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魏晋,五代绘画艺术鉴
18142400000009

第9章 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及绘画艺术(1)

一、五代中原地区的绘画活动与山水画家荆浩唐末,黄巢起义遭到镇压而失败,藩镇割据的形势更加严重起来。唐朝政权倾覆以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是藩镇割据的连继。五代十国是:在黄河流域,以开封为都城(曾一度在洛阳)前后共有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同它们并存的是分散在长江上下游的十个国家,其中以西蜀、南唐和吴越较重要。此外,北方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五代十国出现新的政治中心,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中心的东移与南移和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也反映了外族侵入形势的严重。

五代的美术,在绘画创作的方面大多在中原、西蜀、江南三地区内进行。

中原地区,由于长时期的战乱和契丹入侵,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到五代后期(后周柴荣)才逐渐安定下来。

中原地区的绘画活动,一般地承继唐代传统,而在某些方面可能出现了新的水平。例如当时工匠画家韩求、李祝在陕郊画龙兴寺回廊列壁200余堵,曾引起普遍的重视。他们画后汉时代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经的故事,人物高达八丈,三门上的神像数十身都高二丈,可见他们的技艺水平,龙兴寺也因为这些壁画成为当时活动的中心。

山水画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应特别重视。

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和他的追随者关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古代重要画家之一。

唐末山水画流行的是屏风装饰(或壁画装饰),或大幅装饰在立屏上或小幅装饰在卧屏上。以水墨画大山大水,雄伟壮阔,或画长松、古树和巨石。也有以青绿两色为主,并用金笔勾勒的色彩华丽的小帧风景。

荆浩是士大夫,唐末隐居在太行山,他擅长山水画同时也能画佛像(开封双林院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他的画所表现的唐末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下面两首诗中看出来:“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荆浩答大愚诗)

诗中描述的是大山、大树、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这是那一历史阶段上山水画的主要的流行的形式。荆浩《匡庐图》可以作为参考。

《匡庐图》

关仝的山水画,据说是追随荆浩而又超过了荆浩,当时号称“关家山水”。他喜欢描绘秋山寒林。他的画使人看了如身临其境,据说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很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传为关仝的作品有《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轴》等。取景也都是山势雄伟的大山和深山。构图丰富,创造了祖国山河的有力的真实形象。

《关山行旅图轴》

荆浩、关仝在山水画的技法上也有新的贡献。荆浩批评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的言论反映了山水画技法特别是皴法的进步。他们作品中全景式布局,远近法的运用也说明构图技巧的发展。

荆浩、关仝的山水画被认为是以黄河中游两岸的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的。荆浩因长期的山林生活而熟悉了大自然。

荆浩在他的著作中也承认了生活的感受刺激了创作的欲望。

现存荆浩的《笔法记》中说:他在太行山,见到深山中的古松,有种种诱发人的想像的健劲有力的姿态,使他感到惊异,于是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话虽有些夸张,然而是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的。

现存荆浩《笔法记》其中一部分作为创作方法上的一些认识和意见,若用分析的态度加以整理,可以见其现实主义的意义。例如:“度物象而取其真。”“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可以解释为提倡提炼形象,提倡创造富有概括力的形象的主张。

据说荆浩曾有《山水诀》一卷。现在流传的《荆浩山水诀》(或名《画山水赋》)虽介绍的是山水画的一些固定的格式(如“石分三面”“又古有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树无叶,远林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虽然定法,不可胶柱鼓瑟,要在量山察树,忖马度人。可谓不尽之法,学者宜熟味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五代末北宋初,宫廷建筑物成为绘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点,出现了名手郭忠恕和王士元等人。郭忠恕的作品《明皇避暑宫图》十分精确地描绘建筑物在宏伟壮丽的自然环境中呈现出来。现存他的《雪霁江行图》残幅仅存两只船,但可见他的界画的精工。“界画”以其技术的特殊性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成为一专科,和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建筑图不同,它和山水画相结合,体现了对于人工创造物的赞美。

中原地区的边缘地带,如甘肃西北部在西夏侵占之前(公元1035年)为曹议金、曹元忠一家所统治,仍保持相当繁荣。敦煌莫高窟曾修筑洞窟多座,其较重要的为61窟,有多幅连续性的佛传图,全壁大幅的五台山图和曹家男女供养像,艺术水平较前显然是低落的。新疆吐鲁番伯孜克利克洞窟有回纥族(维吾尔族祖先)的佛教壁画保持与同时代敦煌壁画相同的风格。契丹地区的寺庙建筑是今天保存的古代木构建筑物的重要代表作。内蒙古林西县的辽代庆陵,尚有描写山林及鹿群生活的美丽的壁画,和真实生动的人物肖像画。以描写边地生活有名的画家有胡瓌、胡虔父子。

《卓歇图》

胡瓌《卓歇图》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的刻画和一般生活状态的描写具体地表现了边地部族社会面貌。这些契丹地区的绘画都在内容上体现了地域的生活特点。

相传为五代的作品,如《秋林群鹿图》,丰富而统一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自然地表现了群鹿在山林中生活的优美情调,从风格上考察,也很可能是辽代绘画。

二、西蜀、南唐绘画艺术的发达

五代绘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是西蜀和江南,发达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唐末已经比较发达的经济在这些地区遭受战争的影响较小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新的文化中心也形成了。南唐和西蜀为了使文学艺术人才集中,成立画院,使民间画家的地位得到提高,便是运用政治力量影响艺术发展的一例。文学范围中的“词曲”从民间文学中取得了形式和艺术表现的力量,虽然多以享乐的思想为内容,但也有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积极赞美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繁荣,西蜀、南唐词曲文学的发达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蜀、南唐绘画艺术的发展。

三、西蜀的画院及画家

西蜀在唐代时就不断有画家自中原来(最有名的如吴道子的弟子卢稜伽,其他如赵公祐、范琼、陈皓、彭坚等),对于西蜀绘画传统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唐末来避难的画家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孙位、张南本、常粲、滕昌祐、刁光胤等。滕、刁二人是花鸟画家,他们的活动推进了西蜀花鸟画的发展。赵德玄在晋天福年间入蜀,带去历代画稿粉本百余本,流传很久。

四川画家的重要画迹在北宋初留在成都寺庙上的很多(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一书记载很详细)。成都大圣慈寺因为是会昌废法时惟一保存未毁的寺庙,特别成为西蜀时代画迹集中的地方。大圣慈寺壁画除了宗教性题材以外并有很多非宗教性的题材内容,值得重视的是非宗教性题材中包括的帝王、贵族、官僚的肖像,和雀竹花鸟以及名山大川的摹写。

西蜀王氏(公元891—925年)和孟氏(公元934—965年)的画院中集聚了不少名家。擅长宗教人物画者最多,肖像画和罗汉像较突出,其次,花鸟画也较山水画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