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14

第14章 教育创新知识(2)

建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我国创新教育能得以顺利发展的土壤。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具体包括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有了国家对创新工程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也必将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支持下,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力放在首要地位,受教育者自身也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去,促使创新教育顺利有效进行。

二、学校与创新教育

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更应该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学术气氛及管理体制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应试教育强调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追求目标,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有学者提出,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应试教育在教育理念、目的、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们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水火不容。由于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应试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抑制。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也就失去了基础。另外,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也容易雷同,缺少个性,缺乏创见。总之,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界在这几年一直呼吁建立素质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考试”和“升学”中解放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模式的灵魂,始终把创新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素质教育的逐步完善必将对创新教育的进展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家庭与创新教育

家庭是学生不能选择也不能回避的场所,其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有利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交往,榜样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试着想新颖的主意和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特,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的态度上。这种好问的态度由对某事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追求所引导,前者只在假性创造力的意义上引起提问,而对知识以及深化的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则对真正的创造力有利。从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对家庭与培养创新力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子女创新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四节 创新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如何高效地推进与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实施创新教育应针对各层次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小学、中学及大学几个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幼儿和小学时期就打好基础。通过对儿童进行早期的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对儿童的创新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乃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应该利用儿童的这种特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儿童有新的发现;

2.注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作为教育者,应该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这是创新力发展的基础;

3.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的;

4.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而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

5.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是培养儿童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儿童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如儿童在“过家家”、“搭积木”等类的游戏中,就很容易运用创新性的思维,但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游戏在培养创新力当中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毕克官指出:“孩子的游戏中,包含着大多的创造性,只可惜,很多父母都大煞风景,把孩子的大部分创造性都抹杀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1.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广博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具有大量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促使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动机,同时还要加大对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

2.要重视中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使中学生高效接受知识,并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及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观察、思考、想像以及独创等习惯与能力。

3.要注重创新情感的培养。中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比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创新的动机。托尔斯泰多次从艺术的角度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许多教师非常强调使中学生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4.要注重中学生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在中学阶段,学生个性特点已经发展得比较明显和突出,教师应对教育的“偏才”、“怪才”予以重视,根据学生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这些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得以充分发挥,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新性人才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平衡发展,给特长生尤其是“偏才”、“怪才”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一些特殊的政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