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3秒钟读懂孩子的心——深刻解读0-3岁宝宝的日常心理
18032300000037

第37章 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令人难堪的行为。比如,孩子从超市购物回来,或到亲戚家做客回来,或从幼儿园回来,却发现孩子手上或书包里无故多出了玩具小汽车、小沙包、一块橡皮等,这时,你是愤怒、震惊?还是视而不见?

家长一

我家瑞瑞今年3岁了,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平时一直乖巧听话。可是最近我发现瑞瑞从幼儿园回来,口袋里经常会多出一些小玩具;去超市回来,竟然还拿回来 20 几张价格标签;到亲戚家也总要带回一些小玩意儿……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孩子的爷爷给他买的,可前几天的一件事让我觉得不对劲儿了。那天,我带瑞瑞去同事家玩,他喜欢上同事家小朋友的小恐龙蛋,两个小孩还因为争着玩闹了小别扭,我当时没在意,后来转天晚上睡觉时,我发现他躺在被窝里鼓捣什么,手里正拿着他心仪的小恐龙蛋。我问他这东西怎么在他手里。他说是小朋友给他的。我有点不相信,就给我同事打电话。同事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同事说昨天找了半天,还以为是孩子们弄丢了。这让我越想越害怕,这么小就偷东西,长大了还不得成盗窃犯呀?我也想不明白,家里条件这么好,什么都不缺,可为什么他还要拿别人的东西。

家长二

这几天我带儿子去亲戚家里玩,可是回家后我发现孩子悄悄地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藏到口袋里带了回来。平时他还常常从幼儿园私自带回他喜爱的玩具。我本来想要对孩子的这种恶习严厉指责,可是孩子的爷爷不但不批评,反而认为孩子还小,“顺手牵羊”没关系,甚至觉得他挺“机灵”,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家长三

这天宝宝放学回来,我发现他的包里多了一大张星星贴纸。我知道,每次手工课老师为了表扬做得好的孩子,只会给一个星星。于是我问宝宝这张贴纸是从哪里来的,开始他一直都不承认,直到我说要给老师打电话,他才说是他自己拿的,而且还强调,“不是我一个人拿的,还有××同学也拿了呀,所以我才拿了。”我很生气,把孩子大骂了一顿,孩子也保证以后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可是后来我还是发现孩子的书包里总是有一些我没给他买过的东西。

中国有句俗语:“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孩子“顺手牵羊”虽是“无意”,但是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真正的偷窃行为。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背后,是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引起的。

依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许多孩子之所以喜欢顺手牵羊,主要是“自我中心”的意识在作祟,即在这一时期,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却比较模糊。他会认为“你的就是我的,他的还是我的”,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肯定要归他所有,都认为是自己的。对于这一点,家长不要太在意,因为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个时期一过,孩子“偷窃”行为便会慢慢消失。所以家长万不可随意称孩子是“小偷”,这样有可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其成年之后的人格完善。

孩子喜欢偷拿他人东西,还可能是因为好奇心引起的占有欲,幼儿期的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根本考虑不到这是别人的,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占有欲望逐渐膨胀,于是便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虽说“自我中心期”是成长轨迹,但身为父母,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贪得无厌”视而不见,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收好自己的物品的同时,嘱咐孩子及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纸笔,并告诉孩子要使用多长时间,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带走,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谢谢”。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认一认,哪些是他的东西,比如,衣服是孩子的、芭比娃娃是孩子的;手机是妈妈的、笔记本电脑是爸爸的。告诉孩子,家里每个人都有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如果没经过本人允许,别人是不能动的。当然,孩子的东西也一样,没经过孩子允许,妈妈和爸爸也不能把玩具随便给别人的。

2.对孩子的需要应该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父母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做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据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把偷拿别人的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4.通过故事给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给孩子讲道理,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让孩子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若孩子经常“拿”别人的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视而不见,要防患未然。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买东西。

训练目的:让宝宝懂得买东西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规矩。

操作过程:

1.妈妈准备好宝宝喜欢的玩具(或食品)、钱袋、硬币,将硬币放在钱袋里,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给玩具贴上标价。

2.妈妈和爸爸先来示范买东西,妈妈扮演售货员,爸爸扮演顾客,到妈妈这里买东西,让宝宝观看买东西的过程。妈妈大声吆喝着卖东西,爸爸走过来,妈妈热情地给爸爸介绍各种东西的优点,爸爸递给妈妈钱交换东西。

3.妈妈卖东西,爸爸带着宝宝一起来买东西,引导宝宝来到妈妈面前,挑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我要买小鸭子。”并问:“多少钱?”宝宝给钱,妈妈按照价钱找还宝宝多余的钱。

4.让宝宝扮演售货员,吆喝着卖东西,爸爸妈妈扮演顾客来宝宝这里买东西,并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爸爸妈妈。

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把钱给宝宝,让他自己付款,并对宝宝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咱们把钱给收款的人,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这样就可以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避免以后在宝宝身上发生“顺手牵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