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校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学校管理就是一种用人治事的活动。只不过相对于工厂、商店、医院等其他组织而言,学校中人的特点、事的性质不同而已。学校中的“人”是有知识、有修养的教师群体和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学校中的“事”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就是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的一种活动。很多学者给“学校管理”一词下了定义,尽管表述不完全一样,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其实质是相同的。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所以,相对于一般管理而言,学校管理有其相应的特性。
(一)教育性
学校管理是对育人工作的管理。学校管理的目标、过程,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措施手段等都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即所谓管理育人。离开了这一点,学校管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用人、处事,还是理财、管物,都应考虑到管理行为可能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影响。
(二)创造性
育人管理不像生产管理那样,可以由工程师预先设计好一个模型,然而再去加工,装配好一条流水线,其过程由电脑控制其质量由仪器检测,它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不仅有教的因素、学的因素、还有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不仅有师生素质基础的因素,还有教育设施条件的因素,其牵涉范围之广,制约因素之多,延续周期之长,质量评估之难,非一般管理工作可以比拟,因而更需要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和随机性决策。从某种意义上,学校管理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
(三)多维性
管理,特别是现代学校管理,是一种开放性、多维性、立体性的行为。我们认为:①它不仅要注意对下的管理,而且要注意对上的管理,即不是仅仅关注对下级的管辖、处置,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而且要关注与上级的沟通、协调,努力取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调动上级的积极性。②它不仅要注意对内的管理,而且要注意对外的管理,即不仅仅关注内部的安定团结,而且要关注优化生存环境,拓展发展空间,达到内外协调,持续发展。③它不仅要注意对别人的管理,而且要注意对自己的管理,即不仅仅注意管理别人,而是首先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别人。④它不仅要注意对现在的管理,而且要注意对将来的管理,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超前意识,把管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机地统一起来。⑤不仅要注意对“硬件”的管理,而且要注意对“软件”的管理。管理的“硬件”主要体现在那些看得见的方面,如:办学条件、规章制度、技术方法等;管理的“软件”主要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但又感觉到的而且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方面,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成功的管理就是尽力把两者结合起来,软中有硬,硬中有软,有机统一。
1.学校管理研究的结构和体系
研究学校管理,要从构成学校管理活动、表现学校管理现象的基本要素入手,这些基本要素有:何为管理、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和管得如何等几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学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几个主要板块,即:何为管理——学校管理的观念。这是整个学校管理理论大厦的逻辑起点。
谁来管理——学校管理的主体。主要讲校长及其一班人和学校组织机构。
如何管理——学校管理的策略。这些策略主要体现为:目标制定、制度保障、特色突破、文化内聚、公共外张等方面。
管理什么——学校管理的对象(内容)。人们通常把管理的对象称之为“人、财、物、时间、信息”或“人、财、物、事”等。我们认为,“人、财、物”是最为基本的,“事”,在工厂体现为制造产品,在医院体现为救治病人,在学校中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最为基本的:人员——建设师资队伍,财物——改善办学条件,事情——提高教育质量(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健康工作)。
2.学校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尽管学校管理活动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但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进行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校管理学在上个世纪之交萌芽发端,其研究进入了一个初始阶段。
我国学校管理研究命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的道路。我国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端与西方是基本同步的。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是西方学校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我国学校管理理论研究也是很有成绩的。文献研究表明:1903年,张百熙等人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就规定初级师范学堂要开设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等课程。这一时期,我国学者撰写的教育管理的论著至少有100余部,论文约400篇,其研究人员多,研究内容广,研究方式活。但是,由于内忧外患,战乱频繁,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干扰和破坏,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大多是移植一些外国的东西,而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近30年的时间中,正是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开展、学校管理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我国的各类院校却基本上没有开设学校管理课程,也基本上没有形成研究队伍,更没有出版著作,几乎是空白,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管理研究获得了新生。时代的呼唤,实践的催促,使我国学者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在经历了20世纪的风雨征途,我国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呈现出下列趋势:①硬管理研究与软管理研究并重管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硬管理,硬管理体现在管理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它是一只看得见的手;一种是软管理,体现在管理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方面。硬管理要以软管理为指导,软管理要以硬管理为依托,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学校硬管理的研究表现在:注重对教育政策法规的研究,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注重对学校管理常规的研究,强调科学的常规是管好学校的基础;注重对统计、测量以及计算机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强调学校管理的科学等等。对学校软管理的研究表现在:注重对学校管理原理、学校管理哲学的研究,强调学校管理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理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对这些“软硬兼施”的研讨,很多报刊都发有专稿,辟有专栏,还有一些专著问世。
②综合研究与分析研究并重
我国学者对学校管理的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一种高度综合的趋势,其表现是:他们把学校当作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力求拿出有一定分量的学校管理新作,如贺乐凡的《学校管理研究》是在对近5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四轮讲授和研讨的基础上写出的。作者试图揭示学校管理的本质与矛盾,研究影响学校管理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探索优质、高效管理学校的思想与方法。黄兆龙的《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是其在10多年100多万字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模式,按“理论一方法一应用”的学科金字塔构造的学校管理新体系。它们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对学校管理的研究,又呈现出一种高度分化的趋势,其表现是:他们对学校管理进行分解式研究,把某一方面的问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便说通论透,正是“学”中有“学”。
如黄成林编著的《校长学概论》,黄云龙撰写的《校长思维方式》,盛绍宽主编的《学校公共关系学》,张萍芳编著的《学校目标管理》,广西教育学院广西课程组编著的《校长成长的探索》等等。这些分解研究使学校管理学枝繁叶茂,使这一正在成长的年轻学科更加充实和不断成熟。
③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指导人们的实践工作。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艺术,也是其成熟的标志。它需要一个“修炼”过程,不是拿点“理论”,拣些“经验”,一叠加就算“结合”了。我们看到,有些学者,为了搞点“真学问”,下决心“沉”到实践中去“摸爬滚打”,其文章的“厚度”和“力度”正不断增加。我们也看到,有些校长,为求点“真经”下决心“啃”大部头,已“出语惊人”了。上海教育学院定导师、选苗子(校长)、研专题,志在“出成果、出人才”。北京市政府投资30万元,请一批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15位校长“开小灶”,志在培养“学者型的校长”,可以预料,这种高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定会结出丰收之果的。
第二节学校的管理职责
学校是承担教育的专业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学生传知授业,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这种特定的职能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作出的,而不是任意的。为了完成这种特定的教育职能,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有其特定的职能范畴,它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而发生的,学校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我们既不能将学校这种职能缩小至仅仅传知授业,也不能将此无限放大至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职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与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交错,但它们有性质上的区别。
根据我国民法规定,监护人职责主要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从监护职责内容看,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有重合、交错,但监护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具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监护职责是由法律严格规定的,履行监护职责的监护人不是随意的,具有与监护职责类似的监督管理责任,不等于就是监护职责,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如果仅仅从概念的外延来判断事物的性质,就会出现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保护青少年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是全社会的一项责任,社会每一分子都负有这种职责。
因此,学校承担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其中前者是主要的,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实施必要的管理,所以,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当然,在教育活动中,学校也要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学校实施的这种保护,有其特定涵义,它是一种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保护。
如何理解“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保护”?这就要区分学校中对教育教学活动相关联的保护和法律意义上监护职责的区别。学校这种“特定”的管理职责,有其特定的管理范围,而不是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将学生的一切活动纳入自己的管理之下,使学校的这种为了教育教学目的而实施的辅助管理无限放大到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范围。日本教育法学理论认为,在课堂中,教师确保学生安全的义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二是教学过程中的监督指导;三是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紧急救护以及及时联络)即事先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处理。美国教育法学理论认为,学校这种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一是学校及教师对在校学生的看管标准。看管的标准因职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特殊的服务性行为中,如警察、消防、医生、教育者,对其管辖人员的看管标准要高于一般公民,即使在学校教育领域,因学生年龄及课型不同也存在差异,体育课教师和教练,因课的活动性质及其存在的高风险性远远大于普遍课程,其看管标准要求就比一般教师的高。二是合理的注意与预见能力。学校及教师的作为或不作为与当时情境的联系,也即“合理人”
说,教师当时的行为与一个具有正常理智判断能力的普遍人相比,是否正确合理。三是对活动性质的认定及组织管理。学校对其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负有组织管理责任,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及教师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管理职责就是事前制定详细周密的活动计划,事中加以严格的监督执行,事后进行检查评估。即使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如果有教师的参与,也使活动性质发生变化,成为“学校组织的生活”,尽管教师是作为学生邀请者参加活动的,但由于教师特殊的身份,他就负有组织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
(一)学校管理职责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