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24

第24章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念奴娇①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故垒西边③,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乱石穿空⑤,惊涛拍岸⑥,卷起千堆雪⑦。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⑧,小乔初嫁了⑨,雄姿英发⑩。羽扇纶巾(1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12)。故国神游(1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4)。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15)。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思想与文风受其父亲苏洵的影响颇深。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中了进士,深受欧阳修的赏识。他的政治态度很复杂,要求改革,但又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入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为翰林学士。因不同意司马光等尽废新法,又请求外任。绍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到广东惠州、儋州(在海南岛)。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苏轼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是宋诗的代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词开一代词风,是豪放词的典范;他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著名文人画派的画家。其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理论著述也非常多,是一位重要的艺术理论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注释〕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③故垒:过去残存的营垒。

④周郎赤壁:赤壁因周瑜打败曹操而闻名,故云周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境内,并非苏轼游览的黄州赤壁。

⑤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壁直插云天。

⑥惊涛拍岸:一作“惊涛裂岸”。

⑦千堆雪:层层浪花。

⑧公瑾:周瑜字公瑾。

⑨小乔:周瑜的妻子。

⑩雄姿英发:指周瑜体貌非凡,谈吐卓越。

(11)羽扇纶(guān)巾:周瑜的装束。羽扇是用羽毛制的扇子。纶巾是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2)强虏:强敌,指曹操的军队。一作“樯橹”或“狂虏”。

(13)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故国:故地,即三国古战场。

(14)华发:白发。

(15)樽:盛酒的器具。酹(1è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解读〕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游览黄州赤壁后创作的名篇。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深感年龄渐老,功名事业未有成就,于是通过歌颂古代英雄,来感叹自己的政治失意,借周瑜在赤壁大战中建立伟大功勋的往事,来抒发自己豪迈、悲壮的情怀。词中描写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象,塑造了“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豪放的风格读来让人激昂奋发。王灼《碧鸡漫志》称此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上片主要写赤壁古战场的雄奇景象。首二句写得开阔豪放,雄壮有力。“大江东去”是作者泛舟所见,景象壮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的历史感慨,十分深沉。作者由赤壁下面滚滚东流的江水而联想到曾在这儿活动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些人物早已被历史的浪潮淘尽。作者这里为古代风流人物抱不平,也倾吐了自己的郁愤。因为作者此时已名扬天下,却被贬受压抑。“故垒西边”二句既写出此处景物:“故垒”、“赤壁”,又点出一位著名的风流人物:“周郎”。“乱石穿空”三句,以夸张超迈的笔法,写出了雄奇壮观的景物:这里乱石耸立,穿破云天;波涛似惊,拍击江岸;浪花如雪,滔滔滚滚。如此景象,可想当时战斗何等激烈。末二句作者热情地歌颂如画的江山,并感叹当时这里有多少豪杰都做出了英雄业绩。下片主要是怀古、抒情。作者怀古,主写周瑜,因为周瑜是破敌的主将。“公瑾当年”写出了周瑜正当年富力强;“小乔初嫁”是美人配英雄,人生得意;“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的英气才略;“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的雄才大略与辉煌业绩。作者对周瑜的赞颂,含蕴着对建立功业的向往。下面转入抒情,作者游历赤壁,由古代英雄而想到自己,想做出一番事业,却被贬在此,且年岁已老,华发已生,怎能不被人所笑呢?功名难就,光阴虚度,身不自由,“人间如梦”的感慨中蕴含着作者难言的郁愤。但作者面对艰难的人生,并不悲哀,“一樽还酹江月”不但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也表达了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怀古抒情,层次分明。词中景物阔大恢宏、雄奇壮美,感慨深沉、旷达,语言雄放,形成了豪壮奔放的艺术风格,本词正以这种豪放风格而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