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名人传
18144400000005

第5章 贝多芬传(3)

贝多芬深深地爱着他的侄子卡尔,可是,这个侄儿显然并不配受到这样的爱。贝多芬给他的信中经常充满着痛苦和愤慨:难道我还得再受一次最卑下的无情无义的打击吗?也罢,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要破裂的话,就让它破裂吧!一切有着公正良心的人知道这件事之后,都会恨你,像你这样被娇惯坏的孩子,学一学真诚和朴实对你来说绝对没有什么坏处。你对待我的虚伪行为让我感到太痛苦了,我简直难以忘怀……上帝可以作证,我只想跑到千里之外,远离你,远离这个可怜的兄弟和这丑恶的家庭……我不能再信任你了。

可是就像任何做父母的一样,即使子女做的再不是,在痛苦和愤慨之后,宽恕和谅解也会接踵而来。贝多芬也一样:我亲爱的孩子!一句话也不必说,到我的怀抱里来,我不会向你说一句严厉的话,我仍然会像以前一样爱你。来吧,一接到信就立刻回家里来吧。

贝多芬本想将他领上一条高尚的人生道路,然而,尽管为他筹划了无数个美好的前程,最后还是不得不答应他去经商。不仅如此,这个卑劣的侄儿还经常出入赌场,欠了不少债务。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走上一条光荣而又高尚的人生道路,可是,孩子们总是非但不领情,而且还经常会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同样,精神高尚的伯父对他的侄儿非但没有起到什么有益的帮助,反而使他恼怒、使他反抗,正如这个卑微的侄儿自己所说的那样:“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他甚至在1826年向自己的头上开了一枪,他倒没有死,倒是贝多芬差点因此丧命。这件事使得贝多芬精神崩溃,失去了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他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后,贝多芬果然一病不起。卑微的侄儿痊愈了,可是,伟大的伯父却在受着精神的煎熬。甚至在贝多芬临终的时候,被他称为“儿子”的侄儿竟然没有在他的身旁。

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痛心的亲情将贝多芬抛入了悲苦的深渊。生命怎么会如此?生命不应如此!贝多芬在内心深处呐喊着、斗争着。可是,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处,他只有从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了一项讴歌欢乐的事业。这是他毕生的信念。从1793年开始他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要把歌唱欢乐作为他某一部伟大作品的结局。采用颂歌的形式,以及在哪一部作品里采用等问题,是贝多芬一生为之踌躇的事情。即使是在《第九交响乐》中,他还是没有打定主意。直到最后,他还是想把欢乐颂留到第十或者第十一交响乐中。《第九交响乐》原来的名字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乐》。在交响乐中引进合唱有着极大的技术上的困难,对于如何处理乐器和人声的关系问题,贝多芬一直在思索,并且有些踌躇不定。他想把歌唱出现的时间尽量地向后延缓,甚至把欢乐的主题交给乐器来表现。在这首交响乐中,当欢乐的主题首次出现时,整个乐队突然停止了,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这使得下面开始的歌唱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似乎是有神明出现似的。确实,“欢乐”就像一个神明,它在肃静庄重之中从天而降,含苞在一种超现实的宁静之中。当人声出现的时候,先是严肃的深沉的低音,慢慢地、慢慢地,“欢乐”开始了它的歌唱,生命变得美好无比;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急促而热烈的男高音,宛如浩浩荡荡的军队;战争的激情之后,紧接着是一种宗教的沉湎,一种对于爱的信仰、对欢乐的信仰!

伟大的作品终于降临了,它来自天国,完全超越于世俗的庸俗和轻浮之上;它扫去了世俗的阴霾,给庸俗的心灵们带来了一丝高尚。但是,伟大的作品决不会来自平庸的生活,它是苦难磨砺的结果。当时的贝多芬正处于颓废沮丧之中,正想移居到伦敦去,到那边去演奏他的《第九交响乐》。可是,就像以前一样,他的那些高贵的朋友们又来挽留他:我们知道您最近完成了一部新的作品,在其中充分表现了您完美而又高尚的情操,渗透着您超越俗世的关怀。在您伟大的交响乐的王冠上又添了一颗耀眼的明珠。近年来,当外国的音乐席卷我们的国度的时候,人们竟然忘记了本国的艺术,那些正享有崇高地位的所谓的艺术家们对此却没有什么反应,这让人感到悲哀。可是唯有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整个民族的希望,您不顾那些轻浮的时尚而专心致力于建立一个真善美的音乐王国,给世俗的心灵带去高尚的享受。您给整个民族带来了艺术的春天。

这封慷慨激昂的信表明了贝多芬在整个德国所享有的崇高的声望,这种声望不仅是在艺术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道德方面。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他决定留下来。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演奏会,场面异常热烈,观众有五次为他长时间地鼓掌。要知道,在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礼节的国家里,即使对于王公贵族的出场,人们最多也不过会鼓三次掌。贝多芬的交响乐引起了狂热的骚动,甚至有许多人感动得哭了起来。结果,大批的警察不得不出面干预以维持秩序。贝多芬在终场结束时感动得昏厥过去。可是,片刻的感动并不能彻底改变世俗的心灵,那只是一针满足人们暂时追求高尚的心理的抚慰剂而已。对于贝多芬而言,生活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音乐会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利益,他的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窘迫,疾病依然折磨着他,他依然是那么的孤苦伶仃。可是,命运的苦难让他更加坚毅。他战胜了疾病的痛苦,战胜了世俗的平庸,战胜了命运的悲苦。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毅的品格、高尚的道德,还有他为之奋斗终生、奉献一切的精神圣地——音乐。他说:“牺牲,永远让人生的一切愚昧为了你的艺术而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贝多芬在精神上享受着艺术的自由。可是,放眼尘封的欧洲,政治上的专制和反动深深地压迫着自由的思想。但是,没有哪一种权力能够钳制住贝多芬的思想。1819年,他公然声言:“归根结底,基督不过是一个被钉死的犹太人而已。”为此,他差点被警察当局起诉。

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样地无所顾忌,他非常大胆地抨击政府的腐败,尤其是司法部门的专制、势力、程序繁琐、完全妨碍诉讼的进程;警察权力的滥用;官僚政治的腐化与无能;贵族的颓废等等。1814年拿破仑失败以后,列强举行维也纳会议,重新瓜分欧洲。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野心勃勃,对内压制自由和进步,对外则梦想着重新称霸欧洲。同时,欧洲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也都日益地反动。但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洗刷着人们心灵的深处。182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革命已经开始;1821年,希腊的独立战争也拉开了序幕;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又爆发了二月革命……这一切都表明欧洲已经变成了一个反抗的世界。贝多芬就是当时德意志思想界的自由之声。贝多芬觉得他的职责就是把他的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唤醒沉睡的心灵,鞭打他们的怯懦,并给他们以斗争的勇气。

可是,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艺术家。1826年11月末,一件十分令人愤慨的事使他大发雷霆,他打着寒噤,浑身颤抖着。他终于病倒了。由于朋友都在远方,他就让他的侄儿去找医生。可是这个麻木不仁的家伙竟然忘记了这件事,直到两天之后才重新想起来。可是,医生来得太迟了,已经耽误了病情,而且治疗的情况也非常地糟糕。到了第八天,贝多芬开始剧烈地呕吐和腹泻。在这之后的三个月内,贝多芬用他那坚强的意志拖着残弱的身躯和病魔顽强地抗争着。1826年12月20日、1827年1月8日、2月2日和2月27日,贝多芬连续动了四次手术。可是,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暴烈,弥留之际的他异常地安详。1827年3月26日,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一只陌生人的手为他阖上了双眼。

悲苦的人生剧终于到了终场。这,对于受难的贝多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贝多芬——一个伟大的名字,已经有多少人赞美过您的伟大。您的伟大不仅仅是指您在艺术上的成就,而在于您在苦难中成就的道德的高尚和对人类的精神关怀。您是一切承受苦难而又不甘平庸、奋斗不息的人们最好的朋友和知己。当我们对世界的苦难感到忧伤时,您会来到我们身边奏响生命的悲歌;当我们与假、丑、恶斗争到疲惫不堪的时候,您会给我们以勇气和力量;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一个由贫困、残疾和痛苦铸就的伟人。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了欢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