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亲王沮丧的应道:“回母后,保傅今日早朝提议要归隐了。”文亲王难得的伤心落寞,靠在黛玉跟前应道:“回母后,保傅说已经教过儿臣十年,将毕生所学皆教完了。”皇上跟着笑道:“妹妹,保傅如何能这么凑巧今日便上奏了?如今想来却是天意。保傅还言说,他们如今已经无可教的了,且有些地方还不如亶儿。”
黛玉看着宣亲王与文亲王一脸的不忍,搂着二人道:“正儿亶儿乖,保傅都教了十年了。亶儿当日不是说过,保傅委身于此多年,已经很为难二人了?既早知如此,又何必难过?再则保傅从此又能过着自己逍遥自在的日子,如今天下又宁定,保傅能自得其乐,亶儿该高兴才是。且人世许多事情不过是个缘分,如今缘尽,便很该坦然才是。”
文亲王点头道:“回母后,儿臣虽则明白,只是保傅教导儿臣十年,儿臣还不曾为保傅做过何事。所谓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儿臣尚不曾孝顺过师父一日,心下不安。”皇上笑道:“过几日保傅还来给母后辞行呢,你必定可以做出一件事情来得。”听得保傅来向她辞行,黛玉又是吃惊,又觉得不算多意外。心下却想着件儿事情。
几人用过早膳,黛玉将众人皆遣退了,方说道:“正儿亶儿,如今却有顶要紧的一件儿事情,父皇母后已经商议过,却欲待你二人自己择定,不论如何,将来都要互敬互爱,相互扶持,方不负了这一生的缘分,还有父皇母后的期望。昭儿亦要记住,不论皇兄来日如何,昭儿皆要做个好皇妹,各事亦要帮衬着些。”
几人相互对望了几眼,见得皇上与黛玉皆是神情肃穆,宣亲王与文亲王心下却都猜知了。宣亲王道:“回母后,此事天意已明,何须再议?儿臣纵然再过愚钝,亦略知‘顺天应命’。亶儿乃真龙所送,帝王之相,且他德行修为皆非儿臣所可比拟。不论是为得江山社稷,或是天下苍生,又或是孝顺父母,自求福禄,皆该顺天才是。望父皇母后勿复多疑。”
只见宣亲王说出这几句,浑身似乎轻松许多,黛玉很是怜爱的点头道:“正儿亦是世所罕见的圣贤之辈,母后并非属意定要如何,只是亦不愿见到正儿逃亡吴山,故而如今早早的提出此事。为得不仅是天下,亦是为得正儿亶儿日后能过得更好些。如今你们二人总是同进退,行事却已经分上下,若是还如此,岂不苦了你二人?”
宣亲王点头应了,文亲王沉默半日方道:“回母后,此事儿臣倒是有些不好开口。皇兄孝悌仁德,乃不世出之圣贤之人,儿臣亦未必比得上。自古立嫡立长,皇兄名正言顺,该立皇兄以应天命。天命之意,相貌之说,常人岂可得而知?不过以讹传讹,相互传说而已。儿臣愿为辅弼,不论江山社稷还是天下臣民,儿臣皆当屡之,不敢稍忘。”
听得兄弟二人果真推辞开了,黛玉笑道:“正儿亶儿不如商议好告诉父皇母后便好,父皇母后绝无他言。”昭公主笑道:“回母后,儿臣以为,文王兄自是天命,那些说辞,不过牵强而已。若是文王兄不以为意,不如再试一次如何?”宣亲王笑道:“如此大事,昭儿胡闹什么?再则当初丹儿亦告诫皇兄要‘尽心辅佐皇弟,他乃龙送天子,定能福佑万民。’丹儿乃是茶花仙子临凡,此事再无不信的理儿。”
皇上看着文亲王依旧有些儿左右为难,还欲推让,想想笑道:“父皇倒是觉得昭儿的法子未必不好,不如这会儿便去写两个阄来,你们二人抓阄,虽则说不得,不过我们自己算个数而已。如此与你们皆公允写,如何?”黛玉听得亦是发笑,哪有抓阄为太子的,只是想起才刚说得天意,如此亦未必不可,许是果真有天意亦未可知。
宣亲王与文亲王皆有些儿不愿意,只是见父皇母后却很是热衷与此主意,想想亦别无良法。宣亲王想着天意已明,便是如此亦无不可。文亲王则很是不愿意,他只惦记着民心,还有百姓,对于天意是否他该为太子,并不在意,不论是否为太子,他将来若是要为民请命,皆是能随意而为的。又或许已经被众人瞧惯了,故而已经有些习惯?
待得二人迟疑片刻,昭公主已经做好阄,还特意做了三对儿,在炕桌上摆弄好,便笑眯眯的望着父皇母后。黛玉笑道:“正儿为长,正儿先来。”宣亲王见到黛玉轻松微笑得神情,忽而自己亦跟着放松起来:不过当个玩意儿,又不准备做太子,又何须紧张?便是抓着了,他亦可将这太子推了去。
如此想着,宣亲王伸手从三对儿中随意一对里抓起一个来,见是张白纸。接着该是文亲王,犹豫忸怩了半日,忽而见四人皆是笑着的,他又有何可担忧的?是与不是又如何?不过如此而已。这么想着,文亲王随手捏起一个,亦是白纸。皇上与黛玉相视一笑,扭头见昭公主亦在笑,忽而不知昭公主在玩什么把戏,便皆有些儿好奇的瞧着。
昭公主将剩下的四张放到一起,以免最后那个又先后之分,唯恐谁吃亏了。这一回四张里该只有一张白的了,谁先抽谁容易得,故而兄弟二人又推让起来。黛玉笑道:“还是正儿先,你是长兄。”宣亲王笑道:“回母后,儿臣为兄,该让着亶儿才是。”黛玉摇头笑道:“此事不过我们玩笑而已,何必认真?母后所言便是圣旨,你遵旨便是。”
宣亲王想想,亦懒得推辞,左不过便是这般,还不如信天命较好,故而伸出手来,摆弄半日,方挑出一个来。昭公主见宣亲王有些儿紧张,便一把夺过来,打开一看,依旧是空的。宣亲王笑道:“可见得是天意,如此亶儿便不用再推让了。”昭公主却笑道:“正王兄且慢,文王兄还不曾抓呢。”
想来剩下的三个阄必定都是有的,还抓什么?不知昭公主却是何意,且听下回分解。
话接上回,见众人皆疑惑的看着她,想来剩下的三个必定皆是有得,还抓什么?昭公主却但笑不语,只管看着文亲王,文亲王见状只得抓了,随手打开,内中有个“天”字,亦不觉得有何可笑之处。昭公主却将另两个剩下的一一打开,却见两个皆是空白,六个中唯有这一个才是有字儿的。众人方面面相觑起来。昭公主笑道:“回父皇,回母后,才刚文王兄不信天意,故而儿臣作此,以为不过与父皇母后一乐而已,又非果真指着它来定天下。故而六个之中只有一个是有得,太子只有一个,如何可得做那许多?分开为三,是欲皇兄能三让以成礼。若是谁能一举而中,必定天意。若是不中,则于四个之中若能寻得,亦是天意。
而最后四个,唯有一个是。宣王兄不得。最后三个,文王兄得之。故而亦成就三让之名。儿臣以为文王兄受命于天,如今又是仁德冠绝古今,太子之位,非文王兄不可。宣王兄受命便是文王兄辅佐,不论是佐定天下,或是佐定家室,皆是如此。故而请文王兄勿复疑,以免父皇母后挂念,以塞天下之望。”
对于天下之事,倒是容易决断,而越是兄弟骨肉之间,却要难许多。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皇上与黛玉亦是不好太过偏颇。谁知昭公主竟想得如此法子,却是无话可说了。虽则有些儿上不得台面,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是能心安了。
次日早朝,皇上下旨,宣亲王已经长成,知事礼备,德茂才异,可为加冠,赐住崇正殿。朝臣听闻皆惊动起来,按说宣亲王十三岁,加冠不算早,《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则十三岁之前便已经加冠了,否则据《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文王圣人,岂能失礼?如此看来,是很该给宣亲王加冠了。
黛玉又讽靖献王上奏册立太子。靖献王奏请之时,众臣听着只觉得事起突兀,心下皆惶恐。待得想起皇上突然下旨为宣亲王加冠,必定与此事有关,故而此方是要事。且细想想,文亲王亦已经长成,威德皆冠天下,非寻常帝王之可比。如今众臣往往都不敢仰视文亲王,一如圣颜,唯恐冒犯。如此说来,此时册立亦是妥当的。
既无别个意思,众人方略略静下心来。在靖献王之后,纷纷附议,又将文亲王的好处说了许多,总之文亲王堪为太子,承大统。亦有赞叹宣亲王的,以为其仁德卓著,当为一代贤王,功迈前朝。宣亲王与文亲王已经在后宫与皇上及黛玉商议过了,故而此时不过推让再三,便皆受了。又受朝臣敬贺,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