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美国、日本、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对世界教育改革进行深刻的思考。当今的教育改革不再是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进步教育”那样,只是教育家和学校在使劲,而是首先由国家倡导,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如此地重视教育和教育改革,因为未来的综合国力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上。另外,历来的教育改革与企业无关,而当今的教育改革,如终身教育运动得到企业界的支持和关注也是罕见的。二战前,企业开支中的培训费用平均不足1%,而当今有的企业培训费用可占总开支的25%之多,把本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极重要的目标。这就是当前全世界的教育改革如此波澜壮观的原因之所在。
教育改革中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认真地思考。
第一,这场教育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动力,就要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中来分析。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人类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为人类造福,不是去自相残杀,也不是以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代价。人类要学会在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不能以消灭对方为竞争的目标。人类要发展,而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包括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发展知识经济这四个主要内容。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要推动社会的发展。控制人口,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这需要教育;保护环境,就是要对人类自身负责,就是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负责,这需要教育;珍惜资源,不论是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就是要对人类的子孙后代负责,这需要教育;发展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配置,以高科技知识为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知识经济,更需要教育。当前的教育有诸多弊端,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适应人的自身的发展,因而就需要改革,改革的动力就来自于社会。
第二,当前教育有哪些弊端?
当前,教育中的弊端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宏观上的弊端。这是校长们难以左右的,但又必须了解的。诸如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论国家贫富都认为投入不够,同时又浪费得惊人。又如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把教育管得过死,学校难以办出特色;而有的国家过分分权,乃至造成校长定课程,教师自选教材,学生过于自由,发展得极不均衡。再如有的国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获得少数人能够得到的高等教育权牺牲了多数人;有的国家牺牲了义务教育,盲目地发展高等教育,结果造成人才外流,自己国家依然贫穷落后。
第二类是属于教育自身的弊端。这些弊端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揭示得十分深刻,归纳有以下五点:
一是,“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是“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这证明了当前教育的严重滞后,“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这是教育自身发展中的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尽管教育经费不断增加,而事实上却在培养着越来越多不适用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教育内容陈旧、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教育方法死板,不利于人的发展,教育观念落后、滞后。一句话,用旧内容、旧方法培养人,其结果必然是培养越来越多的不合用的人。
二是,“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不平衡,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对立。“教育需要”是指国家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要,比如说当前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为国家来说,它需要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劳动者、专家。“教育要求”是指家长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上最好的学校,将来谋求最理想的职业,有时,学校屈从了这种“教育要求”的压力,于是产生了“应试教育”。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之间越不协调,教育的弊端就越严重。
三是,“学校担负着一种筛子的任务,从小学各年级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为挑选未来的杰出人才而进行筛滤。”“虽然许多人被选上了,但其他所有的人都被排斥在外了。而且这种标准不断地把这些限制规定得越来越严了。”由于这种要求的标准逐步提高,这种标准就永远是群众所达不到的。
四是,由于过分地屈从了升学的要求,过分强化了教育的“筛子”的作用,于是就造成了教育和学校的扭曲、儿童的人格分裂。由于学校和生活脱节、儿童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现在的学生生活能力低下、心理承受力脆弱、言行不一,过早地学会察言观色、说假话,乃至于产生吸毒、赌博、校园暴力等,都源于这个造就分裂人格的弊端。
五是,教育的动机有两个:其一,是“谋求职业”,“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其二,是“对学习的渴望”。“而谋求职业和渴望学习两者或共同起作用,或交替起作用。但显然值得注意的是,谋求职业一般重于渴望学习,后者的重要性往往被人视为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现在的人性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学校中被残酷地扼杀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近于荒谬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全部儿童中只有一半能进入学校,而这一半中又有一半儿童不适应于这样的学校。即使在初等教育阶段,这些儿童就已经心灰意懒了”。现在,学生中厌学的年龄越来越提前,人数越来越多,成为学校中的一个顽症。如果一半的责任可以归咎为社会和家庭外,另一半的原因不能不归咎于现在教育的弊端。
第三,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这场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也是作为一名校长认真思考的。一般来说,可以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这场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近代化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近代化教育是适应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教育,无疑它对于农业社会那种保守的、严格等级制的家庭传授式的封建教育是一大进步。近代教育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人才规格标准化、统一化。这是工业生产标准管理思想的反映。
(2)班级授课严格化。这是工业化追求效率思想的反映。
(3)教育内容学科化、固定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近代学科的分类而制定,以知识体系为中心。
(4)教学方法单一化,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唯一方法。
(5)教育为青少年所特有的经历。
(6)教育本土化。
(7)教育评价和管理,以定性为主,以经验为主。
而我们要对近代教育进行改革,代之以现代教育。那么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呢?
(1)人才规格多样化、个性化。这符合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要求,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学模式多样化、个别化,打破了原有的严格的班级界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
(3)教育内容综合化。这反映了现代的科学发展的交叉与横断的特点。课程改革中要做到两个综合,一个是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如开设“科学课”;一个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如“环境课”。
(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网络化。现代的教育技术不仅引进了教育,也将改造教育,信息渠道的多元、学校界限的模糊、媒体的教育功能发挥,都是一种巨大的改革。
(5)教育终身化。学生一次的失败,决不意味着终身的失败,学习、就业、再学习、转换职业岗位和不断接受学习交替进行。接受教育不再仅仅被视之为谋生的手段,而变成人生之需要。
(6)教育国际化。
(7)教育评价与管理要数字化、科学化。
一句话,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这场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四,这场教育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说以《学会生存》的发表,作为这场全球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20世纪后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人们已经取得对这场改革的几点共识:
(1)这场改革是全球的、全员的、全社会的;
(2)在这场改革中,东西方教育在碰撞中要合作、要交流、要保存自己原有的优势,学习别人的长处;
(3)各国改革绝不是一个模式,可借鉴而不可抄袭照搬;
(4)改革的进程是渐进式的;
(5)各国的教育改革中都普遍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品德的教育;
(6)这场改革是为未来做准备,打破了过去把教育视之为只是对历史精华的筛选和继承;
(7)教育先行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教育投入也已成为各个国家治国方略之一;
(8)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低层次的“人人有学上”,而要进一步达到“人人能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进而达到“人人在教育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9)课程改革是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工程;
(10)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是这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第八节 素质教育理论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并且,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常常把“素质”和“教育”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名词——“素质教育”。因为这在教育史上没有前例,所以各类教育学词典上还没有这个词条。人们只是根据其表面字义,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并以此进行着信息交流。这个简明的说法,虽然符合形式逻辑下定义的规则:“教育”是属概念,“素质”是种概念,而且这两个词,都已被定义过,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但是,为了深刻地揭示其内涵,应更完整地进行表述,有比较科学规范的定义。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可以从学科的角度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创造出来的概念。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何东昌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素质全面地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陶西平同志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并且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及要“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论述,是“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概括了素质教育的基础内涵”。
比较上述对素质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发现上述阐释加深了我们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强化了其中的若干要求。例如在德、智、体等传统要求之外大多特别提到了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等等要求;又如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大多提到了发展个性的问题;再如论者大都强调了学生要“学会”、要主动,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等等。这些新的理解或强调是我们广泛借鉴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得出的新认识、新要求,是我们创立的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的历史性尝试。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