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名人传
18144400000004

第4章 贝多芬传(2)

贝多芬刚来到维也纳的初期,和她的哥哥朗索阿伯爵成了朋友,当时,德兰斯还是一个小姑娘,跟着贝多芬学钢琴。贝多芬经常在伯爵家里为兄妹俩弹奏钢琴,每当这个时候,德兰斯和哥哥都会静穆地肃立在贝多芬的身旁,感受着他音乐里特有的神秘的庄严气息。从那时起,德兰斯就已经爱上了这个给人一种独特感觉的音乐天才。在经过朗索阿伯爵的同意后,德兰斯就和贝多芬订了婚。爱情再一次让性格激昂的贝多芬平静了下来。这段时间里,他兴致一直很好,心灵也很活跃,待人接物都很彬彬有礼,对于讨厌的人也能够忍耐了,穿着非常地讲究,而且他还巧妙地不让大家觉察到他的耳聋。爱情是美好的,受着它的滋润,贝多芬的天才结出了最丰满的果实:《第四交响乐》就像一朵纯洁的花,《第五交响乐》则像一出古典的悲剧,而《田园交响乐》则像一个夏日的梦。他还从莎士比亚的《狂风暴雨》感悟创作了《热情奏鸣曲》,献给他深爱着的德兰斯。可是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持续到了1810年,婚约解除了。没人知道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没有财产,或是因为地位的不同;也许是人家要他长时间地等待,要他为这段爱情保守秘密,而贝多芬不甘屈辱而反抗;也许是因为他那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在无形之中使他所爱的人感到了为难,而他对此也感到了绝望,尽管他们彼此一直都深爱着对方。

爱情把他抛弃了。1810年,贝多芬又变成了孤独的人。可是,时光已经变迁,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风光的日子也来临了,甚至于王公大臣们对他都很尊敬。失去了爱情的贝多芬感到已经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也没有什么需要敷衍的了。对于社会、对于习俗、对于别人的意见,他统统不予理睬。贝多芬开始变得更加的暴烈和狂妄。他感到在他的身体里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在左右着他,只有把它释放出来,他才会感到快乐,才会感到自由。

1812年,贝多芬在脱帕雷兹遇到了大诗人歌德。歌德很早就听说了贝多芬,也曾想法子认识他,贝多芬也非常佩服歌德的才华。但是,他过于自由和过于暴烈的性情不能和歌德的性格相融合,而在散步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更让贝多芬看到了与歌德的巨大差异。他们两人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贵族。他们远远地看见时,歌德就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的经过。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到歌德那个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的,太子鲁道夫向贝多芬脱帽致敬,皇后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贝多芬故意看着这群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事后,贝多芬还毫不客气地把歌德教训了一番。这让当时任魏玛大公枢密参赞的歌德永远不能原谅他,而贝多芬却不以为然。他在歌德面前炫耀着自己的高尚和伟大,藐视着王公贵族的世俗和渺小。他在信中曾经说道:君王和公卿完全可以造就大批的教授和参赞,尽可以赏赐给他们各种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凡脱俗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些君侯贵胄们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

这就是当时的贝多芬,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在这两部作品里,贝多芬任由他思想的野马在音乐的草原上自由地驰骋,肆无忌惮地表现着象征自由的力。《第七交响乐》单纯为了娱乐而创作,整个的曲调就像一条河流欢快地向四处流淌泛滥,或者就像是一场酒神的宴会。《第八交响乐》虽然没有这样夸张的表现,但也有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

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而归。1813年,奥地利王国兴讨法国,不久普鲁士接踵而起。贝多芬受着战争的影响。1814年初,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战士的合唱曲:《德意志的再生》;1814年11月29日,他在许多君王面前指挥了一支爱国歌曲:《光荣的时节》;1815年,他为攻陷巴黎谱写了一曲合唱:《大功告成》。这些顺应时事的作品,比他其他任何的作品都更能增加他的名声。1814年是贝多芬最辉煌的时候。在维也纳的会议上,人们把他看作欧洲的光荣。他在庆祝会上非常地活跃,亲王们也向他致敬。

但是,幸运的顶点往往也是悲剧的开始。

事实上,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有过什么好感。像他那样一个个性激昂的天才,在如此轻佻浮华的城市中是不会长久立足的。1809年,贝多芬很想离开奥地利,到拿破仑弟弟的宫廷里去,条件十分的优越。1809年,维也纳的三个富有的贵族:贝多芬的学生鲁道夫太子、罗伯高威兹亲王、凯斯基亲王,答应每年给他4000弗洛令③,要他留在奥地利。可是,不幸的是这笔津贴并没有完全兑现,后来甚至完全停止了。而且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开始,维也纳也把关注的目光从艺术移到了政治方面,音乐的时尚也被意大利风格占领了,贝多芬成了迂腐的象征。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也是分散的分散,逝世的逝世:凯斯基亲王死于1812年,罗伯高威兹亲王死于1816年。贝多芬也和他童年的朋友——爱来欧的哥哥吵翻了。从此他又孤独了。1816年,他在笔记中写道:没有朋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世界上。

他的耳朵也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开始,他只能用笔来代替口与人交流。1822年,有一次,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演奏。可是,他根本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他把节奏延缓了许多,结果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进行时,歌手却已提前唱出了另一段歌词。整个局面都混乱了。另一名乐队指挥提议休息一会儿,并和歌唱者低声交换了几句话之后又重新开始。这次,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不得不再休息一次。贝多芬开始不安起来,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一个人告诉他。这时他突然用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把兴德勒叫了过去。贝多芬让他把谈话写下来,兴德勒便写道:“请您暂时停下来,等回去之后我再告诉您事情的原因。”贝多芬看了之后,当即跳下舞台,大声喊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中,进了家门就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双手紧捂着脸,就这样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吃饭时,他一言不发,脸上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饭后,贝多芬把兴德勒留住,说他不愿意一个人在家中。后来,贝多芬还要求兴德勒陪他去看耳科医生。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伤心的一天。两年以后,1824年5月7日,当他指挥《合唱交响乐》时,他完全没有觉察到全场的喝彩声,直到一个女歌手牵着他的手面向听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致敬。

孤独的贝多芬与世人隔绝着,隐匿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个时候,他开始把自己投向了大自然的怀抱。他热爱花草、树木、田野、云彩,只要是属于大自然的,他都热爱。在维也纳的时候,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兜一圈。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一人在野外散步,不戴帽子,顶着太阳,冒着风雨。他在完全地感受着大自然。也许只有大自然才可以抚平他那骚乱的精神世界。

不仅如此,他还要为了生计而奔波,被金钱弄得疲惫不堪。1818年的时候,他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可是他还得装作生活并不困窘的样子。他为了要换取面包不得不拼命地创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再痛苦不过的事了;他往往不能出门,因为他的靴子已经破得露出洞来了;他欠了出版商很多的债,可是他的作品又卖不出钱来。每写一首曲子,他都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可是,他创作的30多首曲子只给他挣来了30到40杜加的钱。嘎烈庆亲王要他创作的四重奏是他几乎用血泪完成的,结果却分文未拿到。贝多芬完全陷入了日常的琐碎和窘迫之中——没完没了的诉讼,追讨人家履行曾经给他津贴的承诺,甚至于在他弟弟去世之后,还要和他那卑贱的弟媳妇争夺侄儿的监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