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课外雅致生活-对弈再望,围棋
18142000000006

第6章 围棋的历史发展(6)

施襄夏死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史中最辉煌灿烂的画面,是由梁、程、范、施四大家和欢多的高手共同绘成的。这已毫无疑问。

但不可否认,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清道光以后,帝国主义冲进中国的大门。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衰退,围棋的命运日益艰难。

清末棋手水平与前代相比大为逊色,其中水平最高的陈子仙、周小松,距范西屏、施襄夏尚有相当一段距离,关于这一点,王蕴章在《天香面砚室弈选·序》中说:“降至陈、周,世变稍稍暗矣。士或怀才不得逞,则奔走为衣食计,手谈坐隐,余事蓄之,”较深刻地揭示了棋事衰落与世事败坏的关系。

当时可以提到的棋手,有“十八国手”。

秋航,名愿船,仪徽人,是京都梁家园寿佛寺的和尚。他不念佛经,偏好围棋。晚年经常出入于京城,与沈介之同为周文勤的门客,并往来于满族王公府第。他的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樊彬曾在《燕都杂泳》中写过“手谈谁国手,善弈数秋航”的句子,他的对局被选入道光二十一年刊行的《尊天爵弈谱》中,其中包括与周小松,李昆瑜,李湛源等国手的对局。当时他已年逾七旬。同治二年,秋航在北京去世。据方臻大《待日解弈存·序》中记载,方于近年来京,遇见秋航,那时秋航已年迈,但下棋仍“不耐思索,拈子如雨点下。”他受先四子与方臻大对弈,但没下完十局,老人就于这年秋天去世了。关于秋航的逝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秋航故于杭州。传说他在死前一天尚与人下棋,并说:“今日之会难再见,此局乃绝着也。”秋航享年九十以上。

另一位长寿棋手任渭南棋名也不小,嘉庆、道光年间,他常设局于秦淮河畔,无人为敌。任渭南活到八十多岁。

能胜任渭南的,当时并非无人。有位叫林越山的也是“十八国手”之一,福建人,幼年即会下棋,十八岁时闻名全国,有一回任渭南到了广东,两人对弈,观棋者无数。棋下到中局,任渭南已发现自己局势不妙,便给林越山使了个眼色。林越山心领其意,故意走错几步棋,让任赢了几子。事后有人问林为什么要让任渭南,林越山说:“任渭南早有棋名,这次来广东又是大官的客人,不能不给他留面子。”但我确实能赢他,如果你不信,我可复盘再下一次。此后一年多,林、任二人都住在广东,但谁也未再提棋事。

任渭南教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他叫沈介之,名琦(又作祺),上元人。沈介之下棋思路敏捷,落子如风,很年轻就成为国手,并受到当权者的青睐,曾任广西巡检。此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

棋手董六泉,又作鹿泉,名文毅,武进人,生于乾隆四十年,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名手,清末两大高手陈子仙、周小松都是他的学生。据周小松《餐菊斋棋评》记载,当时棋手以董六泉年事最高。道光二十六年,他去甘肃投奔定制军,得了一些钱便回家乡了。但几年之后,清贫如故,晚年生活极为凄苦,咸丰初年病故,享年七十余。董六泉著有《董六泉选棋谱》一卷,嘉庆二十三年出版。

潘景斋与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同为当时棋坛上的佼佼者。潘景斋名耀远,号星鉴(又作星见),宜兴人。他常在北京悬彩摆擂台,每局五两银子,不满此数,便不与较量。他享年不高,四十岁就去世了,有《潘景斋弈谱约选》留世。

道光末年成名的棋手有周星桓、李湛源二人,周星桓名兆奎,南通城东人。他曾与老将董六泉较量过多局,道光、咸丰年间又与后来的名家周小松对弈,互有胜负。周家世代棋手,周星恒自己学棋很刻苦,曾精心研究六个月未出房间。终成国手。

李湛源,一名许清,字海门,南道石港镇人。他旅游北京很长时间,为人豪爽,不修边幅,与他同游京城的国手,与王公国戚对弈,常暗中让于,以此得些钱财,只有李湛源“不以利动其心”。因他棋名很大,有钱有势的人都不惜以重金贿赂他,以求他让一二着而成名。李湛源表面答应,对局时却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杀个惨败。他晚年穷途潦倒,最后病死于破庙中。

可以提到的还有方秋客和刘云峰,方秋客名元,宜兴人。他是个银匠,但棋风好杀,人们称他是“高棋细银匠”,又因他是个银匠,很多人看不起他。

刘云峰是京师人。他常与周小松下棋,周让他二子,他年纪不大就去世了。

清朝末年最后两名最优秀棋手是陈子仙和周小松,他们为重振围棋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陈子仙,名毓性,海宁人。当时的海宁是围棋盛行的地方。陈子仙和以往历代许多名家相同,首先受其父亲的熏染。他父亲爱棋如命,不惜败落家产。晚年,陈父栖身于破庙之中,但仍好棋如故。陈子仙很小就通棋道。每当父亲下棋要输的时候,他就帮助出招,于是反败为胜。陈子仙因此出名。

他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到了常州,拜老国手董六泉为师。董六泉此时已年过花甲,满头银霜,陈子仙则红颜嫩色,丝头绳系着头发。在名师指点下,陈子仙进步飞快,十二岁就以国手著称,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年少的一位国手。

至此,陈子仙开始称雄于棋坛,被推为海内第一。“围棋施、范而后,以陈子仙为最著”。常棣华在《子仙百局·序》中说,陈子仙不论是与前辈国手对局还是与同辈劲敌对局,或是下授子棋,“无不勾心斗角,各极其妙。”他的棋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他的老师董六泉,前辈棋手秋航,以及同辈棋手施省三、李昆瑜、徐耀之等,都不是他的对手。

能与陈子仙比高低的只有周小松,他们俩既是劲敌又是挚友,感情深厚。陈子仙比周小松小近十岁,是当时最年少,出名最早的棋手,他俩很小时就较量过,下了一二百局棋,可惜都没保存下来。以后,两人分手了。一别就是二十年,当他们在安徽相逢时,十分高兴。第二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两人都有事回家。不久,周小松重返安徽,他盼望着再与陈子仙杀几盘,谁知就在这年夏天,陈子仙去世了。那时,他还不满五十岁,周小松闻知悲痛不已,“独弦哀张,抚局陨涕。”为陈子仙的早逝深感惋惜。

陈子仙曾与陈方合著《陈方七局》一卷。他的遗局,由常棣华辑成《子仙百局》一卷,于光绪六年出版。

周小松,名鼎,江都人。出生于嘉庆年间,从小好棋。十八岁从秋航学棋,受二子下了一百余局。以后又拜董六泉为师,二十余岁成国手。

周小松曾游历全国各地,称霸棋坛达半个世纪之久。清末十八国手,除潘星鉴、申立功、金秋林、任渭南四位外,其余都较量过,只有陈子仙与他不相上下。

光绪十三年,周小松年近七十,这年他三访京城,与在京的刘云峰等国手对弈于肃王府,棋力不减当年,无人能赢他。

周小松为人正直清廉,平易近人,每次与人下棋,都尽其所能,从不接受达官贵人的贿赂而让子。相传曾国藩曾请周小松去下棋,周让他九子,然后把他的棋分割成九块,每块都仅能成活,曾国藩大怒,把周小松赶出了大门。

周小松的著作,有《新旧棋谱汇选》四卷,《餐菊斋棋评》一卷,《皖游弈萃》一卷。他的棋著,尤其是《餐菊斋棋评》。是清末棋谱的代表作,他继承了徐星友的优良传统,评语详确,切实可学。

周小松去世后,围棋进一步衰落。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也是围棋史最衰落的时期,这时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诞生才告结束。

十、我国围棋的外传

佛经劝诫莫戏围棋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

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槃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

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丽好围棋之戏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首先传入百济国。

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

围棋——日本的“国技”

围棋传入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

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

围棋传入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不相上下了。

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16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著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

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

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

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16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19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

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已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