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33

第33章 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屈原列传(节选)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③,方正之不容也④,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⑤。离骚者,犹离忧也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⑦,故劳苦倦极⑧,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⑨,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⑩,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11),可谓穷矣!信而见疑(1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13)。《国风》好色而不淫(14),《小雅》怨诽而不乱(15)。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16),下道齐桓(17),中述汤武(18),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19),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0)。其文约(21),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2),举类迩而见义远(2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24),蝉蜕于浊秽(25),以浮游尘埃之外(26),不获世之滋垢(2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阳夏(今陕西省韩城市)人。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十岁时,随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长安,从名师学习,并受其父的严格教育。青年时代曾漫游全国,观赏祖国山河,考察历史遗迹,为日后的著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继承父位,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国家藏书。决心遵其父遗命,写一部通史。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直抒己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决心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巨著。此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本来是屈原与汉初作家贾谊的合传,这里只节选了屈原传的一部分。

②疾:恨。王:楚怀王。不聪:指楚怀王为奸党小人所迷惑,不辨是非。

③邪曲:指邪恶、不公正的奸党小人。公:指公正无私之人。

④方正:指端方正直之人。不容:不为奸党小人所容。

⑤幽思:幽深沉思,即内心苦闷。

⑥离忧:遭忧。离:同“罹”,遭受。

⑦穷:指处境艰难,遭遇不幸。反本:追思本源。反:同“返”。

⑧极:作“病”解,“困惫”之意,与劳、苦、倦近意。

⑨疾:与“痛”同义,指生理上的疼痛。惨怛(dá):忧伤,指心理精神上的痛苦。

⑩正道:持以公心。直行:行为正直。

(11)谗人:进谗言的小人。间(jiàn):挑拨离间。

(12)信:守信义。见:被。

(13)盖:表示推导缘故,即“原来是”之意。

(14)好色:指国风中所写的男女爱情。淫:过分。

(15)怨诽:抱怨诽谤。乱:叛乱。

(16)上:指远古。帝喾(kù):古帝王名。

(17)道:说。齐桓:齐桓公,《离骚》中曾提到他。

(18)汤:商汤。武:周武王。

(19)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意思是极为重要。

(20)毕:全部。见(xiàn):同“现”。

(21)约:简约。

(22)称文小:使用的文字、名物简单琐细。指:同“旨”,即意旨。

(23)见(xiàn)义远:所表现的意义丰富深远。

(24)疏:疏远。濯(zhuó):污水。淖(nào):湿泥。濯淖:污浊,喻朝廷上的奸党小人黑暗势力。

(25)蝉蜕(tuì):本为蛇、蝉所脱之皮,此处作动词,“解脱”之意。“浊秽”喻朝廷里的黑暗势力。

(26)浮游:超脱。尘埃:世俗。

(27)“不获”句:言屈原不为浊世所辱。

(28)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滓:黑。此句言屈原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尚的品格。

〔解读〕

屈原是战国后期的伟大政治家和诗人,他热爱楚国,同情人民,政治上有积极进步的理想。但是,当时楚怀王昏聩糊涂,为奸党小人所迷惑,忠奸不分,疏远屈原。在这种情境下,屈原与黑暗势力展开了不屈的斗争,并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诗歌。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近的遭遇,他怀着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创作了此传。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正确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文献。

在本文中,司马迁热情地歌颂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品德:一是“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秉持公心,行为正直,不谋私利,一心为国为民,拿出自己所有的忠心和智慧,服务于楚国。二是“志洁”、“行廉”,至死不与奸党小人同流合污,具有坚定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屈原处于奸党小人的包围之中,环境极其险恶,但是他从来不屈服,并与其展开坚决的斗争。屈原的高尚品格和斗争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后人为美好的理想而斗争。特别是屈原“泥而不滓”的精神品格,确实为一般人所难以做到,这需要极其坚强的意志力。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经不起环境中丑恶势力的诱惑,而与之同流合污,屈原为他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文章中,司马迁还论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即内心有压抑的怨愤之情,《离骚》是怨愤之作。对《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也作了高度评价:《离骚》的内容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诗中“明道德”,讲“治乱”,思想内容极其重要。在艺术上,《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也就是言简意丰,言近旨远,以简约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丰富深远的意旨,能引起读者产生丰富的想像,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这种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审美特征。司马迁的这些评价不但十分中肯,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后世的诗学理论有一定的影响。