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22

第22章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雨霖铃①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③,留恋处④,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多情自古伤离别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11),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12),更与何人说!

〔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初著名词人。出身仕宦之家,但生活放荡,喜欢填写歌辞,常出入于酒楼翠馆,与歌伎乐工们交往。他精通音律,歌伎乐工每得新曲,必求他作辞。他虽热心功名,但仕途坎坷,直到年近五十才考上进士,任余杭令、盐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因柳永长期处于下层社会,饱尝穷愁,其词多写身世之叹、羁旅行役,表现歌伎的不幸,也描绘大都市的风光景物。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善于运用铺叙、白描的手法创作,语言通俗,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注释〕

①《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②长亭:古代建在大路边供人歇息的亭子,也是送别的地方。

③都门:京城,指北宋都城汴京。帐饮:在郊外搭帐幕设宴饯行。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⑤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来兰舟成为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义同。

⑦去去:叠字表示行程之远,犹言一程又一程。

⑧暮霭(ǎi):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代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南天称楚天。

⑨多情:指多情的人。

⑩清秋节:凄凉冷落的秋天。

(11)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12)风情:情意。

〔解读〕

柳永的这首著名词作,主要抒写作者将要离开京城去外地漂泊时与恋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写离别时的悲伤情景,首三句从凄切的蝉声写起,再以深秋的傍晚和秋雨为时间背景和天气背景,营造出了凄凉悲哀的情绪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因为将要离别了,故“帐饮无绪”,作者与情人恋恋不舍,一再延宕,以至使“兰舟催发”。七、八两句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表现了二人难分难舍的深情,此刻,有千言万语,却又说不出口,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相对。这一场面之所以感人,因为它凝聚了一片深挚的真情。至此,离别之情已达到高潮。作者又以辽远的“千里烟波”、沉沉的“暮霭”和开阔的“楚天”这些渺远、黯淡的景物作为自己的前程背景,不但预示着今后二人相见更为渺茫,而且预示着自己的前途也极其渺茫黯淡。下片首句的直接抒情特别有力,因为这不但是作者与恋人的个人之情,也是普遍的甚至是永恒的感情,自古以来,人人都是“伤离别”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此外,作者在上片已将这种离别之情作了充分铺写,此处直抒其情,水到渠成。而作者此刻的离别更为难堪,因为是在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离别的,“冷落清秋节”一语使伤感更加深沉。下面三句是设想“今宵酒醒”处的情状,天亮酒醒后,词人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恋人,孤独一人,在杨柳岸边,多么悲伤凄凉。而杨柳又与别情相关,特别能引发人的离别之愁,酒醒后的词人面对岸上的杨柳,只能愁上加愁。天上的残月,亦是伤感之景,破晓的秋风,清寒凄冷,这些景物同样只能加重词人的悲愁之情,而且破晓又是远行人上路的时刻。所以,这几句写景极为传神,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景具体形象且鲜明生动,情在其中含蓄蕴藉又曲折委婉,真是词中有画,所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去经年”,时间漫长,无法相见,当然“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了。相互思念的“千种风情”,只能埋藏在心底。词的结尾余韵深长,令人回味不尽。

这是一首抒情词,又有大量的叙事和写景,叙事、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写法上,不用典故,主要运用铺叙、白描的手法,通过层层铺叙、描写,将冷落凄凉的秋景、悲伤离别的场面以及设想的别后情状组合于词中,构成了一幅凄凉悲哀的离情别绪图。全词有虚有实,虚实相间,上片主要写实景,下片主要写虚景。又通过富于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创造意境,渲染气氛,意蕴丰富,曲折委婉。词的语言不事雕琢,平白如话,通俗晓畅,富于表现力而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