此,创新素质不能通过等同论方式培养,而应该与知识学习同步,从小抓起。自然论认为人的创新素质只有经过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后,进入成人社会才能生成。也有的说创新素质只有在社会提出创新要求的情况下,经过一定创新实践才能拥有。自然论排斥创新素质应从早期教育抓起,割裂创新素质形成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机械地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功利心态对待创新素质教育,与等同论一样都是错误的。

除此之外,传统教育的惯性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实践作用。而创新素质教育则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基础上的并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自然是传统教育所不容的。

教育观念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把创造、创新和研究等教育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让儿童、青少年的探究欲望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逐渐演绎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施教育创新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我国古代一直视教育为工具。自隋唐有科举考士制以来,教育就成为从下层社会通往上层社会的梯子。对于社会来说,教育起着遴选人才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教育起着引人走向功名利禄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一是道德教化;一是人才遴选。一言以蔽之,教育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育的功利性仍然十分明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教育目的中的人才内涵重社会性、轻个性,重服从、轻独立,重同一、轻异质的倾向极为严重。这种倚重倚轻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制约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同样也制约了个体创新素质的发展。创新素质是在科学和理性的支配下,在高扬个性,倡导独立,大胆怀疑,积极批判,去同求异的教育土壤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淡化功利,回归人本的教育价值导向下形成的。一切忽视个体,忽视个性的教育必然是毫无创造性的教育,是与创新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在师生关系上,我国教育一直推崇尊师爱生,并把这种“爱”伦理化、道德化,那么这种爱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爱生如同尊老爱幼,其中的“尊”与“爱”蕴含着浓厚的封建礼教下的上下、长幼之分,是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产物。它以道德温情和尊爱有序遮蔽着师生关系的本质,维系着封建礼教下的师道尊严,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的权威,无形中压抑了受教育者的怀疑和批判意识。

另一方面尊师爱生是以尊师为绝对前提的,至于为什么爱生,如何爱生则完全取决于教师。这种以感情为主线的单向的师生关系,既排斥理性,排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精神,又使师生完全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必然是教师的意志取代学生的意志。教师的话语霸权左右着学生的话语权利,对教育的功利价值关怀遮盖着对教育的终极价值关怀。受教育者在教师权威的胁迫和功利的诱导下,不仅学习处于被动之中,而且心理时时处于压抑状态,学习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被泯灭,课堂质疑,独立思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被扼杀。因此,创造、创新、研究等创新素质也就难以形成。

走出尊师爱生的理论误区,就是要消解师生关系中单纯的道德伦理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人格独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

走出尊师爱生的理论误区,就是要消解师生关系中单纯的道德伦理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人格独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

走出尊师爱生的理论误区,就是要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师生关系,对教育职能重新定位,丰富人才的内涵。

走出尊师爱生的理论误区,只是教育理论创新的一些个别见解。就整体而言,教育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不断完善过程。有必要强调的是,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论创新并不是对已有思想和理论一概否定,而是在对已有思想和理论的扬弃中注入新的内涵,形成新的活力。

实施教育创新体系,关键是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走的是低成本、低效益的路。近十多年来,我国师资培养规格有提升的趋势,但基本模式不变。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对素质教育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师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在必行。

实施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要改变低成本、低效益的思路,实施高成本、高效益的发展策略。所谓高成本就是提高个人和国家的教育投入成本。一方面提高师资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高效益一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形成教师职业的竞争机制,以提高师资的使用效益。二是通过高质量的师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在实施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实行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模式。其目的是一方面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在培养年限上实行“3+1”和“4+1”等模式。即取得初等教育资质必须接受三年综合性教育,一年教育专业教育;取得中等教育资质必须接受四年综合性教育、一年教育专业教育;取得高等教育资质必须接受研究生教育,同时还必须接受一年教育专业教育。同时,教师持证上岗后,还必须接受一年的实习培训,只有通过实习培训才能正式聘用。在人事体制上,教师属自由职业,而非国家公务员,必须淡化身份,打破人才垄断,实行自由竞聘。

实施师资培养模式创新是科教兴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师资培养走高投入、高效益之路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对现行师范教育体系略加改造,在布局结构上稍作调整就能适应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因此,抓住机遇,实施师资培养模式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