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
17893800000100

第100章 蓝柏格定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法则释义

美国银行家路易斯·B·蓝柏格在企业管理中提出:要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这就是管理界著名的蓝柏格定理,它旨在为管理者揭示一个真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关于这一条黄金定律,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便是最好的证明。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下,东岸羊群的繁殖能力、奔跑速度等,都远远优于西岸的羊群。

动物学家针对羚羊的这种差距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将10只东岸的羚羊送往了西岸,而将10只西岸的羚羊运到了东岸。一年后,运往西岸的10只羚羊已繁殖到14只,而运送到东岸的10只羚羊仅有3只存活,其余的7只全被狼吃了。原来,东岸羊群的强健是因为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而西岸正是因为少了这一天敌,所以才会如此弱小。

美国旅行者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薄豪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危机,你就要想办法制造一个危机,因为你需要一个激励点,来集中每一个员工的注意力”。聪明的管理者势必懂得为下属制造一种必要的危机感,当他们感受到压力的逼迫时,便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加快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

由此可见,唯有在不断施压的情况下,企业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经典案例

1974年,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石油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因此而呈现委靡状态,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都明显放缓,日本的工业生产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下降幅度竟达到了20%以上。在全球经济如此萧条的大环境之下,日本的日立公司也不能幸免,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的现象,企业的发展渐渐变得困难重重。

日立公司的诸多员工也都受到了这种颓势的影响,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下降,开始呈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下属的自由散漫,日立公司的管理者忧心忡忡。为了扭转这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局势,他们决定人为地制造一场危机,其具体表现是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年下半年,日立公司决定:全公司所属工厂2/3的员工共67.5万人,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公司发给每个员工原工资的97%~98%作为生活费。这只是一项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很显然,它并不能为公司节省多少经费开支,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员工都产生一种随时会被解雇的压力。

1975年1月,日立公司又将这项颇具威胁性的决策,变向实施到4 000多名管理干部的头上,即对他们的工资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将所有正式员工的上班时间推迟了20天,使新员工们一进入公司便产生一种紧迫感,进而在强大压力的督促下发愤工作。

日立公司采取上述一系列管理措施之后,新老员工们都在压力的逼迫中,逐渐奋发努力地工作,绞尽脑汁为公司的振兴出谋划策。就这样,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日立公司不但度过了石油危机,而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决算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1974年同期减少了1/3;而实施那项管理决策之后,只过了半年的时间,公司的决算利润便翻了一番,达到了300亿日元。

智慧启迪

在现实生活中,因压力而爆发出无限潜力的案例不胜枚举。对于这个不争的事实,管理者应学会运用,即必须懂得用压力来激发下属的潜力,在必要的时刻,应适当地将公司“搅拌搅拌”,以让下属“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让下属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动力!

制造舆论,树立下属的危机感

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提醒下属,但善意的提醒却未必能够达到效果。此时,不妨制造一些舆论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进而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工作,如可以说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等。试想,如果公司的一切都在平稳中进行,任何事情都平淡无奇,下属很可能会慢慢养成消极懒散的习惯,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与创造性了。

适度加压,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压力与动力是一对矛盾的组合体,并非所有的压力最后都能转化成动力。在压力变动力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效的转化条件,那就是压力的承受者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若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支撑,压力就只能做惯性运动了。聪明的管理者会在给下属施压的同时,会在风险与稳定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即先鼓励下属正面应对压力,正确引导他们将压力变成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