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30

第30章 长亭送别(节选)-王实甫

长亭送别①(节选)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②碧云天,黄花地③,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④?总是离人泪⑤。

〔作者〕

王实甫(约1230—约1310),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于王实甫的生平事迹,现存的可靠资料太少。据有关资料记载,他对勾栏技艺颇熟悉,与演员、歌伎多有往来,因而擅长创作儿女风情的杂剧。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他的杂剧作品,现在存目十四种,除《西厢记》外,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一说是关汉卿作)两种;而《贩茶船》、《芙蓉亭》各存一折曲文。此外还有少量的散曲。王实甫的杂剧擅长抒情,曲词清丽优美。《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

〔注释〕

①《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戏剧作品,以反对封建婚姻、要求爱情自由为主题,所以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剧中主要人物是崔莺莺、张生和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老夫人是封建家长,她丈夫崔相国死后,家庭面临衰落的命运。为了维护崔家门第利益,她把莺莺许给郑尚书之子郑恒。在普救寺,莺莺与张生产生了爱情。因张生是穷书生,老夫人认为他不能重振崔家家业,坚决不许。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的紧急情况下,老夫人只好口头答应莺莺与张生的婚事,以便让张生请兵解围。但兵退之后,老夫人翻脸不认账,暴露出封建家长的势利、专横和虚伪。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与张生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私自结合,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真正叛逆者。对此,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长亭送别》一折就是写张生赴京赶考时与莺莺离别的动人场面。本折原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标题是后人所加。

②正宫:宫调名。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整套,由一人演唱。端正好:本折中的曲牌之一。

③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的词句。

④晓来:破晓时,天亮时。

⑤离人:离别的人。

〔解读〕

〔端正好〕是本折的第一支曲子,由莺莺演唱。内容是抒发与情人张生离别时的悲伤之情。曲子的开头描写了一系列富于感情色彩的景物,“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词句,季节特征十分突出,是菊花盛开的清秋季节。这二句色彩鲜明,一碧一黄,十分艳丽。对仗工整,“碧云”与“黄花”,“天”与“地”,对偶十分巧妙,且句式匀称,能给人多方面的美感。“西风紧,北雁南飞”两句,也是景物描写。“西风”即秋风,中国古人认为秋是悲哀的季节,秋色秋风都体现着悲哀的感情,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秋,也都体现着很强的悲秋意识,此处的“西风紧”也是如此。凄紧的西风,渲染出了哀伤的感情气氛,使莺莺觉得十分凄凉。“北雁南飞”是秋天的又一突出景观,也极有感情意味。南飞的群雁使人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莺莺又是在张生将要离别时看到此一雁群的,应是特别伤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正是离别之人眼中的血泪,将这漫山遍野的林木染成了一片红色。这句夸张的描写,写出了莺莺内心无限的悲伤和痛苦。

此曲是一支名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一是抒情性强,将莺莺内心的无限痛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二是艺术性强,此曲抒情,不是直截了当,而是以景写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使读者既看到优美的景色,又能由景而感悟出主人公深沉缠绵的离别之情。另外,此曲的语言优美典雅而又明白易懂,工丽而不失本色,色彩艳丽,含蓄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