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29

第29章 扬州慢并序-姜夔

扬州慢①并序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②,予过维扬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④。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⑤。予怀怆然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⑦。

淮左名都⑧,竹西佳处⑨,解鞍少住初程⑩。过春风十里(11),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12),废池乔木(13),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14),都在空城。杜郎俊赏(15),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16),青楼梦好(17),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8),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9),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早年随父亲宦居汉阳,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苏州、杭州等地,一生漂泊,没有做过官,以布衣终身。他与辛弃疾、范成大、杨万里等人都有交往,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依傍他人门户,具有独创性。简洁淳雅,意境高远,清空幽峭,音韵和美。他精于音乐,能够自己度曲。有《白石道人歌曲》。

〔注释〕

①扬州慢:这是作者自己创作的曲子,即自度曲。

②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这一天。

③维扬:扬州的别名。

④弥望:满眼。

⑤戍角:守兵吹的号角。

⑥怆然:悲伤的样子。

⑦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诗经》中的诗篇,写周王朝的志士看到故都的宫殿里长满了黍禾,伤悼国家的沦亡,写了这篇《黍离》诗。诗的第一句是“彼黍离离”。

⑧淮左:即淮东,宋代在淮河下游的地区设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名城。

⑨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处,禅智寺左侧。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人因此以竹西名亭。

⑩初程:最初的旅程。

(11)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杜牧的诗意,指昔日扬州街道的繁华。

(12)胡马窥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侵,欲渡长江,扬州都遭到焚掠。

(13)废池:被战争破坏而没有修复的城池。乔木:古老高大的树木。

(14)清角吹寒:凄清的号角吹来了寒意。

(15)杜郎:唐代诗人杜牧。扬州是杜牧的游赏之地。俊赏:卓越的鉴赏。

(16)豆蔻:古时把十三、四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指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7)青楼:本指歌妓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8)二十四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9)红药:芍药。

〔解读〕

扬州自隋唐以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曾吸引着许多文人的目光,赢得了许多诗人的赞美。然而,到了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为界对峙,扬州不仅成为边陲城市,而且遭到金兵的蹂躏。公元1176年,姜夔来到扬州时,看到的是一座荒城,他抚今怀昔,哀时伤乱,顿生“黍离”之悲,于是写下这首为人传诵的名作。

起首言“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意在说明扬州昔日的繁华,而今日的扬州则是“尽荠麦青青”,变为一座荒芜的城市。“尽”字展现的是扬州荒芜的全貌,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则当地居民的厌兵恶乱的情绪就可想而知。特别是那黄昏的清角声,吹来了阵阵寒意,在“空城”的上空回荡着,更增加了这座芜城的荒凉。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寓意,景中含情。

下片着重写人的情怀,以古今情怀相比照,反衬出词人伤今的情怀。写古人,重点写杜牧,因为杜牧对扬州有特别的“俊赏”,然而,杜牧如果看到今日扬州的景象,也会吃惊,难以写出自己的悲伤之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片冷寂,令人心寒。桥、月“仍在”,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结句点出桥边的芍药,用问句结束,以物意写人情,使感时伤乱之情更加浓重。

为了表达国家残破的“黍离”之悲,作者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以昔日之繁华反衬今日之荒凉。其次,善于选择特定的物象,诸如青青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冷月静波、桥边芍药等,这些物象显示着荒芜、死寂、冷漠,寄托着作者心中的悲慨与感伤,使景、意、情三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个抑郁低徊、凄凉幽怨的情绪氛围,婉曲深沉,情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