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柑橘
每到金秋时节,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橙黄的柑橘,想起家乡那随处可见的橘园。
我的家乡在湘南山区。站在村边,极目远眺,四周都是云遮雾障的大山。田畴尽处、村庄边缘,绵延着高高矮矮的山坡。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后几年里,乡亲们致力发展柑桔生产。山坡上、菜地里、塘坝边、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甚至稍宽一些的田埂上,都种上了柑桔树。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橘子的情景。那时农村里很少有柑桔树,当时我不到十岁。一次与一个小伙伴在村外的菜地里发现了两棵柑桔树,树上挂着蛋黄般大小的果实。从未尝过橘子的我们,麻着胆子偷摘了两个,回家后用菜刀切开,用手指抠出可怜的一点尚未成形的囊瓣,急不可耐地往嘴里塞,却酸得直吐舌头、眯眼睛。这在我心里形成了“柑橘味酸”的印象。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趁天黑从别的生产队的橘园里偷了些溜青青、硬邦邦的橘子,每人一口气吃了七八个,我感觉柑橘不酸也不甜。第二天牙齿却痛得嚼不了饭菜,连喝水都有一丝痛感。原来都是酸味惹的祸,只是我们嘴馋性急,当时不觉得。
后来,我们生产队的橘园挂果了,我第一次吃到橙黄橙黄、鲜亮鲜亮、清甜清甜的橘子。再后来,父亲承包了村上的橘园,每到秋天,我可以任意在桔树丛中穿梭,数着满树满树橙黄的橘子,想吃哪个便可以顺手摘下来吃,想起当年偷吃酸橘子的尴尬,此时此刻油然而生惬意和幸福的感觉。在我离开家到县城念高中的几年里,家里每年都会在橘子成熟时节送一大袋给我解馋。也许是吃橘子还未过瘾,高中毕业,我报考了农学院果树专业。父母靠经营橘园供我念大学,还盖起了全村第一栋红砖楼房。也许是缘分,大学毕业后,我在乡下的园艺场呆了近两年,亲手栽种过柑橘、桃、李、葡萄等不少果树。由于专业的原因,我尝过许多良种柑橘果实,但再好的味道也只在唇齿间停留片刻便消失了。唯有溜青青的柑橘那种使人酥软的酸味令我至今难忘。
家乡地处偏远,且人多田少,乡亲们无甚经济来源。因此,山坡上、道路边随处可见的橘园,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希望。他们苦心经营,精栽培,勤管理,搞贮藏,跑销售,期盼着满树的柑橘能多变几个现钱。那些年,他们手头确实宽裕了。但也少不了倒霉的时候。有一年,柑橘大丰收,五分钱一斤也没人要,万般无奈之下,有些人家用橘子去喂猪,腐烂的橘子扔得村头村尾到处都是。远在外地工作的我,听到这些心急如焚,却又爱莫能助。如今经济活跃了,商品交流渠道广了,柑橘也值钱了。每到金秋时节,乡亲们的笑容比满树橙黄的橘子还灿烂。
偶尔回到故乡,我总是深情地凝望着那一片片大大小小、葱葱绿绿的橘园。走在村庄里,只要是秋收过后,热情的乡亲们总要请我尝尝他们自家的橘子,或是邀我进屋品尝,或是塞几个放到我手里。他们把丰收的喜悦分享给了我。我感动,同时,我又惭愧。
老家的油榨坊
油榨坊是一座土砖房,历经岁月的风雨,墙上的土砖已经剥蚀,屋顶的瓦片也逐渐稀疏,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景象。每当走过油榨坊,水流急湍、碾轮飞转、油锤猛敲、茶油漫流的情景,恰似一组组蒙太奇镜头,掠过我的眼幕,温馨我的记忆。
老家在湘南,由于山多田少,人口稠密,年岁不好时口粮都难以得到保证,乡亲们便把眼光盯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勤劳的乡亲们在漫山遍野的山上都种上了油茶树。他们像爱护宝贝一样经营油茶林,一到冬天农事相对较少的季节,便奔赴油茶林,砍掉满地的荆棘,刨掉林里的杂草,还将那些荆棘和杂草烧成灰,当作油茶树的肥料。集体采摘油茶之后,有些乡亲不顾辛劳,背着竹篓,满山去寻树上漏摘的油茶和掉在地上的茶籽,一天能够捡到几十上百斤。油茶树多的集体,乡亲们除了从油茶林里弄到全家一年的食用油外,还能靠油茶赚取一点钱以补贴家用。
原来,老家的油茶山并不多,没有专门的油榨坊,乡亲们要肩挑背驮走二十多里路,到外乡的油榨坊才能榨油。由于垦山种油茶蔚然成风,油茶树一多,油榨坊便应运而生了。
老家的油榨坊坐落在水库大坝下约两百米处。一条用红砖砌成的水槽,一头连着高处水库灌溉用的主渠道,一头连着低处的油榨坊。水流的落差产生的动力,推动油榨坊里的水车不停地飞速旋转,这种动能继而借助一根木轴和齿轮,让那个巨大的圆形碾盘也旋转起来。碾盘圆周的无数个铁轮,便不停地将散在碾槽里烘干的油茶籽碾得粉碎。水流咕噜咕噜地唱,碾盘吱呀吱呀地叫,铁轮呼噜呼噜地响,油榨坊里好像在演奏着一部交响乐。我静静地蹲在哪里,双手托着腮,望着旋转的水车、碾盘和铁轮,听着它们演奏的乐章,思绪却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出神地想,如果能够坐到旋转的碾盘上去,说不定还能够进入天宫,遇见神仙呢!
油榨坊师傅将碾碎的油茶籽放在蒸桶中用蒸汽蒸半小时,再把一把用梳去叶子的干稻草的一头扭成发髻形,然后将另一头均匀散开成圆盘状,垫入放在地上的两个铁箍内,再将蒸好才出锅的热烘烘的油茶籽粉放进去,用脚踩紧,接着把稻草平复裹好,做成油茶籽饼,一个一个嵌进油榨机里。
油榨机是用一棵差不多两人合抱的杂树凿成的,将中间凿成比油榨铁箍稍大的圆柱形的空心,两端则用木头固定在地上。油榨机胸膛下面钻了一个洞,以便让榨出来的茶油及时漏到下面接油的桶子里。当油榨机里排满了油茶籽饼后,就通过加塞木方的办法,拼命把油茶籽饼挤紧,接着便是最重要的程序——打榨了。打榨的工具是油锤和尖板。油锤是一根粗大的、木质坚硬的原木,远离油榨机的一端凿有两个孔,用铁丝或竹篾拴住,挂在油榨坊的木梁上。打榨开始了,两个师傅抓住油锤用力向后甩开,再借着油锤的惯性,并使出全身的力气,用油锤猛烈撞击塞在油榨机里木方中的尖板。在他们“哎哟!加油!”的号子声里,一个又一个坚硬的木尖塞进木方,油茶籽饼被压得越来越紧,变得越来越薄,油茶籽里的茶油便被一滴一滴地压榨出来,淅淅沥沥地流到油榨机内空的底板上,再通过底板上的小洞流到下面装油的桶子里。在乡亲们看来,清香四溢的油茶汩汩流淌的声音,犹如优美动人、催人奋进的丰收曲,让他们喜笑颜开地盘算着日子,憧憬着未来。
随着油压油榨机的出现,这种原始的油榨机逐渐淡出了乡亲们的生活。那座历经风雨洗礼、记录乡亲们笑脸的油榨坊,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周围稻田热热闹闹地演绎着水稻泛青、抽穗、扬花、灌浆、成熟的故事,而油榨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墙上的土砖剥蚀得越来越多,屋顶上的瓦片被风吹落的越来越多,我没有看出它的身上还有什么变化。尽管走出乡亲们视线的油榨坊孤独得仿佛路边一根随风摇曳的野草,但在我心里,它却是一丝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它不仅仅给了我童年时无穷的欢乐,更是让乡亲们绽放了难得的笑颜。
每当走过油榨坊,我忍不住将目光凝聚在那里。
水口庙水库
从老家老屋沿着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向山里的方向步行约半个小时,一座位于两座山之间的高高的坝便呈现在眼前。爬上坝,前面便是水口庙水库。水库左右两边是绵延不断的山,绿绿葱葱的,自然地把一潭碧绿的水拥抱其中。于是,水库的左右以自然的山体为堤,使偌大的一潭水如一块狭长、弯曲、古朴、圆润的天然碧玉,煞是可爱。站在大坝上,感觉清凉的风从远山深处,掠过水面,湿漉漉的,扑面而来。
小时候,我经常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进山砍柴,进山前在这里歇一歇,砍柴回来时放下肩上的柴,在清凉的水里把手和脸洗净,然后坐在坝上吹一吹风,提一提神。后来,父亲承包了水库边上村里的橘园,一到礼拜天和暑假,我就随父母清早从家里赶往橘园,天黑前又匆匆往家里赶。当时生活条件很差,中饭就在橘园里的小屋里做,菜就是自己种的一些蔬菜。父亲偶然的发现让我们中午的伙食得到了改善,说起来还是托了水库的福。父亲路过从橘园流向水库的小溪时,无意中看见几条游鱼从水库向溪水里回游。于是,他傍晚往回走时带了一个蔑制的箢箕丢在小溪入水库处。第二天早上,父亲一到那里,便把箢箕口朝溪水上游方向放在小溪中,把边上用泥土塞好,让溪水都流经箢箕。父亲叫我守着,自己加紧往小溪方向跑几十米,然后双脚踏进小溪,一路向我走来。小溪里的游鱼便都被赶进箢箕里,我赶紧把箢箕从水里拿起来,顺手从溪边折下一根狗尾草,把鱼一个一个穿起来。中午,我们便可以吃到这些鱼了。
其实,父母就是这座水库的移民。1958年,刚刚成家的他们相应政府的号召,离开那座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到陌生的地方安家。八间老屋换成三个半间新房,他们只得认了。后来,移民们多次聚集起来商量上访的事,也几次三番去过县里,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可就是没有半点回音。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慢慢长大,两个半间卧室无法开满我们睡觉所需的床铺,母亲在捉襟见肘、无力建房的情况下,便总是责怪父亲太窝囊,八间老屋连四间也没换到。
读大学时,每年暑假我都去水库里游泳。全身浸泡在清澈而清凉的水里,白天的炎热顿时烟消云散,好不舒服。我和伙伴们在水里嬉戏,比一比谁游得快,谁体力好,总是一声喊,一起攀开手,游向对岸。水面上溅起一溜雪白的水花,随着一阵嬉闹声,从水库这边岸向那边岸蔓延。我们还一边奋力地游,一边玩着扎猛子、仰泳等花样。同伴尽管一个猛子扎进了水的深处,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清澈的水,清楚地看到他那扭动的身躯。
辛勤劳累的父亲,只享受了54年的人生。他不到3岁,祖父便背井离乡,一去杳无音信。8岁时祖母改嫁他乡,他被寄养在他的伯父家。父亲勤劳、善良、本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承办村里的鱼塘,继而承包橘园、茶场,还自己钻研稻田养鱼。几年的辛勤劳作,让他在刚刚建成的全村第一幢红砖楼房前挺直了腰杆。村民们的羡慕没有阻止父亲的脚步,他每天往返于家和橘园之间,为即将大学和中专毕业的我和弟弟赚取购房的钱。可是,无情的病魔为他尚未停止追求的人生划了休止符。临死前,父亲特意交代家人把他葬在水库边的山坡上,那里正是他曾经每天来回橘园必经的地方。不知父亲是留恋生养他的故土,还是为未曾实现的愿望而遗憾?
水口庙水库的水还是那么清澈,两岸的青山更加郁郁葱葱。父亲永远守护在那里,孤独地守护着他的寄托和信仰。
听 雨
雨是大自然的精灵。飘飘洒洒,从卷舒无常的云层,从遥远深邃的天际,荡漾在风的韵律里,和着急去缓来的曲调,从树叶的缝隙穿过,吻过草尖,融进大地的怀抱。
我喜欢听雨。用心聆听携着生命音符的雨轻轻叩响心灵的声音。雨落在屋顶上,敲着黑色而厚重的瓦片,发出清脆的响声。静静地躺在年代久远的木雕床上,我用手摸了摸宽阔而饱满的额头,感觉到一种潮湿的思想在那里栖落。我想到了老屋墙角的青苔,软绵绵的,温热而润湿。我似乎从额头上摸到的正是这种青苔。我再也熟悉不过了。这种感觉,从额头蔓延开来,弥漫我的全身。我情不自禁地战栗起来。隔着屋顶和窗棂的雨,穿过瓦片和墙壁,掠过室内轻薄的空气,透过我的肌肤,涌进了我的血管,恣意地浸润着我整个躯体。
稀疏的雨点砸在泥土上,发出混浊的声音,荡起一溜黄色的泥灰。雨越来越密。声音越来越大。地面上像有千万颗珍珠在跳跃着,破碎着,瞬间又化为碎屑,不见踪影。天地间一片混响,哗啦啦哗啦啦,风摇着树枝,雨敲击树叶、瓦片、地面,好像在各种乐器伴奏下的大合唱,雄浑,凝重。如果你闭上眼睛,就仿佛置身于剧院。这种强烈的音乐冲撞着心灵,震颤着你的思维,撩拨着你的情感。
我喜欢听雨落在池塘里的声音。那是生命融合的共鸣。密密层层的雨点落在水平如镜的池面上,宁静倏忽被打破。雨点撞击水面,溅起满池水花,犹如一朵朵银色的蘑菇,跳跃着,生长着,消失着。反反复复,让人眼花缭乱。雨点在空中飘飞的声音和落在池面的钝响和成一片。雨点越过千万里的距离来与水相聚,融合。我听到了生命相融的震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