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27

第27章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书愤①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②,中原北望气如山③。

楼船夜雪瓜洲渡④,铁马秋风大散关⑤。

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⑦。

出师一表真名世⑧,千载谁堪伯仲间⑨!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生于国难深重的年代,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在前列,但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被除名。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乾道八年(1172),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汉中,开始了他最得意的军旅生涯。自蜀东归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后被弹劾去职,回归故里。陆游的创作有诗、文和词,以诗歌的成就最大,一生创作近万首诗,题材极其广阔,以抒发爱国主义思想为主,表达了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风格奔放豪壮。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注释〕

①此首七言律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当时陆游正闲居在故乡山阴。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世事艰:世事艰难,指抗金恢复中原之事受到投降派的阻挠。

③中原:指被金人占领的地区。气如山:豪壮之气如山。

④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瓜洲渡口,在江苏省邗江区南长江边,是当时重要江防所在地。

⑤铁马:披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当时是宋金的西部边界。

⑥塞上长城: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万里长城”。陆游把自己比做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空自许:自许落空。

⑦衰鬓:苍老的鬓发。斑:花白。

⑧出师一表: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出兵伐魏,作《出师表》,表达“鞠躬尽瘁”的决心。名世:扬名于世。

⑨伯仲:本指兄弟,引申为人物之间差别不大。

〔解读〕

这是陆游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理想壮志,也表达了对当权派投降误国、打击爱国人士罪恶行径的强烈不满。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的方式,回顾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和壮举。首句以愤激的心情概括了诗人自早年至今所遭受的打击。“那知”二字格外有力,点明了诗人经过多次打击之后才深知世事艰难,包含着诗人备受打击的无数辛酸,也表现了投降派对爱国人士的打击的残酷。第二句写早年的壮志,当时北望中原,充满豪情壮志,气势如山。三、四句回顾当年抗金的大好形势,南宋军队在瓜洲和大散关都曾击败过金朝军队,诗人早年的壮志也正基于此。四十岁时,诗人在镇江任通判,可看到南宋高大的战船一艘艘在夜晚渡过瓜洲渡口,战斗气氛十分浓厚。后来,诗人到了南郑,曾亲临前线,常看到南宋的骑兵行进在大散关上,形势令人鼓舞,这几句也写得激昂豪迈。五、六句则陡然转折,感情气氛由激昂豪迈而转入悲凉的叹息。这两句是写目前的状况,也是“世事艰”的具体写照。“塞上长城”是诗人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是说诗人以身许国,要做保卫祖国的万里长城。“空自许”三字意味特别丰富,不但说明了诗人早年的理想壮志现在全都落空,而且有力地说明了世事确实太艰难。“世事艰”的原因,是因为投降派在主权。所以,“空”字不但包含着诗人多次遭受投降派打击、理想无法实现的巨大痛苦,也包含着对投降派的愤怒控诉。第六句是写诗人现在揽镜自照,只见鬓发衰落,满头斑斑白发,凄凉悲哀的心情不言自明。尽管诗人的理想一一落空,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永远不变,救国之志依然如故。第七句通过赞扬诸葛亮,来表现自己还是要坚持早年的理想壮志。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句,正道出诗人平生的心愿,诗人就是要像诸葛亮那样,北定中原,收复失地。最后一句,一方面赞扬诸葛亮为千古英雄,无人可比;另一方面又暗中批评了南宋朝廷投降派主权,没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同时表现了诗人要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志向。

此诗以“愤”为主线,高度地概括了诗人的生活历程,抒情强烈而又形象鲜明。诗以“书愤”为题,首联抒“郁愤”;颔联抒“激愤”;颈联抒“忧愤”;尾联抒“感愤”。诗中有诗人北望中原的英姿,有楼船夜渡、铁马秋风的雄壮场面,有揽镜自照的悲凉,形象十分鲜明。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如今昔对比,早年是豪情壮志,晚年则心怀忧愤,早年的豪壮衬托了晚年的悲凉。本诗的语言精炼而有表现力,如第二联全用名词构成诗句,将时间、地点、场面、事件组合一起,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壮阔画面,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