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17857400000010

第10章 学校安全制度的建立(5)

学生权利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性在于,其一,学生的三重身份(公民、未成年人和学生)决定了他们在享有权利方面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活中,他们的身份主要是未成年人和学生,与这两种身份相关的权利在教育生活中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其二,学生处在未成年的特殊成长阶段,他们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利的行使方式,与成年公民和非学生的青少年相比较有其特殊之处。

从我国现行的宪法、基本法律和教育法来看,作为国家公民,学生享有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

作为未成年人,由于学生的智力、心理和年龄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他们还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后果,因此不能完全享有成年公民的所有权利,其中一部分要到法定的成年(18岁或特定的16岁)才享有,例如政治权中的选举权、民事权利中的契约权、赠与权等;另一部分则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未成年人的名义代为行使,例如起诉权、财产权等;还有一部分权利受到国家和社会及家庭的特殊保护,例如隐私权、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利等。

作为学生,在教育生活中,他们还享有区别于公民和非学生的特殊权利,主要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公正评价权利、物质帮助权利等。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保护才能最终实现。

三种身份下,法律对学生权利的规定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以受教育权利为例,宪法规定了普通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法中规定了公民实现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和条件,以及成为学生后受教育的平等权与公正评价权利等。

(四)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种种冲突表明,许多时候,导致侵害学生权利事件的发生原因,并非是教育者的故意,而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或还未意识到学生也有权利,他们还在采用传统的、不合现代法律与教师职业道德的态度和观念对待学生。要确保学生的权利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实现,首先就要从教育者的观念与态度入手,在教育者中间普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并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1.普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如今还有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教师,对学生权利比较陌生,他们知道的比较多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对人身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公正评价权利等权利不知道或了解得太少。因此,要求他们尊重学生权利应该先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并了解学生的权利有哪些。鉴于此,在我国的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进修等形式的师资教育中,应该开设有关学生权利知识的课程或讲座。在职教职工队伍中,应该展开有关学生权利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普及,让他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2.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观念。在现代教育生活中,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处理好与学生的两种关系,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即教学方面,教师应该起到组织者、主导者与管理者的作用;但同时,与学生交往时,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在法律地位上是与教师平等的。更为具体地说,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不得因为知识传递的需要,就置学生的权利与人格于不顾,采取种种有损学生权利的行为来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民主、平等、融洽相处,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不专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中,曾经发展过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建国后的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在那里,教员与学员结成了民主平等的同志式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无间,彼此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在生活上没有等级,没有特权,师生打成一片,大家精神愉快,热情高涨。史载“教职员中绝无彼此忌刻排挤的现象,教职员与学生也没有任何的隔阂……”

今天的教育,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中间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学者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学生,创造学生参与管理与教学的条件和气氛;让学生共同涉及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整个管理与教育过程,让学生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执行者;共同评价与总结教育教学与管理效果,促使学生将其积极巩固到自身体系之中。

二、如何管理学生

(一)什么是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一般指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因履行教育职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行为或活动进行组织、规范和控制等的总称。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籍与成绩、生活和卫生、课外活动、班级生活、课堂秩序等方面。其目的在于通过管理学生,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在各种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逐渐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制定和遵守规定及组织活动两条途径来进行的。前者主要是指国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班级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校规班规等,对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定。后者主要是学校或班主任、教师等根据有关规定,从教育教学目的之需出发,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行活动,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实际上贯穿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因而,它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学生的管理是否有效得法、是否合乎教育目的和要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质量,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则可以遵循,原则是工作的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揭示与反映,遵循原则就是遵循某种活动的发展规律,因而是活动成功的保障。学生管理工作也有基本原则可以而且必须遵循。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合乎教育规律与教育目的原则、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原则。遵循这四条原则,是我们管对学生、管好学生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合法性原则是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教育工作者进行学生管理时最低行为要求。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是父母的天然职责,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也被看作近乎于履行父母的教育职责,英国传统教育观念之一便是教师处在父母地位,因此老师可以采取父母管教孩子时采取的一些严厉措施,如体罚等;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之一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地位与父母十分相似,学校和教师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管理学生牵涉不到法律问题。传统教育中管理学生时,体罚和严厉管束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学生管理不存在合法性原则。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方面的原因促使学生管理合法化的原则逐渐生成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原因之一是教育的国家化运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现代科技和国际间国家竞争与合作的加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类型在不断发展变化,单个家庭和个人不再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唯一决定因素,国家将教育权从父母手中取走一部分,通过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贯彻统一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国家所需人才。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广泛的教育立法运动,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生的修业年限和入学条件、成绩考评、升学与考试制度等。原因之二是在二战后,出于战争中人类的生命与尊严惨遭战争蹂躏的反思,人权思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人们要求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保护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一些国家里,社会上争取人权运动的视角转向了儿童和学生,使儿童权利运动和学生权利运动广泛展开,促使有的国家在立法中一方面是将儿童(未成年人)当作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当作特殊的主体来保护,通过制定青少年法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定他们一系列与成年人不同的、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另一方面这种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立法中,许多国家的教育立法也规定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在教育过程中也享有未成年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人员给予特殊保护,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尊重这些权利。原因之三是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制的建设与保障作用,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学生权利受到侵犯可以起诉成为可能。人们在日益增多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与诉讼中逐步认识并接受了学生管理合法化的原则。因此,合法性原则是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最基本原则。否则,学校和教育工作人员有可能面临各类教育法律纠纷。在现代学生管理过程中,合法性原则的内涵和要求有三点:第一,从观念层次而言,在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当作权利主体来看待。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他们的某些权利受到学校和社会的特殊保护,要尊重他们的受教育权、人身权、人格尊严等;第二,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要做到守法,不违反《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一些行政性法规、规章等;第三,在具体的师生接触中,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言语要合法,要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不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例如不体罚学生,不变相开除学生等。合理性原则比合法性原则更富道德意味。合理性原则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有两点基本内涵一是管理行为合乎理智与理性;二是管理行为合乎情理和职业道德。合乎理智与理性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人员要用理性约束自己,用智慧管理学生,采取有效方法实施管理,而不是瞎管乱管或粗暴地管。合乎情理与职业道德要求则要求教师等做到管理得法、宽容、节制和忍耐,不要随便在盛怒之下体罚或处分学生,不应该用有辱人格尊严或有伤学生自尊心的手段对待学生。如果教师失去理智和节制,道德修养太差,就很容易因情绪失控责骂、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

合乎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的原则。教育活动是教书育人的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快节奏化、竞争化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要求学生具有民主与平等、宽容与尊重他人的精神。反映在学生管理中,要求学校和教师等尽量减少压制与专制的成分,多一点民主宽容气氛;在师生关系中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亲切的关系;教师、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多一点公平、公正之心;对学生多一点自我管理,少一点包办代替。同时,教育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反复教育、启发与教育并重等基本的教育规律同样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有的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学生管理要遵循宽严结合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自我管理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情况进行管理的原则等等,都是学生管理合乎教育规律与教育目的原则的具体体现。这要求在学生管理中对待学生要耐心而不要急功近利,要注重循循善诱而不要横加指责。

在我国的学生管理中,经常发生一些违背教育目的和规律的事件,例如出租学生给丧葬礼仪公司庆典或送葬;不顾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能力乱收费用于搞一些铺张的活动;学生违纪或作业未完成而罚学生多遍重复作业、干脏累的活、罚款等;评三好生、优秀学生或组织班委时班主任不民主,一手包办代替……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原则。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不成熟、不稳定、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心理、智力和身体发育的水平与规律。从心理发展水平看,他们的情感丰富而且脆弱,易模仿,经受不住突如其来的责骂和体罚,长时间受到老师的指责、批评或挖苦、同学的歧视,容易让他们变得敏感内向或暴躁,自暴自弃等。从智力发展水平看,学生还不能明是非、辨美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外界的人物、事件和行为,管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校积极引导为主,不要提不符合其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身体发展水平来看,他们的身体骨骼、四肢和内脏等均十分稚嫩,容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伤害,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增强体育锻炼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体育工作和卫生防护工作;外出活动和游玩时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禁止对其身心造成伤害的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速度和特点来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可塑性,要求学生管理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戒用要求成年人的要求去对待他们,以免流于小大人式的培养模式。

(三)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