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17857300000054

第54章 坚持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13)

(3)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堂规范。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订后,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这些规范。

(4)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时而采用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独立做作业、集体讨论、表演等学习方式,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5)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不仅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使他们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够使他们明白什么行为在什么场合是合适的。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为关键的特征是积极的师生关系(Ridley Wahher,1995)。教师如果与学生之间不能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就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就经常采用控制学生的方法。当学生感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相融、和谐,具有情绪的安全感时,他们就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就更有可能冒着风险去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这种承担风险的精神是自主学习所需要的(Dollard Christensen,1996)。

积极的师生关系以信任、关怀、尊重、理解为基础,真诚的对话是建立这种关系的主要途径(Dollard&Christensen,1996)。因此,为了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关怀、尊重和理解。

道拉德和克里斯滕森指出,消除等级权利结构(教师控制学生),更多地给予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从“政策的制定、管理”负担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这有助于营造一种使学习能够发生的关怀和安全的师生关系(Dollard Christensen,1996)。

诺丁斯(Noddings,1991)指出,要想建立一种关怀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而关怀关系中的对话,具有五个特征:①关怀的态度或关心。这是确保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②灵活。结果不能事先计划好,对话者必须探讨对话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③注意。每一个对话者都在认真聆听和理解对方的话语。④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努力。对话的每一方如果都能信任对方和帮助对方建立自尊,就产生了一种安全的对话背景。⑤寻求一种合适的反应。共同分析对话中所探讨的问题,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他同时指出,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关怀的关系。学习构筑关系和关怀他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己能够得到关怀。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主动、一贯地关怀学生,才可能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

一旦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关怀关系,学生和教师就可以开始触及“真实生活问题”,就可以开诚布公地交谈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和挫折问题。在这样情景中的对话应该是开放的、直率的。对话的结果不能预设,也不能强加,而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样的对话中,控制应该被置放到一边,对话所关注的中心是相互理解、共同决策,共同找出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办法。

师生之间的对话需要真诚,也需要讲求策略。经过长期探讨,人们已经开发出若干用于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的技术。在一种充满关爱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采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一种鼓励学生自我负责、改善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师生关系。一种是由弗里兹·里德尔(FritzRedl,1959)所开发的生活空间面谈技术。它旨在通过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遭受的挫折。这一技术采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面临的问题和挫折背景中的情境和事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不是采用领导或控制的方式。他们要求学生解释自己所感知的某个情境或事件,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情绪、行动与情境结果联系起来。第二种是戈登(Gordon,1974)所开发的积极聆听和自我启示技术。这种技术是运用师生之间的对话,以一种没有威胁的方式来交流问题的情境。积极聆听和自我提示的中心目的,是理解学生的心理和处境。一旦学生看到老师是很投入地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采用指责和评判的方式来交流,那么在探讨自己当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时就会感到安全,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三)建立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

自我管理是一种帮助儿童有效地跟踪和改变自己课堂行为的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自我管理程序可能更有助于教师引发学生的行为变化,因为它更容易实施,占用教师的时间最少,不会妨碍其他的教学工作(Prater,1994)。指导学生对行为进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学生从他律变成自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技能一旦获得,学生可以终生受用(Dollard Christensen,1996)。

普雷特指出,自我管理包含几种技术,包括自我评估、自我记录、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等。自我评估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然后与自己预设的标准进行比较的技能。自我指导是一种有助于获得新行为的学习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榜样给出的关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步骤的外部描述,逐渐被整合内化成个体的内部言语。最终,儿童不需要考虑也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为这一过程已经自动化。自我指导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于他们脱离成人的帮助,独立地应对挫折等情境,也具有很好的作用(Prater,1994)。

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例如,里德利和沃尔瑟(Ridley&Wahher,2001)指出,为了实现学生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管理课堂与负责任的能力,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在支持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需要和才能。第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使他们主动思考、管理学习过程;把他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伙伴,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丹泊(Dembo,1997)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自我管理,也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制定课堂规则;其次,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制定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第三,应当给学生一些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课堂规则,提出一些必要的修改建议。

普雷特(Prater,1994)指出,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步骤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1)鉴别和限定出相关的行为,亦即明确自我管理的对象和目标。

(2)创设包含检查表、提示和资料收集的自我管理程序。

(3)教授自我管理程序。一般遵循如下步骤:①解释该程序;②示范该程序;③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显示出这类行为的正例和反例;④提供练习实践的机会;⑤检查、评估学生应用这一程序的准确性。

(4)执行自我管理程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力求独立地对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5)促进保持和泛化。在这一过程中,①教师逐步撤销提示;②学生跨越不同的时间、情境应用该程序。

(6)评价自我管理程序。对自我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如果必要,修改该程序。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外部的奖励和惩罚首先要经过认知的评估和调节才能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Bandura,1986),在课堂上单凭安排奖励或惩罚,并非一定会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而且,研究也表明,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与他人激励相比,至少具有同等的效果。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激励:第一,对于为学校、班级争得名誉的同学,要求全班同学向他祝贺,感谢他为学校、班级作出的贡献;同时要求他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鼓励同学们一同努力。第二,对于学习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向他祝贺,同时要求他介绍自己取得进步的经过。第三,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突出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对他的回答作出积极评判。第四,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时,以合作小组为奖励单位,而不是分别奖励个人,让小组成员在分享合作成果时相互激励。

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成绩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自我激励:首先,为自己每天或每堂课的学习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其次,对照目标密切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三,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达成目标的程度;第四,每达到目标一次,给自己记一些分数,等分数累积到一定数目后,可以给自己安排喜欢的活动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