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39

第39章 成功校长识人用人的能力(2)

如果校长不独具慧眼,人才即使在眼前,也会错过。识才须首先看本质。要察言观行,尤其是观行,这是识别人才本质的根本方法。要善于识别不同类型的人才。人各有才,只不过是才能有大小之分、方向之别。校长必须从事业和工作要求出发,决不能从个人好恶或按自己的模式,去识别和评价人才。现代化建设,要求校长着重识别和选用那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识才不容易,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高识的校长,才能识出高才。当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才往往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患难识忠奸”,如果在困难危险时刻不见人影,而在顺利和有利可图时却萦绕周围的人,通常是无才之人,即便有才干,也是缺少贤德,而不可重用。在教育管理中有不少校长在危难时能重用人才,而在顺境时却偏信于庸才和奴才,结果葬送了事业,也毁了自己的信誉,应引以为戒。

2.用才之能

校长如果善于用人才,领导效能就会事半功倍。校长的才干不一定样样都强过别人,但他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才能。校长的用人魄力,首先表现在不拘一格用人才,宁可重用有缺点的人才,也不可重用“无缺点”的庸才;用人的魄力,还表现在敢于用持不同意见的人才,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人才。

3.护才之魄

护才之魄,既是校长的“才才”,也是校长的“才德”。领导者既要防止“棒杀”人才,又要防止“捧杀”人才。人无完人,即使人才,也会犯错误,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失误,特别是在开拓探索的过程之中,校长应对他们善加保护,一方面要诚恳热情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或弥补失误,另一方面要承担起领导责任,绝不应怕受牵连,把人才当成替罪羊,“丢车保帅”,这是令人寒心和不能容忍的。校长如果不能公正对待一个人才,就会使其他人才产生连锁反应,对校长失去信任。俗话说,“英雄志短”,人才在工作中通常是坚韧不拔,但在感情上往往比较脆弱而受不起委屈。人才一旦做出成绩,受到奖励,就可能引起种种非议,人言可畏,众口难挡,这时校长应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人才,到群众中去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要对恶意诽谤肇事者予以批评、惩戒,绝不允许“棒杀”人才。同时,校长也要防止“捧杀”人才,人才出众,成绩辉煌,大家吹捧,结果人才自己失去自知之明,头脑发热,恶性膨胀,以为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忘记了组织和群众,飘飘然,甚至走入迷途。这时,校长则要清醒地站出来批评那些不恰当的吹捧,帮助人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断进取,不要自毁前程。这也是对人才的另一种保护。

第二节 成功校长选人的方法与步骤

一、影响选人的因素

校长选拔人才,既会受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以下主观因素的制约: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之为第一印象,两个人初次见面,总要先相互打量一番,这就产生“第一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总是以第一印象为媒介进行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一个人的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来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对同一张照片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释:第一组大学生说,此人深陷的目光,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这个人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探索的坚强意志。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个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第一印象”具有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和“先入为主”的特点,它产生于人们的知觉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结合,并形成心理定势,从而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评价。通过第一印象,人们所获得的主要是人的外部特征,如人的仪表、容貌、言谈举止、性别年龄以及一时一事的行为表现等,这些外部特征所反映的是非本质的特征。人们通常先依据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归类,然后再按某类的特性对人进行推论,即把社会刻板化了的模式套在这个人身上。这样,往往会造成以貌取人和凭印象处事的失误。如果某人给校长的第一印象相当好,校长就会更多地注意他的长处,并可能忽略他的不足之处,轻易谅解他的缺点,甚至把缺点误当为优点;如果某人给校长的第一印象不好,校长就会更多地注意他的弱点,甚至把他的优点误认为缺点。由此可见,首因效应容易使校长在选拔人才时,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偏差。因此,校长必须正确对待首因效应,不能仅停留在第一印象上,而应进一步作深入全面的了解,不断修正或深化第一印象,以形成对所选人才较正确的认识。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即光环作用,是指一个人的突出特征会像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们看不到或忽视他的其他行为,从而影响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产生出以偏概全的失误。若某人在某方面成绩突出,于是掩盖了他的缺点;若某人在某些方面缺点突出,于是便掩盖了他的优点。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以下试验: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勤奋、灵巧、坚定、热情等五种品格的卡片,要求被试者想像下一个具有这五种品格的人的形象。结果,普遍认为这种人是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又把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要求被试者再设想一个合适的形象。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并想像出一个截然相反的形象。这说明,热情—冷酷起着“晕轮”的作用,它掩盖了其他品格,决定着人们看待别人的总体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一般产生于对他人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而且掺杂了大量的个人主观心理因素,往往使我们难以真正地了解人和公正地评价人。校长防止克服“晕轮效应”,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二要加强自身知识和人格的修养;三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评价人。

(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某人的近期表现,在校长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对该人的一贯看法,在领导工作中,注意人的近期表现是对的,但要防止近因效应引起的“一俊遮百丑”或“近过掩前功”的偏向。如某人表现一贯不好,突然做了一件好事,领导就刮目相看,似乎比先进还先进;某人一贯表现好,突然工作中出了某种差错,就另眼相待。这些都是校长不能正确对待近因效应而引起的不公正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效应。前者告诉校长,对人的看法要“善终”,不应因其一时表现就否定一贯表现;后者告诉校长,对人的评价要“慎始”,不要凭第一印象就急于下结论。从心理上分析,情感不稳定、不持久者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情绪稳定、持久性强的人,则易为首因效应所左右。因此,校长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有所侧重地防范上述两种效应的消极影响,用历史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来选人用人。

(四)成见效应

成见效应是指在过去的知觉、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人产生难以改变的固定看法。成见使得校长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和事。校长一旦对某人产生消极成见,就会对该人持否定的态度,不愿加以选用。即使某人很有才华,若校长对他有成见,宁可使工作受损失,也决不重用他。成见,往往使许多人才失去重用的机会。校长要避免成见效应的干扰,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才,要一分为二,多注意他们的长处和积极面,这有助于排除成见效应的消极影响。

(五)月光效应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但可以借助太阳而发出柔和的光辉,使人感到它很可爱,从而产生众首仰望的效应。在选拔人才中,也有类似现象。比如某人本非“千里马”,但由于他与某位校长是亲戚、朋友或老同事,而得到校长的举荐,马上身价倍增,跻身于领导行列。虽说“举贤不避亲”,但是所选的人必须是“贤才”,校长应实事求是地考察其德、才、能、勤、绩的优劣而决定是否任用,而不应为月光效应所左右。

二、选人的方法

选人是用人的第一步。我国封建时代选人靠科举考试。现代西方选人一般靠广告招聘。要想从中物色合适人选,就要想办法。譬如有的请候选人吃饭,看谁吃得快,他们认为饭吃得快,工作效率就高;或让候选人套圈,有的人手执圈子不套,犹豫不决,最后丢出圈子,没有套中,大失所望;有的人圈子到手马上就掷出,是否套中毫不在乎;有的人则瞄准目标,沉着果断地套去,即使套不中,他也不泄气,矫正一下动作,寻找更合适的角度,结果套中了。第一类人,谨小慎微,犹疑寡断,不会有什么成就;第二类人,办事不认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有第三类人,锐意进取,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当然,他们也知道这样选人并不完全可靠。现在西方有些国家通过人才评定中心选人,在评定中心里模拟了各种工作环境,并由有经验、有地位的管理专家、心理学家、科技权威等担任评定员。评定员对候选人在模拟的环境里进行工作的情况和表现,进行观测,对候选人的学识、技能和素质进行评估,然后“会诊”,做出一致的结论。这样,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能否胜任工作。我国是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需要的人才数量很多,我们没有这么多专家和财力开办很多评定中心。何况工作千差万别,评定中心评定的人选,也不一定能保证满足各种各样的要求。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人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笔试法

这是通过考试来测检人才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论文式笔试和测验式笔试。论文式笔试,是以长篇文章的论述测试应试者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才能和观念等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测知候选人的文字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联想力;它的不足之处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命题范围不够广泛,也不能测出记忆能力等等。测验式笔试,是以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或改错题等来考验其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评分公正,抽样较广,免去模棱两可的答案,可测出人的记忆力,试卷易评阅;它的缺点是,不能测出应试者的推理能力、创造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选人时,应按工作性质来确定哪种笔试法。

(二)面谈法

“不知言,无以知人。”面对面交谈,能使校长对考察对象产生直接的亲身感受和较深的体验,从中窥见其思想水平高低,见识深浅,了解其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有何专长、兴趣、志向、气质以及应变、表达能力等。如欲考察其学识,可问之以各种知识;欲考察其应对能力,可问之以各种机敏性问题;欲考察其社会成熟度或性格的稳定性,可施之以压迫式的面谈。压迫式面谈是有意地施加压力,使对方焦虑不安,以探究在这种压迫情况下,到底如何应付。有效的面试是成功的选人之法,但面谈取人的明显缺点是,主试者与面谈对象容易串通作弊。为此,可采用笔试与面谈相结合来综合测试人才。

(三)招聘法

招聘作为一种求才的有效方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战国时期燕昭王设黄金台,三国曹操发布的《招贤令》,诸葛亮设的《招贤台》,明朝朱元璋的《招贤榜》等,均收到了发现人才、广聚人才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采用登广告招聘的方式,使许多被埋没的人才得以重用,并产生出巨大的效益。但是,在实行招聘人才的同时,应更有效地利用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动态考察法

校长对被考察者置于动态情景之中,运用多种评价技术,观察被考察者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称为动态考察法。这种方法西方称为“情景模拟法”。其主要方式是:

1.公文测验,即:主试人给被试者一篮子日常工作必须处理的公文,包括电话记录、命令、备忘录、请示报告、各种函件等,并限定时间处理完毕。

2.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将6~12个被试者组成一个小组,不明确他们当中谁当召集人,要他们讨论一项业务或人事安排问题。通过讨论,可以看出谁具有领导能力并驾驭整个会议,说服他人达成一致决议,从而对每个被试者的领导能力与说服能力作出评价。通过这样测试,谁具有领导才干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五)试用考察法

校长在正式任用所选人才之前,最好给他一段试用考察期,经过试用确实称职者方可正式录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由于被考察者的巧妙伪装而造成的主观判断失误,也可以使其他下属口服心服,便于将来合作;还可以使被选用者熟悉工作,获得经验;以便在正式录用后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

(六)综合选拔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选拔高一级领导人才,它包括上述各种方法,从而克服单一方法的缺点,吸收上述方法的优点,全面考察选拔人才。在选拔过程中,实行层层遴选、优中选优、逐轮竞争淘汰的方法,大体分以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