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28

第28章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元嘉草草⑥,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⑧。四十三年⑨,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⑩。可堪回首(11),佛狸祠下(12),一片神鸦社鼓(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4)?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二十二岁前,在金朝统治下的区域度过。二十二岁时,曾组织两千多人起义抗金,后来起义部队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第二年,耿京为叛徒杀害,辛弃疾于金营中将叛徒擒拿,从此南归。历任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时,招纳流亡,训练军旅,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但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家闲居近二十年。晚年曾一度被起用,知镇江府,积极为北伐做准备,但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终于怀着没能实现的恢复中原的远大志向抑郁以殁。辛弃疾虽有将相之才,却不得重用,只能将一腔愤情寄托于词中。一生创作了六百余首词,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苏轼的词风。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①永遇乐:词牌名。京口:今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北固山上。

②英雄无觅:即“无觅英雄”的倒装。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③舞榭(xiè)歌台:歌舞的楼台。风流:指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这三句是说,过去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都已被雨打风吹去了,只剩下歌舞的楼台。

④寻常巷陌:普通的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于京口,并在此起兵,两次北伐,取得了胜利。后来取代东晋而开创了刘宋王朝。

⑤金戈铁马:形容武器精良,兵强马壮。气吞万里如虎:是说当年刘裕出兵灭南燕、后秦,收复淮北河南大片土地,有气吞强敌的气势。

⑥元嘉: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草率行事。指宋文帝未做好准备就仓促北伐。

⑦封狼居胥:表示要北伐立功。封:在山上积土筑坛来祭天。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到狼居胥山,在山上筑坛祭天,庆祝胜利。《宋书·王玄谟传》载:“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即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⑧赢得:落得。仓皇北顾:惊惶失措地北望追来的敌军。此句说的是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率军北伐,大败而归。

⑨四十三年: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投奔南宋,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正好四十三年。

⑩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南归前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在采石矶遭到南宋军队的痛击,又转攻扬州,此时辛弃疾正在山东抗金。这两句是回顾过去的战斗。

(11)可堪:哪堪,不堪。

(12)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为佛狸。他在打败王玄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建行宫,后称佛狸祠。

(13)神鸦:吃祭神时所剩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声。

(14)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因谗言而离赵去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辛弃疾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年虽老而壮志犹存,愿为抗金出力。

〔解读〕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已六十五岁。当时韩■胄主政,想以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已闲居近二十年的辛弃疾作为抗金的旗帜,任辛弃疾为镇江知府。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断言金朝必亡,并建议伐金必须准备充分。韩■胄不但不采纳,反而将辛弃疾降职,并将其调离位于抗金前线的镇江。此词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所以,词中必然要写与镇江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千古江山”四字将读者引入深广的历史氛围中,面对兴衰多变的江山,作者首先想起三国英雄孙权,他打败了强大的曹魏军队,保卫了东吴政权,而现在已无处可寻这样的英雄了。历史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在也被“雨打风吹去”了。镇江的另一历史英雄是刘裕,他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当年率领大军北伐,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收复长安、洛阳,消灭南燕、后秦,何等辉煌。作者在上片对两位历史英雄及他们的功业作了热情地歌颂,表达了对他们的倾慕,也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又构成了同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的对照。下片首三句虽然也是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但刘义隆却是失败者。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之言,准备不足而贸然北伐,大败而归。作者写这一历史教训,用意是告诫韩■胄伐金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韩■胄于开禧二年贸然北伐,因准备不足而大败,次年被诛。事实完全验证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预见的正确。“四十三年”三句,是作者对自己过去抗敌的回忆。四十三年前,作者正在战场上进行抗金战斗,后来南归,本想借南宋国力,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南宋朝廷的无能和投降政策,使他无用武之地。如今四十三年过去,作者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壮志无法实现,追忆往事,只能悲哀无限。往事不堪回首,作者又回到现实。“佛狸祠下”两句是说,如今北方沦陷已久,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若再不快快恢复中原,沦陷区的人们可能就会安于金朝的统治,从而忘记自己是宋人。作者最后以廉颇的悲怆故事结束全词,表明自己像廉颇一样,希望能在暮年为国效力。

这首词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典故,上下片的五个典故,构成了全词的主体,这些典故都用得非常恰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典故,而使自己难言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地表达。此外,作者通过叙事来表达情理,将情理寓于叙事之中。如上片追述孙权、刘裕的辉煌业绩,在这叙事之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仰之情。下片的“元嘉草草”三句也是叙事,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历史教训的议论和对当权者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