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32

第32章 劝学(节选)《荀子》

劝学①(节选)

《荀子》

君子曰②:学不可以已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⑤,輮以为轮⑥,其曲中规⑦。虽有槁暴⑧,不复挺者⑨,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13),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作者〕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又称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曾游历齐、秦、楚等国,在齐国稷下讲学,并三为学官祭酒(教育界领袖)。后因被谗,离开齐国至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属于儒家学派,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对儒家思想又有扬弃,主张法后王和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定胜天,反对天有意志的唯心主义观点。著有《荀子》三十二篇。荀子的散文,主题突出,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善用比喻,长于说理,特别善于辩驳,标志着中国古代议论文的完全成熟,也是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发展。荀子还创作了《成相》篇和《赋篇》,是文学性的作品。特别是《赋篇》,是中国古代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

〔注释〕

①《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文章,是鼓励学习的意思。劝:鼓励。

②君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③已:停止。

④第一个“青”,为名词,指青色染料;第二个“青”,为形容词。取:提取。之:代词,指前面的“青”。第一个“于”作“从”解,第二个“于”作“比”解。蓝:蓝草,叶子可提取青色染料。

⑤中(zhòng):合于,合乎。绳:绳墨,木匠取直的工具。

⑥輮(róu):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⑧有:通“又”。槁:干枯。暴(pù):同“曝”,晒。

⑨挺:挺直。

⑩金:金属。就砺:在磨刀石上磨。砺:磨刀石。利:锋利。

(1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一说“检验”;一说同“叁”,表示多次。省(xǐng):反省,省察。

(12)知:同“智”。行:行为,行动。过:错。

(13)深溪:深谷。

〔解读〕

荀子的这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我们这里只节选了开头的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然后,用两个对称的比喻句式,阐明了物质通过改造,就会胜过改造之前的东西。言外之意是,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有所提高。对于学习,作者还提出必须“博学”,即应该广泛地学习,视野要开阔,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面广,知识才能丰富。单纯学习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参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进行检验,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只有“日参省乎己”,才能使自己“知明而行无过”。“行无过”是学习所带来的重要效益,表明学习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接下来,作者又用“高山”、“深溪”作比喻,说明社会上的知识之多,学问之大,言外之意是说,人应该虚心学习,学无止境。

这是一篇议论文,在写法上,开篇点题,观点明确。大量运用比喻进行论证,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句法上,善于运用对偶句、排比句,不但使文章富于节奏感,而且形成了句式的整齐美、匀称美,并造成一种雄壮的语势,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作者说理,深入浅出,通晓畅达,使人易于接受。文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